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题库答案(二)
(2013-09-15 17:02:47)
标签:
班主任基本功文化 |
分类: 【教育笔记】 |
声明:此为李琢文老师个人答案,仅供参考。如有遗漏或讹误,请与本人联系。(转载请保留此声明)
六、案例分析题:
1、某天放学之后,某小学的五年级同一班的两个同学王轩和李军在操场玩耍。当王轩攀爬操场的篮球架时,篮球架突然倒地,将站在篮球架下的李军砸伤,班主任第一个赶到现场。学生的父母与学校协商不成,将学校诉至法院。
请问:
1、这是一起什么事故,学校有什么过错导致了事故发生?
答:这是一起校园意外伤害事故。
学校因监管不力导致事故发生。
2、如果你是班主任,到现场后你应当如何做?针对这样的事故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当注意提醒什么?
答:
1.生命为先,查看学生伤情,视情况做必要的简易护理。
2.职责明确,及时上报学校领导,由校医和后勤人员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3.积极主动,根据校领导决策,打电话通知双方监护人,协助学校做好家校沟通。
1.杜绝外因,督促学生放学后及时离校,需要留校要和家长沟通。
2.强化内因,教育学生应合理使用锻炼器材,强化规则意识。
3.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提醒学生见到同学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劝阻、通知老师。
3、你预测法院将如何判决,为什么?
答:此案例属于学校责任事故。
1.学校由于设备存在隐患,属于过错。
2.学校未对在校就读的未成年学生尽到管理、保护的职责,造成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承担事故的侵害赔偿责任。
3.作为意外事件,学校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责。
4、你觉得学校应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答:学校应做到:
1.设备安全,由正规渠道采购教具、锻炼器材,确保采购设备合格。
2.保障有力,安排校园巡查与安全监控,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定期检查设备设施。
3.加强教育,将安全教育与规则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
2、王老师学期中途接了四年级一个班,发现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同学之间冲突不断。王老师决定召开主题班会快速解决问题,于是,她采用了讨论交流式班会活动,结果班会上学生沉默寡言,气氛低沉,王老师很生气,就开成了“训斥会”。
请您分析案例中王老师组织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答: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这是一个班级建设问题,主要表现是班级缺少凝聚力。
1.主题选定来自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主要是由观察、调查及他人转告等其他渠道得来。王老师事先没有通过调查造成学生当前学习状态的原因,就想当然地决定召开主题活动。因而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王老师想通过一个主题班会快速解决问题,这无疑过分夸大主题活动的作用,也是不切实际的。一次主题活动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有一个长期设想和计划。
3.王老师所采取的的形式为“讨论交流式”,作为中途接班的班主任,还没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而讨论内容又是学生的问题,很容易激化矛盾,适得其反。
解决策略:
1.通过家访、调查等形式,摸清学生情况,进而有的放矢确定班会主题。
2.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唤醒学生的内需力、调动学生的自发力。通过设计班徽、建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建立班级文化,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3.通过一系列后续活动,如:评比、检查、交流等,将主题变系列,循序渐进地改善班风,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导向。
3、“同样在一个学校学习,凭什么我的孩子成绩就不好呢?别人的孩子就能学得那么好呢?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个激动的家长,班主任有好多话要说,从何说起呢?这不是个别问题,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产生分歧,面对分歧,你怎么办?
答:该案例是一个“有效沟通的问题”。其原因是家长不能正确认识个体差异,对孩子期望过高又缺乏具体的解决策略。
1.冷处理,缓和家长情绪。
家长此时处于C状态,既冲动、感性的状态,教师应先倾听,让家长把想表达的内容说完。进而表明立场,说明教育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目的都是帮助孩子发展。以A状态,既理性、冷静的状态激发家长的A状态,为进一步有效沟通做好铺垫。
2.找问题,家校形成合力。
就孩子学习问题,帮助家长筛查和排除可能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如上课是否认真、作业是否用心等。如果孩子和家长已经尽力了,成绩还不理想,则向家长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把期望值预设太高。
3.提办法,帮助孩子成长。
4、班主任正在认真地向学生布置着大扫除任务。话音未落,王明同学立即说了句笑话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班主任措手不及,怒火中烧,这不是明摆着对老师公开挑衅吗?"王明,你……你简直太过分了!"班主任竟一时语塞。
问题1:分析王明的心态?
答:案例中的王明哗众取宠的目的是为引人注意。
1.自身认可需要缺失。
2.集体意识淡薄。
3.班主任关注不够。
问题2: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类似情况?
答:这是个别生教育的问题。
1.采取冷处理。
2.进行间接沟通。
3.提高关注。
问题3:王明如果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公开挑衅,老师怎么办?
答:
1.冷静对待。
2.有效沟通。
3.家校合作。
5、开学以来,一向成绩优秀的小兰突然开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下滑很快,许多任课教师也向班主任反映了小兰的“反常”现象,通过了解,班主任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小兰近期迷上了一种流行的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放学回家仓促地写完作业就开始“攻克”游戏难关,一玩就玩到深夜,对白天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想找小兰进行一次谈话。
1.如果您是小兰的班主任,您将针对这一问题与小兰谈点什么?(请写出您的谈话要点或谈话步骤)
答:此案例是心理引导与养成教育的问题,其核心是小兰自制力缺乏。
1.平等交流,真诚关心。
良好的谈话关系是谈话结果的保证,可从课余生活及学习情况谈起,让小兰意识到是老师对她的关心是真诚的。
2.摆明事实,讲清道理。
指出小兰最近的变化,无精打采的状态以及学习成绩的下滑,讲明熬夜对身体的伤害。通过分析危害使小兰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产生想要改变的想法。
3.提出建议,鼓励信心。
给予小兰行之有效的建议,如:建立“一帮一”小组,找小伙伴提醒小兰;写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共同监督。
同时,表示老师的期望。赞美她在学校生活中的优点,帮助她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真实世界中来,帮她找到自身的真正价值。
2.如果您是小兰的班主任,您将如何做好本次谈话的后续工作?
答:
1.联系家长,共同监督。
2.班级工作,找到自我。
3.主题班会,开发兴趣。
6、小明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太善于与同伴沟通,总是因为一点小事与别人发生冲突。班主任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文明礼仪评比。为此,小组的成员竭力帮助小明。小明偶尔与他人发生冲突,班主任也不直接找小明谈话,而是找小组交流,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来教育小明。请用平行教育理论分析班主任的做法。
答:案例中小明的主要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沟通,集体意识淡薄。这就要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他转变。
平性教育理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尽量避免与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应该与集体发生关系。
1.小明不善于与同伴沟通,班主任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生只能选择参与共同的活动,以此使小明融入集体之中。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将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
2.小明总因为小事与别人发生冲突,班主任进行文明礼仪评比,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清楚的知道,哪些行为是会得到表扬的,哪些行为会带来批评,明确的教育引导会使学生有意识地抵制那些不好的行为。小明作为小组一员,也认识到其个人行为也会影响着集体,借由集体的力量来约束小明,进而得到最终的改变。
3.对于小明的问题,班主任并不直接找小明,而是借用小组的力量。既缓和了师生间的矛盾冲突,又加强了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在帮助小明的过程中,每一名成员也同时受到了教育。
7、元旦就要来临了,五年级一班的张老师为了给学生过一个新年真是煞费苦心,不仅准备了很多的游戏节目,而且准备了很多的果品,元旦庆祝的那天同学们高高兴兴吃得好也玩得好,六一活动有序且没出什么事,张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满意。二班的情况是这样的,班长过来请示王老师元旦的过法,王老师说:“这是你们的地盘,你们是主人,主人自己说了算”。“如果过火了,您不会怪我们吧?”“放心吧,你们大胆的组织,不过一定要有意义呦。有什么事有我顶着呢,我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出色。”同学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家共同为庆祝六一而忙碌,他们自编小品、相声,极富感染力。元旦那天教室丰富多彩,节目异彩纷呈,同学们全心投入到节日的庆祝活动中,王老师看着他们由衷的高兴。
请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对张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例中张老师是包办式教育,而王老师是主体教育,二者的根本差异是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教育理念上看,张老师是包办式教育。
其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案例中所说“学生高高兴兴”、“吃好玩好”、“有序、不出事”。但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对于案例中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张老师的保姆式、灌输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对待高年级学生,班主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体验教育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增长才干。
2.在管理模式上看,张老师是事必躬亲。
从案例中“准备很多节目”到“准备很多果品”,谁来准备?张老师一手操办,可张老师的“煞费苦心”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张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正如案例中王老师那样,提出“有意义”、“相信你们能办好”的指导方针,之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筹备。
3.在师生关系上,张老师是命令与执行的关系。
8、小华很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每天早来晚走学习非常用功,但是每次考试都不遂人愿,成绩和愿望总是存在较大差距。在成绩面前小华压力很大,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倾向。如果你是班主任,该怎样帮助小华走出阴影。
答:这一案例是由学习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小华焦虑来源于成绩不佳,所以,提升小华的学习成绩,就成了关键。
2.小华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没有建立自身能力与内心期待之间正确的关系。
3.小华把学习成绩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使其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面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势必会造成焦虑。
针对以上三点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学业帮助和心理调节两方面入手,因而我提出如下解决办法:
1.缓解焦虑情绪。
2.提高小华成绩。
3.多角度认识自己。
9、2005年10月25日晚上8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小学的晚自习像往常一样按时结束了。铃响过后,孩子们蜂拥而出,顺着楼梯下楼。楼梯上都是人。突然听到一个男同学大声喊“见到鬼了!”向下走的人群突然间乱了,有学生被挤倒了,可后面的人还在不断地往前拥,后面的人踩在摔倒人的身上也被绊倒了,顺着楼梯往下滚,一楼二楼间转角的地方很快堆成了人堆,灾难发生了。在这次拥挤踩踏事故中,8名学生死亡、17名学生受伤。
请就此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
答: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可以分为隐伏将发、迸出星火、瞬间引爆三个阶段。就此案例来说:
1.隐伏将发。
2.迸出星火。
3.瞬间引爆。
10、某小学四年级班级里,早晨,各学科的课代表分别收各科的家庭作业后,负责领读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带着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课后,负责擦黑板的同学将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负责检查室内卫生的同学认真地检查每位同学课桌下是否有纸屑并提醒拾起纸屑。……放学前,班主任老师组织同学一起总结这一天每位小干部的工作成绩并表扬做的尽职的小干部。
请根据班级的社会功能分析此案例中老师为什么要安排那么多小干部。
答:班级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其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班级教育和人际关系中,以班级的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集体规范等载体,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老师安排小干部,意图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培养社会角色。
2.训练社会技能。
3.传递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注重培养学生足够程度的社会同一性。
11、x老师接手这样一个“精英云集”的班级:学生们纪律散漫,站队时所有的班都进了教室,他们班还在外边站着,因为总有几个人站不直;进了教室又交头接耳说小话,搞小动作,根本谈不上课堂纪律;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差,有个孩子想写:祝亲爱的老师生日快乐!还要班长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有个孩子,看到一个女生书包里有5元钱,他竟然和另一男生打赌拿出来分了,而且还连续两次跑来告诉老师说:某某拿了女生的钱......诸多现象,让老师很无奈!班主任老师选择了分别谈话,各个击破的策略,但按下了葫芦起了瓢,班内问题不断。请试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分析,面对针对这种现状,x老师该怎么办?
答:这是一个班级建设的问题,其问核心是班级缺乏凝聚力。我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班级文化建设的缺失。
2.学生基础教差。
3.班主任方法不当。
1.班级管理解冻。
2.建立班级文化。
3.营造团体小组。
遵循小团体原则,人数在4-6人之间,自愿组合为主、教师安排为辅。小组讨论诞生组名、组徽等,将小组照片张贴在明显的位置。在小组活动中,每位小组成员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的分工明晰化、具体化,从而将每个人的目标与小组目标建立联系。由此,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