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學與基督教的關係 (上篇)

(2015-09-03 01:14:59)
标签:

情感

教育

健康

分类: 信仰探討

引言


過去40年,華人教會牧者與信徒對心理學的興趣,快速增長,這一方面是由於心理學所探討的課題,如:人格心理、人際關係、記憶、精神健康及精神病、兒童成長、學習心理等,皆與信徒的個人、家庭、教會、工作、和社會生活等,都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在幫助和輔導信徒的工作上,心理學帶給了基督教會新的觀念與挑戰,使教會的牧者與信徒,不得不思考心理學與基督教信仰應有的關係。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始於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溫達  Wilhelm Wundt (1832-1920) , 1879年成立首個心理學實驗室,確立了人性的研究,可以用科學實驗方法去進行,而心理學自始成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可以藉人五官的經驗、行為的觀察,加上對神經系統的探究,去進行研究和實驗,使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逐漸被社會人仕所接納,以之為有科學根據的心理輔導和精神治療的途徑,而且漸有超越、甚至取代傳統教會的心靈關顧和教牧輔導之勢。


事實上,近現代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在過去百多年間,發展迅速,對了解人的感觀、行為、智商、性格、神經系統、精神健康與精神病等,都有相當貢獻,不容置疑; 另一方面,基督教教會,在過去二千年的歷史中, 也有其靈修操練、心靈關顧、和教牧輔導的傳統,至今這仍是一個活的傳統,對歷代信徒的幫助也是被肯定的。究竟這兩個不同進路的輔導方式和人性了解,關係為何?是互相衝突、彼此排斥?還是可以和平共存,甚至互相結合?


                  「心理學與基督教神學」的五個觀點: 比較及評論


 美國基督教心理學家、南方浸信會神學院教牧關顧教授莊遜  (Eric L. Johnson) , 2010年主編的書,《心理學與基督教:五觀》(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ive Views, Downers Grove: IVP) ,  帶出了當今福音心理學家和輔導學者,對基督教心理學與神學二者關係的五個觀點,如下列:

1. 二者在「不同層面」作研究-應各自運作、彼此尊重、(A Levels-of-explanation view)

2. 二者可以結合- 互相配合、修正、補足  (An Integration view)

3. 二者可以結合,但以建立「基督教心理學」為目標  (A Christian Psychology view)

4. 二者可以結合,但以「靈命更新」為進路與目標  (A Transformational Psychology view)

5. 二者是互相對立的:「聖經輔導」只用聖經,不用心理學  (A Biblical Counseling view)


     與此書配合的,是於2012年出版的《輔導學與基督教:五個進路》( Counseling and Christianity: Five Approaches, edited by S.P. Greggo & T.A. Sisemore, Downers Grove : IVP) .這書把前書提出的五個觀點,應用在輔導的事工上,並有個案作為例證。這兩本書使心理學與輔導學二者互相呼應配合。


     以下我們將根據這兩本書提出的五個觀點,了解基督教心理學與輔導學的現況, 並明白基督教心理學與輔導學的的多元性和豐富性,開拓我們的視野,。當然, 作為福音信仰的基督徒群體, 我們也須持守聖經啟示,慎思明辨, 評估這些不同觀點 , 是否合乎福音信仰, 又能否達致榮神益人的目標。

 

1.  心理學與神學,是不同層面的學問 (the Levels-of-explanation view)


    美國基督教大學Hop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萬爾斯David Myers 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和精神狀態的一門科學,而神學則是研究神的自我啓示,衪對人類和世界的心意。兩種學問的進路和方法不同,前者是藉對人的觀察和設計的測驗,去了解人和幫助人,而後者則是藉研究神的啟示,特別是聖經,去明白神和祂的心意. 這兩個水平的學問,常常是互補的, 當然也有衝突的時候以下是一些例子:


   兩者皆同意,人性有其光明和黑暗面;

   在「追求快樂人生」這課題上,心理學研究支持聖經和神學的智慧 (Myer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心理學研究也支持傳統的家庭價 (Family values) ;

   在性倫理、精神健康定義、人生的目標等課題上,心理學與神學往往有不同的立場。

心理學與神學二者之間的互補,能幫助我們避免不必要的對立與抗拒; 心理學的研究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人的行為及真後果,但卻不能解釋人存在的目的、人生的意義、世界與人類的終極命運等重要問題,這是它的限制, 反倒神學研究能解開這些人生的問題 !


在解釋各種事物的層面上,神學是最結合性 (Integrative) , 物理學倒是最元素性(elemental) , 而心理學則被列於二者之間, 如下圖:

        結合性解釋                神學

                                          哲學

                                          社會學

                                          心理學

                                           生物學

                                           化學

         元素性解釋                 物理學

 

一般的心理學有它的限制,這是很明顯的,一切有關道德價、對神的認識、和終極的事物, 都不是它的專長,但心理學卻能試驗信徒的一些信念, 是否與事實相符 在這方面 萬爾斯就引用了兩個心理學研究去說明:


a. 為病人祈求醫治的效能: 有些實驗證明,有人代禱與沒有人代禱,皆沒有影響接受心臟手術病人的康復情況;

b. 有關性傾向的因由:  近年的一些研究, 越來越支持, 一個人的性傾向( :同性戀) ,是與父母或他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無關,乃是與天生的生理和腦部結構有關 ,這些實驗打破了過去福音派信徒所持的一些信念(Johnson, 67-74) .


作為一位虔誠的福音派信徒,萬氏也致力於心理學與信仰的互動和配合,幫助教會更善用心理學研究的成果, 他也在世俗心理學的學術界中作了美好的見證,他所著的心理學教科書 (Psychology,2010), 和其他書籍,對牧者和信徒幫助很大,尤其是唸心理學和作輔導的 ,( : The human Puzzle,1978; with Malcohm Jeeves, Psychology through the eyes of Faith, 2002; A Friendly Letter to Sceptics and Atheists ,2008 )


這「不同層面」的觀點, 其實也可以被稱為「互補」的觀點 (A Complementary View)!

 

評論


這觀點的長處是能運用心理學研究成果,但它也有一個可能的危險,就是對世俗心理學過 份正面和樂觀,並對它們的錯誤前設和反基督教立論不予批判。    (待續)

 

        (本文節錄自: 陳若愚主編, 《建立生命的基督教輔導》, Sunnyvale, CA: 基督神學院

      出版,2015, 頁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