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由来
(2013-02-10 22:27:45)
标签: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文化 |
分类: 【谈诗论道】 |
其实这句俗语是由两句不同的俗语拼凑而成,分别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两句被人合起来以讹传讹,变成现在这幅不伦不类的模样。
追根溯源,“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产生更早,在元朝就已流传。例如: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至此,可能有人会奇怪,以往留下的名言警句往往都是正面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呢?其实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受元朝统治者自身素质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儒家文化的没落,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这就产生了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俗语大量产生。而当时流行的元曲作为一种民间通俗的文化形式,进一步促进了这些俗语的流传。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儒家文化也随之复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显然不合时宜了,因而就有人改成了“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说起来改得不错,但又有一个问题,作为对联,“无度不丈夫”这句平仄不对仗,读起来也不好读。于是进一步改了音,“度”读为平声。不过对联的知识仅限于读书人才懂,民间还是改不过来,于是以讹传讹,变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流传了下来。
就如今来说,社会远不是元朝那么腐朽,文化也比元朝要进步很多,人与人之间自然没有那么多“恨”了,“无毒不丈夫”始终还是台词而已,就继续留在戏剧中吧。真正做人还当遵循“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