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格与小人格
(2012-07-26 21:12:05)
标签:
论语管仲文化 |
分类: 【谈诗论道】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有一次,子贡和孔子谈起了管仲。这管仲可厉害,话说当年诸葛亮就自比管仲、乐毅,但管仲同样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这里子贡就谈到了管仲的人格问题,说当年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未殉主,到头来还辅佐桓公,给他做国务总理,这算是“仁者”么?。
孔子没正面回答,他说“管仲辅佐桓公成为霸主,治理天下,今天的我们在受益。要没有管仲,我们要像胡人一样披散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啥意思?就是没有管仲,我们早被胡人统治了。
同样的问题,子路也提过,还是当年桓公杀公子纠时,齐国大夫召忽忠君而死,管仲却不去死,这算“仁”么?。
孔子说,当年齐桓公九次召集诸侯,不动用武力,这就是管仲的“仁”啊。这里要说明一下,召集诸侯是春秋时期炫耀自己实力的方式。你找人开会,别人凭什么来呢?当然,你可以说你不来我就打你,春秋时期的战争无非是领土与面子的问题。可这管仲厉害了,不打架就能让别人服气,就得来开会,他这么爱护百姓就是“仁”啊。
孔子没有谈管仲该不该为公子纠死,也不谈辅佐桓公的事。换句话说,孔子不谈管仲的“忠君”问题,只谈他对后世的贡献,谈能让多少人受益。这么看来,孔子似乎是答非所问,转移话题。
其实孔子是谈到人格的不同层面,一个是大人格的层面既管仲的层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领袖、大无畏层面;另一个是小人格的层面既匹夫匹妇的层面——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小市民随波逐流层面。
话说管仲功成名就之前,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结果不但分红时拿大份额,还偷偷支取账上的公款,这按小人格说就是贪财;同样管仲帮鲍叔牙办事,结果是越办越糟,这按小人格说就是无能;还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打仗,管仲当逃兵,还是鲍叔牙帮解围,这按小人格说是胆怯;再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却投靠齐桓公,这按小人格说是不忠;到末了,齐桓公选总理的接班人,管仲第四位才想到鲍叔牙,这按小人格说是不义。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并且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从大人格上讲,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同样我们能想起这样一个人,他没烟瘾、不酗酒、还吃素;他是画家,并且爱好音乐;他感情专一,没有作风问题······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格极好的人,却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他就是希特勒。
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从大处著眼,看他的大人格如何,而不要揪着小问题不放,这样没有意思。而对于市井小民,还是先从完善小人格做起。因为在你功成名就之前推出一堆伟人来类比同样是空洞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