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學與基督教的關係(下篇)

(2015-09-03 02:29:26)
标签:

教育

健康

分类: 信仰探討

4.  建設「心靈更新心理學」 (the Transformational Psychology view)

     任教於加州Rosemead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的兩位教授,John Coe & Todd Hall, 主張全面重建心理學, 不從理性思辨角度,乃從個人,道德,經驗,和心靈更新的角度入手,去建立一套完全符合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學。他們認為,首先,基督徒心理學家的心靈需要更新,方能有正確的起點,去重新理解、發展、傳遞一套在聖靈裏,藉信心和愛心建立的「更新心理學」。

 

基本信念

 

「更新觀點」(TV)  的學者不贊成,心理學與神學是不同層面的學問,他們認為, 人的心理,與基督教信仰,都是同一個現實,可以溶為一體, 他們對「更新心理學」的基本信念如下:

 

a.  TV 的異象 在聖靈裏重建心理學, 方法是 : 將「信仰的現實、靈裏的經歷 、聖經真理」, 結合「對人的觀察、自我的反思 、人性的構思」, 將兩方面結合 。特別要容許前者去塑造整個心理學的方向和內涵, 方能成事;

b.  信仰的現實不單是一些世界觀和思想糸統, 而是本體現實的描述, 一些重要的信仰,:神的存在, 神的形象,罪人靠恩得救,新造的人,人生目的,聖靈的內住與更新等, 都是本體的現實ontological reality, 是建立「更新心理學」不可或缺的基石, 再配合其他現實資料, 就能建構一套統一的心理科學 a unified psychological science.

c.  TV 反對一切一般世俗以「自然主義」(naturalism) 為基礎的科學和心理學,因為「自然主義」的世界觀,排斥一切信仰現實,包括基督教的信仰現實, 因為這些信仰不是源於自然觀察;

d.  「更新心理學」不單描述(describe)人與世界,也指導(prescribe) 我們如何有智慧的做人和生活;

e.  要建立更新心理學,關鍵在於「更新的人」, 因為心理學家的心靈是否更新,直接影響這建造過程和其產品,因此,基督徒心理學家和輔導員的訓練過程中,生命與信仰的更新操練至為重要。

 

五個步驟

 

從上述的信念,就引申出下列建造更新心理學的五個步驟:


 a. 訓練生命心靈更新的心理學者:

心理學院的責任,是藉屬靈操練和品格塑造,幫助學負一些重要的更新功課,: 與神溝通, 藉禱告確定自我形象,操練誠實敞開,進行默想與默觀等;

 

b.  確定方法論及進行研究: 這包括-

     觀察神的創造和話語,體會神的愛;

     進行自我反思;

     與他人討論及一起反思;

 

c.  建立心理學知識及綜合理論:

   一些重要課題包括:

      人的「自我」self - 人是靈、人的本能與關係、人與神的契通聯合等;

      罪與心理治療- 原罪、 心與意志、 被罪者、 魔鬼學等;

      心理健康- 有健康卻沒有基督、父母的愛、在基督與聖靈裏的健康、十架救贖的愛等;

 

d.  心理學的應用:

      特別在牧養與心靈關顧的聖工上, 運用更新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e.   訓練未來的心理學家:

以「靈裏更新」為目標,並使用上述的研究成果,教學經驗及臨床實習心得,在教會、大學、神學院及心理學研究院中,進行有效的人才訓練, 代代相傳.

 

 

評論與反思

 

TV  心理學家決心發展一套,以愛神的心 、根據信仰、並以心靈更新為目標的基督教心理學,其勇氣可嘉,值得欽佩! 然而, 他們全然排斥非基督教心理學,與之「割席分坐」的立場, 對筆者來,卻不是最有智慧有的, 讓我解釋。


萬爾斯教授David Myers在他對這立場的回應中(Eric Johnson,227-9) 指出, 這立場值得商榷, 因為它否定了非基督教學者的貢獻,也假設了基督教學者在心理學上的看法(只要他忠於信仰)必然正確, 其實上這兩點都是難以成立的; 筆者認為, 基於「自然啟示」的信仰,未信者是有能力在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醫學、心理學等領域中進行研究,並作出貢獻的 ,這些都是歷史可以證明的; 還有,基於「普世恩典」的原理,加上在社會中「作光作鹽作見證」的使命,基督徒學者是可以、且應該與非信徒學者合作,一同治理大地, 建立並更新人類的文化與生活, 包括心理學與輔導學 最後,萬教授更清楚指出,在過去一百多年,心理學研究己經建立了相當的知識基礎, 有共通的語言 、觀念和詞彙,把這些全部放棄, 重頭做起,不單可惜,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基督徒心理學者, 可以在一般心理學界中,發揮他們的影響力, 努力研究, 作出貢獻, 並修正一些人對人性和基督教的錯誤觀念, 但同特也要謙卑向他人學習, 包括非信徒心理學者的研究成果,並作出有效的應用。

 

 

5.  心理學與神學對立: 「聖經輔導」的觀點 (the Biblical Counseling view)

 

     美國西敏神學院實踐神學教授亞當斯 Jay Adams , 1970年出版了Competent to Counsel (中譯: 《聖靈的勸戒》), 開始了聖經輔導的運動. 在該書中,他強烈批判近現代的心理學,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 它們都是世俗化、人本主義、誤導人的, 應被基督徒拼棄,而牧者和輔導者,應返囬聖經, 去建立一套合乎聖經和有效的基督教輔導。

   亞當斯認為,面對人的心理問題,聖經是足夠的,他引用保羅的話,:

 

「弟 , 滿 ,充 ,也

戒。」      (15:14)


「勸戒」(希臘文 noutheteo )一詞,也可譯作「輔導」, 對亞氏來,信徒若是滿有良善goodness和知識knowledge, 就能彼此輔導,良善就是有愛心和樂意助人,而知識就是神在聖經中的啟示(參提後3:16-17), 二者配合就足以輔導幫助人,無須世俗的心理治療和精神醫學,因為世俗的治療,不能幫助人面對自己的罪,也不能勸勉人負起責任做人,至於精神醫學,亞氏更認為心理/心靈問題既非疾病,何必去看醫生?除非是大腦長了腫瘤須動手術,或是身體有病,影響心理,才需要去看醫生.

 

亞氏主張,人心靈的問題絕大部份是因罪而起,包括不負責任也是罪,而若是被他人得罪,不適當的反應也是罪,因此,人需要輔導者的勸戒,面對自己的罪,也需要悔改,得到主的赦免,並要負起責任,處理這些因罪而起的問題, 而基督是神賜予我們,解決心靈問題的答案(參林前10:1-13) ; 他也相信,在教會群體中,牧師應是最主要的輔導者,而非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

 

亞當斯的勸戒式輔導,得到一些保守教牧的支持,也幫助了不少信徒解決一些生活上和靈性上的問題,但在基督教輔導界中, 他的立論卻引起激烈的辯論,因為他堅持基督徒不應使用一般的心理學作輔導,否則便是在信仰上妥協! 亞氏於1976年與同工John Bettler成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outhetic Counselors,致力推動以聖經為本的輔導,1993, 「聖經輔導」取代「勸戒輔導」,成為這運動的正式名稱,而自90年代起,亞氏的後繼者如D.Powlison, G.M.Schwab,E. Welch, 開始兼容一些當代心理學的研究資料,並且對亞氏的立論也開始有一些批評。這些都會影響「聖經輔導」這運動的未來方向.

 

評論與反思

 

初次接觸「聖經輔導」的人,往往對它有兩個正反不同的觀感, 就是「正統」和「狹窄」, 原因何在? 「正統」的觀感是由於它的名稱,加上它常引用聖經, 給人印象是、這是唯一依據聖經的輔導法, 其實其他四個立場也是福音派、尊重聖經啟示的立場,只是對聖經的功用,和聖經在心理輔導的角色, 各有不同的看法 , 因此「正統」或「忠於聖經」並不是「聖經輔導」的專利,要看看這觀點是否符合整體聖經的真理; 至於「狹窄」,也不一定不好,要看看這狹窄是否有好的理據,和是否有必要。過去四十多年, 「聖經輔導」在基督教界確曾引起了不少的評論,其中較明顯的有以下幾方面:


(a)它主張只用聖經作輔導,並以聖靈勸戒為主: 對一個幫助教外人士的輔導者來, 這樣的輔導不一定適合非信徒受導者,因為「勸戒」Admonition 主是對信徒 , 再加並未信者也未了解聖經啓示的重要,再加上他也缺乏教會群體的支持;

 

(b)它排斥一切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資源和研究成果,就像在教會事工中,排斥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行政學等學問的資源和研究成果一樣,是不智慧和不切實際的,不錯,這些學者的世界觀和前設,都有問題,但這並不能否定他們的研究成果和貢獻,正如今天我們都用電燈,但這些發明和製造電燈的人,他們的世界觀和前設都不一定正確,這就是「普世恩典」的觀點,是福音派信仰傳統的一部份!

 

 

           (c)它看人類心理/心靈的問題都是源於罪,也有以偏蓋全之嫌,很明顯地,聖經中的約伯、耶                   穌、保羅等人的痛苦,都不是源於他們的罪, 同樣,今天許多人的心靈問題,都不是因著                      ,而是其他原因: 遺傳,疾病,貧窮,戰爭,他人的虐待,不公平的制度等。許多人是受害                      ,應悔改的不是他們,而是那些侵害他們的人;有些人的痛苦是不知因由的,他們都需要                    安慰、鼓勵、支持、和實際行動上的幫助,而不是需要被勸戒和為罪悔改!

 

 (d)至於「聖經輔導」學者否定精神醫學的貢獻,一方面是基於他們對聖經功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對精神醫學認識不足所致; 徐理強教授告訴我們 (參本書第三章 ),精神醫學在近年來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方面的發現,正式確定精神病如:抑鬱症,燥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大腦功能紊亂的結果,是真正的疾病, 需要醫生診斷治療和服藥,而不單是一些心理的問題,更不是精神科醫生虛構出來的「假疾病」!

 

 

 

(e)按筆者的了解,「聖經輔導」其實是一種「屬靈引導」spiritual direction, 一種藉聖經真理教導和勸戒信徒的工作, 是建立教會、牧養聖徒的重要職事, 若能了解和確定它的角色, 不以之否定和取代心理學、心理輔導、精神醫學等專業知識和工作, 彼此支援配搭, 則能全面幫助有不同需要的人, 若以之為唯一的輔導方法, 又排斥其他方法, 則會自我設限, 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傷害!

 

a.

 總結

          以上所提, 心理學(和輔導學),與神學之間的「五種觀點」, 也是「五重關係」, 因為每一個觀點皆有其特色和貢獻 ,但也有其限制, 它們可以各自發展, 也應互相補充配搭, 一同為人類不同的需要作出貢獻。各人可藉教導勸戒、心理輔導、精神健康治療等, 去幫助人、榮耀主我們的神, 依靠的大能和智慧, 忠心的去服事許多有需要的人。但願我們對主基督的事奉, 引發我們對的敬拜,因為是那創造掌管萬有的主、救贖醫治的主、教會的元首, 也是那位使神、人、世界復和的主, 願一榮耀能力都歸予衪, 直到永遠, 阿們 !  ( 西1: 15-23 )

                                                               ( 全文完 )


 ( 本文節錄自: 陳若愚主編, 《建立生命的基督教輔導》, Sunnyvale, CA: 基督神學院

   出版,2015, 頁11-20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