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股市藏宝图”说起

(2011-10-10 19:22:30)
标签:

股票

从鈥湽墒胁乇ν尖澦灯

博文伊始,先附上只铁老师的“股市藏宝图”一张,如有看不清者,可点击看大图。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枯荣。大千万物,数不清的理,却都在宏观范围内遵循着这生生死死的循环。

做股先确定市场运行阶段

按“股市藏宝图”中的一种分类标准,股市可分为四大循环:筑底阶段——上涨阶段——做头阶段——下跌阶段。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操作策略与操作方法,若混淆开来,则大可能乱了方寸,失了阵脚。关于股市各个阶段的操作策略,本博在《十三种市场形态下的选股策略》中有完备的讲述,在此不再赘言。

包括世界著名的许多股票操作高手在内,在交流成功心得时,都重复过同一个真理:绝大部分的盈利都是通过牛市获得的。所以提醒大家,尤其是提醒趋势投资者两点:第一,不要盲目抄底;第二,不要做已经爆炒过的股票。

在此基础之上,分析资金、主力的来龙去脉,顺势而为,则成功的概率能高一些。

止损单,最古老的利器

但即使再高的成功率,也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这是宇宙相生相克的理。因而进入这个市场,首先想到的不是盈利,而是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就有盈利的机会。而如果你被市场清理出局,那么就什么都没有了。被市场淘汰者,很多都有过骄人的战绩,但最终打败他们的往往就是100次成功后的那一次巨亏。

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本博曾在《止损的十种方法》 中详细列举了形形色色的止损思路。在入场前就设定好你的止损位,避免陷入多头陷阱,努力先让自己生存下来。

在股市中,真理是有限的,但将真理升华为自己的操作精髓,达到知行合一则是一个量变发生质变的过程。止损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都教给大家了,至于每个人都领悟多少,执行的程度如何,则看各位的造化了。有些人注定要经历大亏后才会幡然醒悟。

资金的管理

因本人也没有操作大资金的经历,资金的管理,我只是想讲一点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资金的管理,针对不同级别的操作者来说,是不一样的。简单进行一下分类:

几万级别:这类小资金是基本不存在这一问题的,来去如风,甚至都不会激起一片涟漪。用好止损单,就是最好的资金管理了。

十几万至几十万级别:关于这一阶层的操作者,我认为本博转载的胡子将军的《胡子将军股票系统之个人本金控制》 一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百万及以上级别:但大资金就不同了,光用止损单来进行资金的风险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分散投资标的、根据行情把握程度加减仓、不同属性标的配置……通过这些方法,能很好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资金量越大,对资金管理的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这也是资金量越大越难翻番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市总会和你捉迷藏

在股市里能最终生存下来并站稳脚跟的,少之又少。其原因为何?我认为是:股市的规律都是在惯性思维下动态变化的。这也是由二八效应所注定的,在股市中,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少数人能够赚到钱。

当大多数人都推崇价值投资的时候,题材股、垃圾股就会涨了;

当大多数人都去研究技术分析的时候,价值投资又回来了;

当大家都不敢买股票的时候,大底已经到了;

当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风险也就降临了;

当大家终于学会在牛市中赚钱的时候,熊市定会来灭掉你;

当大家终于学会在震荡市中获利的时候,股市就该选择趋势突破了;

当大家终于学会利用某种形态盈利时,它一定成为了罪恶的陷阱;

当大家终于资金翻番时,资金管理的难题又会将大家置于死地;

当大家终于……

这个现象很残忍,但它却是事实。曾经在三千多点行情火爆的时候,有朋友对我说:后悔当初没买啊,如果现在再跌到两千点,我就砸锅卖铁全仓介入。

我只是笑笑说:若真是跌到两千就一定有跌到两千的理由,行情都是在绝望中诞生,若是市场中还存在让普通小散砸锅卖铁买入的理由,那么,那里一定不是底。所以,若真跌到两千点,大多数人一定会做出和市场相反的决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股市的规律都是动态的,君不见各路股神所见证过的诸如“GDP与指数关系”、“中国神奇数字”、“江恩八线”、“立桩量”等神奇规律,都慢慢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若真的有什么不变的真理:那么,本文所讲述的前三点可以算之。若简练成一句话:在别人恐惧时买入,在别人贪婪时卖出。

道理好说,事情难做。抓住一些可靠的东西,知行合一,与时俱进。以无法为法,法法相济。法无定法,是为高手。

转自麦田守望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