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废字——古代备受争议的书法家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学海拾珍】 |
二、秦桧字无缘命名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秦桧曾任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据说,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
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清朝的秦大夫在岳坟题写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也充分反映了不仅“因人废字”,甚至“因人废名”。
三、赵孟頫颇惹争议
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古人很看重忠义,他作为宋太祖后裔,本当以身殉国。即使不死,作为南宋遗逸,也应抱以隐居不合作的态度。可赵孟頫出仕元朝,官居一品。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因而历史上贬低赵孟頫书风的也大有人在。
四、严嵩书法鲜传人
严嵩二十五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嵩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30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
严嵩在位时,对古人墨宝甚是珍爱。据史书记载,为了获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严嵩杀了两个人。嘉靖年间,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忏去求购。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严嵩。严嵩不知是假,公开炫耀时被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严嵩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缉拿了王振斋。王振斋招出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中获得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死在狱中。严嵩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忏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嵩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他杀掉灭口。
后严嵩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皇宫。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