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断句

分类: 【说文解字】 |
古人著作,原无标点,后人辅以句读,以利诵读。
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一著名选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历来都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从东汉赵岐的《孟子经注》(《汉语大词典》)到朱熹的《孟子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版《四书五经》)以及现今的中学语文书均如此断句。
但如此断句,有三个问题:
1、翻译不清
若是直译,则字义重复,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把“行拂乱其所为”解释为:“所行不顺,使他所作的事颠倒错乱。”可见,“拂乱”一词即和前面的“行”搭配了一次,又和后面的“所为”搭配了一次。
若是意译,要么丢字落词,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所加注曰:“空,穷也;乏,绝也;拂,戾也,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如此一来,“行”字就被隐去了;要么生拉硬拽,杨伯峻《孟子译注》把此句翻译为:“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翻译就把“行”拽到了“所为”中间,合成了新词“行为”。
2、句法不通
从章法上看,这段从“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说“天”对“人”的作用。从句法上看,整个语段的陈述对象和施事者都是“天”,叙述其手段的内容,作者采用了使动双宾句型结构,其中“苦”、“劳”、“饿”、“空乏”、“拂乱”都是使动用法,它们的主语都是“天”(后四短句承前省略)。若以“行拂乱其所为”断句,主语就变成了“行”,破坏了整体的结构。
3、修辞不顺
再从修辞上看,叙述其手段的内容,作者采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五个句型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其中“ 空乏其身行”与“拂乱其所为”又构成对偶。若不以此断句,则显得不顺:前三个和最后一个均如此,中间何以冒出一个二字语呢?
综上所述,正确断句应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