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语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整天吃饱了没事干,不行啊!不是还能下棋么?下棋也比闲着好”注意这句不要理解成孔子在提倡下棋,恰恰相反,孔子是在两个不太好的选项之中,选择一个没那么差的,实际上是为了突出强调人不能无所事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琴棋书画”是流传千古的文人雅好,说起来也利于修身养性,可为何儒家鼻祖孔子却不爱下棋呢?
要说起原因,就是因为围棋不符合儒家的思想观念。
围棋不“仁”
儒家讲究“仁者爱人”、“保民而王”,既通过自己踏实的劳作与勤奋的积累从而得到发展,主张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而围棋讲求的是争夺,通过围剿进而将对手吞并。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
黄淮海平原本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从公元前2600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
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靠局部的人数优势决定人地的归属,这就如同围棋的交锋。

围棋无“礼”
儒家是讲求等级制度的学派,有严格的尊卑之别。因而当孔子看到季氏“八佾舞於庭”后,怒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然,在孔子眼中要是看到君臣对弈,就更不可忍了。
围棋要作为博弈项目,其规则就一定是公平的。即使是“黑先白后,交替下子”,为了平衡先手的优势,再最终结算时还要给白方一定补偿。
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虽然采用的手段不同,都是为了维护阶级的存在。因而秦始皇以法家统一六国后,关于围棋的记载也在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

围棋少“信”
儒家思想讲求诚信,而围棋则是“兵者诡道也”,依靠算计、勾心斗角取胜,这不符合儒家的行事作风。对此,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其作《原弈》中写道:“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
在三国时期,庶族崛起、兵家横行,像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棋坛高手。“建安七子”中的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也是过目不忘的围棋专家。南北朝时期,异族入主中原,玄学盛行,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自下而上弈风兴盛。由此,围棋才算是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看来,围棋的功过是非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不过在孔子眼中,围棋因其不符合儒家思想,所以是入不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