【家长课堂】孩子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分类: 【家长课堂】☆ |
1、针对其弱点起侮辱性、否定性绰号,且在非娱乐场合称呼。
2、进行无目的性、重复性的物理攻击,如连续打、踢。
3、刻意损坏诸如文具、衣服等财物。
4、以威胁等形式强行要求、限制做非本人意愿的事情。
5、孤立、排挤,限制他人与其接触。
1、共情的陪伴。自己孩子受到欺负,家长一定不要“狼性教育”——指责孩子的软弱,甚至呵斥孩子是个受气包,这只会“雪上加霜”,使得孩子以后更不敢告知大人。
2、提供指导。任何问题都不只一种解决办法。教育孩子“打回去”、“有仇必报”并不是好的办法,甚至会起反作用,可以有以下建议供孩子选择:
3、必要的心理辅导。如果孩子被欺负后,只是轻度的心理难过,家长可以通过轻音乐、调整呼吸解决自行辅导;如果孩子被欺凌后果严重,或者孩子明确表示“不愿上学”,需要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者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
1、提高语言表达。之所以把这个排在第一位,因为要找到所有被欺凌的人的共性,就是表达能力差。所以家长在家要多和孩子说话,听孩子讲故事,陪孩子大声朗读课文。孩子性格可以“不爱说”,但出口就要大方、利落。
2、身体健康。欺凌者在选择目标时,首先就是“以貌取人”。所以家长养育孩子一定要控制好饮食,保持锻炼。使孩子有一副阳光的外表、匀称的体型。
3、争取提高分数。在上学阶段,分数始终是强弱的天然分界线,就像工作中总完不成业绩的人一定会成为单位的弱势。一方面学生会自然崇拜学习好的,另一方面欺凌者也十分懂得欺负老师眼里的“红人”会是什么下场。
4、增强自理能力。做起事来“笨手笨脚”就是向别人昭示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引人嘲笑的。所以在孩子入学前,就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孩子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这样无论孩子身材如何,都会显出自己是一个“精干”的强者。
5、积极参与活动。在一个集体中,一定不要让自己成为“孤岛”。家长要尽可能带孩子参与各类活动,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欺凌者作为心理疾病者,在人群中毕竟是少数,孩子广泛的交际可以在势力上压倒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