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望与《解码科技史》节目组商榷(十六)

(2022-04-01 08:16:22)

16)CCTV10,2019年10月26日约7:52,解码科技史节目:

这时候正在播出的是:进阶的电子管,介绍电子技术中电子管的发展历史。主持人张腾岳老师拿着一只老式电子管在讲解,接着满屏幕出现讲演台场景。屏幕左边是电子管和一些当时的实验器材,右边的挂图上画着10种电子元件符号,其中有两种“晶体三极管”符号、两种“晶体二极管”符号。这里的元件符号画错了,应该分别改为:电子三极管、电子二极管,内行人都知道,电子管、晶体管两类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符号画法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就不用说明了吧?各位朋友查阅相关工具书(包括电子元件图形)一看便知。因为这里涉及使用电脑画图、比较麻烦,我就不啰嗦了。

附:CCTV、BTV其他错误(或者叫不妥)4则(一一一)

1)CCTV9,2014年3月23日约6:37,专题片节目:

这时候播出的是:科技刑侦——足迹密码。节目中画外音老师说道,平面足迹无法制作立体的足迹模型,只能利用照相、“拓印”或者静电的手段提取(有字幕)。可是画外音老师把“拓”字读为:(tuò、唾),他说错了,应该改为:拓(tà、踏)印。

说明:请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编、商务印书馆第六版,下同)P1253可见,拓,读为(tà、踏),指把碑刻、铜器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和图形印下来,例如:拓印。我们从该词典中可以看到“拓”字是多音字,又读为(tuò、唾),指开辟,其还有一种解释是姓,这些都与“印”无关。

    2)CCTV10,2014年8月28日约20:54,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

节目中一名学生小陶在回答问题时说道,地球它应该是处于在银河系中的一个悬臂一个尾巴的位置中的“太阳系的第四颗行星从内往外数”(原文如此,有字幕)。他说错了,应该改为:太阳系从内往外数第三颗行星,遗憾的是现场三位评委竟无一人提出异议。

说明: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常识,请您找一本正规的相关工具书即可查到。例如从《现代汉语词典》P284可见,地球,指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地球为第三颗行星。笔者手边的四本工具书都可以查到同样结果。我再多说一句,2006年以前天文学界公认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后来冥王星被“开除”成为矮行星、不再称为大行星(这里不可说成“大猩猩”)。

笔者看到这一段时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说法三位评委都一声不吭呢?后来我登录互联网仔细一查才知道,原来评委马某、李某、郦某都是文史学科背景,学富五车、各有所长。但是他们可能对于类似“太阳系”情况这样的自然科学知识比较缺乏,所以对学生小陶的明显错误“没有感觉”,从而误导了屏幕内外的青少年学生。恕笔者冒昧,建议CCTV的领导给这个节目增加一名自然科学背景的评委,不过笔者并不适合担当。

       3)BTV新闻频道,2014年8月28日约21:57,晚间新闻报道节目:

这时候其正在报道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节目中主持人说道,地铁八号线高峰时段——、六号线“平峰”时段—— (有字幕、有删减)。他说错了,应该改为:低谷,或者改为:平常。

说明:请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P277可见,低谷,比喻事物运行过程中低落或低迷的阶段,例如:用电低谷。笔者拙见,高峰、低谷是互相对应的,都是从形容山脉的词汇引申而来的,而“平常、平原”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笔者愚钝,千方百计也没有查到:平峰,比较接近的只有平分、屏风等。我发现某些媒体人经常使用“平峰”一词,以此和“高峰”互相对应,甚至还有人使用“低峰”(查无此词),笔者拙见,如此用词实为不妥。

       4)CCTV4,2019年4月5日约20:03,国家记忆节目:

这时候正在播出的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身殉国,介绍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物理学家郭永怀先生。节目中画外音老师说道,郭永怀的家位于中关村特楼13号,距离他就职的力学所只有“5分钟路程”(有字幕)。他说的不规范、不明确,我建议改为:步行5分钟路程,或者直接改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毕竟时间、路程是不同的物理量,我发现这是媒体上常见的不规范说法。

说明:因为上述节目中提到郭永怀先生有步行、坐汽车两种出行方式,所以我认为上述这句话中应该明确这“5分钟”究竟是以哪一种方式出行的。让我胡猜一次,按照节目中前后文内容看,郭永怀先生这“5分钟”是步行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哪位朋友熟悉中关村特楼那里情况、希望您帮忙说明,谢谢。

谢谢您的关注,希望您能喜欢(请您点击本行下边小方格——喜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