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际关系
(2016-11-20 09:19:13)
标签:
文化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际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仁”是什么呢?《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礼记·中庸》记孔子对“仁”的解释说“仁者人也”, “仁”是为人之道,即如何作人的道理。《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仁”最好的解说,即克制自己,复归于礼,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是具体要求。同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似乎与回答颜渊之问不同,其实讲的还是人际关系,即推己及人,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所以要将心比心,拿人当人。同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将“仁”解释为“爱”,孟子说“仁者爱人”(见《孟子·离娄下》),就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又《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寛、信、敏、惠。恭则不侮,寛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又将“仁”解释为恭、寛、信、敏、惠五种道德,仍然是指如何待人处事。这里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孔子所讲的“仁”就是待人处事的原则与道理,根本思想则是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推己及人,自己要谦恭、宽恕、诚信、敏捷、惠爱。其他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居处恭,执事敬”(《子路》)等,也都是关于待人处事的。孔子屡言“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都是就如何作人、待人上区分“君子”与“小人”的。
孔子学说始终贯穿着一条“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赞叹中庸是至高境界的一种美德。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故“过犹不及”(《先进》),因为不得中庸之道;故“无可无不可”(《微子》),也可以也不可以,不要执着于是非。《礼记·中庸》则记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又说“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仲尼燕居》则载:“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说:合乎“礼”就合乎“中”。可见孔子中庸的思想也是指如何待人处事。所谓中庸,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即: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守,又不要把事情做过头,把握好待人处事的尺度。
所以说,孔子学说的核心其实讲的是人际关系,如何待人处事,其思想是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坚持操守,中立而不倚,恪守中庸之道,不要锋芒毕露。只要人人都能按此要求去做,人际关系就和谐了,社会就平安无事了。可见孔子讲的是一套如何处理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学问,完全可以称之为“人际关系学”。他要求人要“求诸己”,从自己做起,恪守本分,不要犯上作乱。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所看中的道理也就在这里。当然,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都是最要紧的,统治者如果处理不好下面的人民会反抗,家庭中如果处理不好亲人会反目,社会上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孔子的学说自然是化解这些不和谐的关系的一剂良药。各朝各代的尊孔读经,实际上也使读书人一头钻进“人际关系学”里去。然而这种“人际关系学”的流弊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一,要求人们自觉地克制自己的私欲,即“求诸己”,后世的“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等与之一脉相承,如果没有社会的外部条件,未必人人都能做到。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可知它在限制人的私欲方面实际上是软弱无力的。其二,孔子用“礼”来约束人的言行,须知“礼”仅是表面的、形式的一套,约束“言”则可,约束“行”就另当别论了。于是人们为了自己的个人欲望和私利,千方百计地伪装自己,把真实性情隐藏起来,“伪”就成了通用的遮羞布,使人具有了“两面性”。可以说,孔子“仁”的学说用心是好的,却改变不了人的本性,因而有些人只是学会了如何圆滑处世,道貌岸然却男盗女娼,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整体性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