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首《出塞》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不少人读“jiào”,一般人认为这个字只有“教书”一词中读平声“jiāo”。在很多老师教学中也是这么教的,解释为多音字,在诗中当“使、令”的意思。
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教”字“使、令”的意思读四声。但古诗中,有些字音与简化统读是不同的,李老师翻阅《汉语大字典》查证,发现“教”字作为“使、令”的意思时读“jiāo”——《集韵·爻韵》“教,令也”,同时所引例子便是此诗句。

还有一派认为读“jiào”是因为把这个字当通假字处理,同“叫”。

这个字当做通假字讲是没有道理的。《出塞》是一首七言绝句,按照格律诗的平仄要求,第四句“教”这个字的位置当为平声,从而确定应该读平声“jiāo”——那么王昌龄是否有可能没有按照格律作诗呢?这么说显然侮辱他“七绝圣手”的名号。
同样,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里的“教”也应读平声,而不能读仄声的“叫”字:
中仄中平中仄仄(为有牺牲多壮志)
中平中仄仄平平(敢教日月换新天)
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教”也是如此。
最后,认为“不教”同“不叫”的,说明语文积累太少。“不叫”表示“不让”是一个近代才有的不规范的口语词,不会出现在古诗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