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135):《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

标签:
乾隆花园数字化叠石掇山杂谈 |
“乾隆花园研究性保护项目”是故宫大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该项目中运用的三维测绘与数字重现技术在全国的园林建筑保护研究中尚属罕见。引自单霁翔《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序》。2018年1月出版的《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一书,就记录了用数字化手段对乾隆花园进行测绘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该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乾隆花园数字化研究总论”相当于全书的导论,在叙述乾隆花园“营造史略”、“地位和价值”、“造园意匠”的基础上,分析“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北京故宫乾隆花园保护”;第二部分研究“乾隆花园数字化测绘技术”;第三部分“乾隆花园园林艺术”依据测绘图纸等资料,依次分析乾隆花园四进院的“空间布局”等“造园意匠”,这一部分构成全书的主体;而“专家访谈”一部分则收录郭黛姮、王其亨、楼庆西等著名学者对“乾隆花园造园艺术”的认识;“附录”部分包括《金界楼台思训画 碧城鸾鹤义山诗:如诗如画的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的点睛之笔:禊赏亭索隐》两篇论文,分别讨论乾隆花园的造园艺术和思想内涵,作为对该书正文的补充。
之所以将现代测绘技术运用到乾隆花园的保护过程中,是由于基于几何数据的收集,且精度不高的传统测量技术难以满足对古代文化遗存保护和研究的需求。具体而言,它存在着以下局限性:(1)对于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缺乏;(2)对于文物现存状态真实反映的不足;(3)对于文物全方位数据收集的缺乏;(4)对于在不可抗的自然力和人为力的破坏情况下修复措施的缺乏。而具有非接触性、精确性、真实性特点的现代测绘技术,将测绘精度从原来的厘米、分米级提高到了毫米级的较高水平,并且对于被测物质光感、色彩、现存状态,如风化程度、破损程度等都能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记录和呈现,是从对立体空间数据的留存到全方位数据留存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变革。具有上述特点的现代化测量技术,在文保和古典园林测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故宫御花园的测量过程中,现存碑刻上有一组模糊的字体,仅凭肉眼难于判别和辨认,但是通过数字化的现代摄影测量技术能较准确地将其提取出来,通过相关三维软件对其材质、光感、、机理等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后,字迹能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供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研究。
此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对假山石的精准测绘,对于假山石的来源、堆叠风格时代的判断,乃至可以为后世的假山石修复提供准确的三维模型信息;(2)对现存树木信息的收集;(3)对于摆件和铺地的三维信息的收集。
从技术选择上讲,三维激光扫描仪适合于造型复杂、形状特异的测绘对象,前者如假山石错综复杂的表面,后者如陈设摆件,该方法对假山石和摆件数字化重建是安全、准确、无损的,具有可行性。因此,研究团队决定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全园假山石和摆件陈设开展数字化三维建模工作,以实现对其全面的数字化重建。
不过,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所获取的“点云”数据无法直接得到规则摆件基座的轮廓信息,必须经过后期的整理重建,且数据量巨大。鉴于摆件基座整体造型简洁,取得轮廓和尺寸是首要目的,因此利用点云数据作为外部尺寸参照,结合实际测量,对摆件基座进行独立的规则图形的建模。
全站仪可以直接采集测绘对象的空间坐标数据,数据量小,后期处理简单,适合平面测绘。在乾隆花园数字化研究中,主要采用全站仪完成以下工作:精确获得全园的基本控制坐标,精确获得台基轮廓、拐点的空间位置。三维扫描仪获取的植物空间点云数据量大,必须经过高强度的后期工作才能从点云中分离出需要的主枝干信息;而全站仪“所瞄即所得”,可以利用全站仪的无棱镜模式对植物空间枝干信息进行获取。
近景摄影测量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测量目标的纹理信息,不仅能够快速计算出三维空间数据,还能够在全站仪的辅助下通过控制点统一坐标系。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获取的数据精确度虽不如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全站仪,但误差范围在园林空间允许范围内。但是近景摄影测量受光环境影响严重,外业周期难以确定。在此次乾隆花园数字化重建工作中,主要利用近景摄影测量对园林铺装进行进行测绘,以获得精确到“每块砖”、“每条缝”、“每颗石子”的图像,不仅丰富了数字化模型的纹理真实度,而且增加了残损标注的准确性。
在造园艺术方面,《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一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乾隆花园“山石”、“植物”、“杂类”(包括“铺地”和“摆件”)这三个方面的“造园意匠”的讨论。该书指出,乾隆花园叠山所用石料来源较为复杂,主要以北太湖石(即房山石)为主,古朴自然,浑厚雄奇。另一种是掇山上使用的石笋类,此种石材开采于燕山的余脉京东盘山一带。乾隆花园的山石艺术运用了“开门见山、峭壁屏山”、“围合屏蔽、闹中取静”、“巅越飞梁、无水为涧”、“洞台结合、以近求高”的处理手法。乾隆花园的植物配置,除了重视植物的屏蔽作用之外,还采用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为营造独特的意境服务,使其风格更趋于自然,植物在建筑和山石为主的庭院空间内,起到了良好的衬托和组织景致的作用。同时,乾隆花园中的植物具有丰富的象征寓意,植物造景突出以松竹梅为主题。如三友轩以松景为造园题材,建筑窗棂、隔扇、圆光罩上,都有精美的松竹梅透雕、浮雕或绘画,将“心远地偏”之圣修慎独的心境、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于杂类,乾隆花园的铺地依据铺装的材料做法可分成石子铺地、砖铺地、五色石铺地三种基本形式;除铺地外,杂类小品中很重要的一类为花园内的摆件,与文人花园和其他皇家园林不同,乾隆花园采用了一种极为奢侈的方式来展现财富和品位,这在花园中极其丰富的摆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乾隆花园至今保存有很多配有陈设座的庭院陈设,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陈设座或残缺不全,或倾倒弃置,据此推断,庭院陈设的密度是远高于今天所见的。
以上内容引自《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
在“乾隆花园园林艺术”一部分中,该书对乾隆花园四进院的叠山、植物配置、铺地等方面的处理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于一进院,《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一书分析了山石和树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进古华轩庭院以掇山形成“山包院”结构,以大面积的叠石掇山环抱院落的三面,正面则以屏山障景,进衍祺门,迎面便是一带蜿蜒逶迤,既是障景又是对景。山前空间仅4m左右,形成相对独立的入口空间,也借由狭小的空间体现掇山的高险。除此之外,这一屏山手法的运用还起到了调整院落轴线的作用。院中主山起脚于北宫墙之下,由西向东折为山间蹊径盘道,循山径可直至大掇山背后。山坳中点缀竹丛、湖石,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景区。出幽谷,山势陡增直上达承露台。承露台以南,山势一折而为幽谷和余脉,在院落东南又围合了抑斋小院,形成对比极为强烈的多空间组合。
乾隆花园一进院景区面积虽不大,却使人感到幽深莫测,除了山石布局的刻意多变外,树木的布置亦起重要作用。植物框景和障景的造景手法在此得到充分运用。如在院落的东西两侧种有高大乔木,枝叶交错,形成以古华轩为中心画面的框景。在院东南侧植柏,挡住宁寿宫中路的养性殿等房舍及花园的东南墙。东北角的柏树、竹子遮挡住了遂初堂的院墙,巧妙地将不耐寒的竹植于院墙或围廊的一角,与石笋搭配,二者均身姿优美,也符合植物的生长习性,构成一幅竹石小景。植物的应用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感到后面尚隐藏着无限风光。
古华轩景区高低错落的建筑和高大茂密的树木增加了层次感、立体感,同时由于有曲廊的阻隔令人不知小院尚深几许。建园基地上原有的珍稀树木也被原地保留下来,使其成为园中的美景。轩堂阶前种树,通常是对称的,但因古华轩前有楸树,所以放弃了对称原则。景区西侧栽植的树木较疏,是因西侧已有叠山。禊赏亭及旭辉庭等高大建筑遮住了宫墙,起到了“屏俗”的作用。
二进院以雅致疏朗取胜:
第二进院落空间开敞方正,端庄典雅,三合院布局流露出民居气氛的同时尽显帝王气息,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府第住宅式院落,与第一进院落形成鲜明对比。院中湖石点景,花木三五,视野宽敞,气氛宁静。院子的南端叠了一组湖石,周围植有松柏,湖石之北陈设一块玉雕,无心之中把湖石推到背景的位置上。如此布局,雅致中渗透出华贵的宫廷气息。第二进院落中假山与植物相互关联,起到障景的作用,从垂花门外看,好似一座假山照壁。同时又以二进院假山的少而精对比三进院假山的高耸和复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进院的景致以假山为主:
三进院假山在乾隆花园最具代表性,在一个地势平坦,既无借景又无水景的环境里,只能以大量叠山的山景为主,园中高山多用峭壁叠法,在峭壁上端往往挑出巨石,做成悬崖之势,耸秀亭檐下的悬崖即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悬崖边立有石柱护栏,近栏俯视,如临深渊。但是站在三进院假山之上环顾周边,又不觉假山之高耸险峻,因有北侧萃赏楼与西侧延趣楼两座双层楼相衬托。
同时,树木也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三进院景区内庞大的叠石峰峦和周围精美的亭台楼阁占满全部空间,树木种在山石与建筑之间的空隙里,起到衬托作用。在峰峦北边的松柏,树形苍劲奇古,增强了山石森严险峻的感觉,而峰峦东侧的桧柏也给环境增色不少。尽管整个三进院景区以山石和建筑为主题,但是从峰顶的耸秀亭俯视,这几株乔木为景色的营造起了不小的作用,是植物造景中以少胜多的一个实例。根据三进院的树木布局,可以发现树木在“屏俗”方面起到的作用。山石庭院尤其离不开植物的陪衬,凡精美之掇山,必有精美的植物陪衬,尤其在乾隆花园这样的方寸之间见出性情的庭院中更无例外。三进院(萃赏楼)四株古柏皆去遒劲苍古之美,尽掩映屏俗之妙,既为小院增添古韵生意,又将一进院掇山的壅塞予以疏解,柔化了石庭之刚。加之建筑装修图案的烘托(如三友轩窗棂、隔扇、圆光罩上面,都有精美的松竹梅透雕、浮雕或绘画)将“径缘三益”、“心远地偏”的圣修慎独的心境和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乾隆花园的树木配植平面图上能看到,花园西侧凡是没有建筑物的地方或是在建筑物之间的间隙都种有乔木,起到在视线上遮挡高大西宫墙的作用。
三进院的耸秀亭,铺地是其特色之一。耸秀亭“采用金黄色花斑石铺地,在铺设平整后打磨施蜡,石材本身颜色呈现金黄色,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种铺地“在故宫比较少见,金黄色花斑石铺地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石材产量少,且色泽差异较大,往往一个矿带只能产花斑石铺地砖十几块。在整个宁寿宫可见的金黄色花斑石铺地仅有耸秀亭和承露台两处”。
至于第四进院,《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一书主要论述了其植物配置手法:
第四进院繁复华丽的符望阁居中,显示出皇家园林庄严宏大的气势,与前两进院带有在江南园林和民间宅第的自然典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院落两侧有高墙,地形狭长,地势平坦,园中建筑低矮稀疏,为了摆脱处在夹缝当中拥挤的困境,利用了植物来进行协调。这一景区的树木大部分种在符望阁南北两侧,松柏挺拔葱郁,但却不会让人觉得拥塞单调。符望阁与倦勤斋之间有一深庭小院,桧柏以院中十字形甬道为界,整齐对称地种在四角,配植方法与遂初堂院落相似,但效果截然不同。遂初堂院落较大,呈正方形,四角植树仍觉疏朗开阔,而倦勤斋的庭院仅为一片较小的正方形,4株桧柏足以使得院中幽深肃穆,烘托出倦勤斋“娱乐养老”的气氛。此外倦勤斋院内有一株黑枣,树姿优美,枝干玲珑,为深沉的小院增添了青翠。竹香馆位于第四进院西北角,当年曾是翠竹摇曳、竹影纷披的景象,乾隆有御制诗“数竿植嘉荫,诘曲诡石间”为证,反映出竹香馆设计时如何处理植物配植和山石之间的关系,竹香馆围墙上开辟了许多玻璃漏窗,营造了透视竹景的效果。
概而言之,《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一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贡献:其一是技术方面,探索用现代测绘方法对古典园林的叠山、植物、铺地等进行记录,从而为进一步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此外,由于“三维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使得在完成古典园林三维数据的同时能实现对被测物三维动态的展示,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测绘成果实现了信息化”,人们“可通过虚拟网络上三维模型的操作实现足不出户对古典园林的游赏体验”。当然,如该书作者所说,此书“付梓之时距离项目结束已四年有余,四年前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逐渐普及”,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继完成了乾隆花园项目之后,又在御花园和其他古典园林中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方法,获得了更准确的三维数据和更好的展示效果”。我们也期待相应研究成果的问世。其二是在测绘的基础上,对乾隆花园的叠山、植物配置、铺垫等“造园意匠”进行了更为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丰富了我们对其造园艺术的认识。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该书的图片,该书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特色在于对乾隆花园的山石、树木和铺地进行了较之前人更为准确精致的描摹,而照片则是笔者所见过的关于乾隆花园最为优美的图片。因此,笔者在文后附录了该书中的绝大多数图片,以与同好分享,也希望其成果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与关注。
http://s2/mw690/002uVIqVzy7j1uGt7Y561&690
图10:乾隆花园一进院假山距地面0.5米高剖面图。
http://s9/mw690/002uVIqVzy7j1uI7RK888&690
图11:乾隆花园一进院三维效果图。
http://s4/mw690/002uVIqVzy7j1v1LLHRd3&690
图12:衍祺门。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1v31tlVcb&690
图14:古华轩匾额。
http://s9/mw690/002uVIqVzy7j1vkE5mg58&690
图15:古华轩内楠木藻井。
http://s4/mw690/002uVIqVzy7j1vlleWne3&690
图16:古华轩匾额(三维模型正射影像)。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1vm3e0Z9d&690
图17:古华轩藻井雕刻(三维模型正射影像)。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1vmHkPVcb&690
图18:古华轩楸树。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1vnl4sr9b&690
图19:禊赏亭与屏山入口遥相呼应。
http://s2/mw690/002uVIqVzy7j1vp67O981&690
图20:禊赏亭与屏山前后呼应。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1vqgVJjdd&690
图21:禊赏亭前曲水流觞。
http://s8/mw690/002uVIqVzy7j1vrhnrF17&690
图22:禊赏亭栏杆上的修竹雕刻栏板。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1vsfNGh29&690
图23:禊赏亭隔扇。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1vt0OhPc9&690
图24:禊赏亭南假山中种植的榆叶梅与松柏。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1Cu0ipT6d&690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1vuUbjldb&690
图26:旭辉庭太平花。
http://s3/mw690/002uVIqVzy7j1vw1IAy62&690
图27:抑斋北立面图。
http://s1/mw690/002uVIqVzy7j1vxxqyAb0&690
图28:抑斋西立面图。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1vy9K5nbd&690
图30:撷芳亭俯瞰抑斋。
http://s4/mw690/002uVIqVzy7j1w4i9iz13&690
图31:抑斋格窗。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1vMufYbbf&690
图32:抑斋的叠石踏跺。
http://s15/mw690/002uVIqVzy7j1vOcp5k4e&690
图33:抑斋的铺地。
http://s6/mw690/002uVIqVzy7j1vPZRc1e5&690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1vRFvFa5c&690
图35:抑斋的植物。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1vStgap1d&690
图36:抑斋院东侧的须弥座。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1vTljAfbb&690
图37:抑斋院西侧的圆形陈设座。
http://s8/mw690/002uVIqVzy7j1vU3yBNf7&690
图38:承露台假山。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1vUM3OQ3c&690
图40:乾隆花园一进院南部假山。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1w8w7pB8f&690
图41:一进院假山障景。
http://s15/mw690/002uVIqVzy7j1w9hbc2de&690
图42:乾隆花园入口内的假山石:曲径通幽。
http://s3/mw690/002uVIqVzy7j1warmFQ02&690
图43:通往抑斋小院的山洞。
http://s8/mw690/002uVIqVzy7j1wbIkNp57&690
图44:假山洞口象形石。
http://s15/mw690/002uVIqVzy7j1wcB5yCce&690
图45:乾隆花园一进院束根铺地做法。
http://s5/mw690/002uVIqVzy7j1weNejW24&690
图47:乾隆花园二进院平面图。
http://s4/mw690/002uVIqVzy7j2PuYHpV93&690
图48:乾隆花园二进院南立面图。
http://s2/mw690/002uVIqVzy7j2PvK2qJa1&690
图49:乾隆花园二进院北立面图。
http://s11/mw690/002uVIqVzy7j2PwoBoC6a&690
图50:乾隆花园二进院垂花门。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2PwYZDj39&690
图51:乾隆花园二进院遂初堂。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2PxulY09c&690
图52:遂初堂三阳开泰。
http://s6/mw690/002uVIqVzy7j2Py2C7b05&690
图53:乾隆花园二进院点缀湖石。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2PyHVsl29&690
图54:乾隆花园三进院三维效果图。
http://s1/mw690/002uVIqVzy7j2PA4lX260&690
图55:乾隆花园三进院平面图。
http://s6/mw690/002uVIqVzy7j2PBRXU1c5&690
图56:乾隆花园三进院距地坪0.5米剖面图。
http://s2/mw690/002uVIqVzy7j2PCHbuV51&690
图57:乾隆花园三进院北立面图。
http://s9/mw690/002uVIqVzy7j2PDzZyg38&690
图58:乾隆花园三进院东立面图。
http://s9/mw690/002uVIqVzy7j2PDZX1m68&690
图59:乾隆花园三进院南立面图。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2PE9D1Zef&690
图60:乾隆花园三进院西立面图。
http://s7/mw690/002uVIqVzy7j2PEIChMa6&690
图61:乾隆花园三进院剖面图一。
http://s7/mw690/002uVIqVzy7j2PG2SKG56&690
图62:乾隆花园三进院剖面图二。
http://s6/mw690/002uVIqVzy7j2PGoSGh95&690
图63:乾隆花园三进院剖面图三。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2PHcYJ6cc&690
图64:乾隆花园三进院假山石剖面图。
http://s4/mw690/002uVIqVzy7j2PHTcvF73&690
图67:三进院“夹挹”花斑石隔墙。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4OWc4TF0b&690
图68:三进院东乐寿堂山墙。
http://s2/mw690/002uVIqVzy7j4OYZbepc1&690
图69:假山布满院内空间。
http://s4/mw690/002uVIqVzy7j4P0hKoP53&690
图70:三进院假山一。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4P19xeLff&690
图71:三进院假山二。
http://s5/mw690/002uVIqVzy7j4P1PB5i74&690
图72:三进院假山山洞(全景相机拍摄)。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4P3N6k5bd&690
图73:三进院假山山洞。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4P43WOz6f&690
图74:三进院假山飞梁。
http://s7/mw690/002uVIqVzy7j4P5ys2q66&690
图75:三进院假山沟壑。
http://s2/mw690/002uVIqVzy7j4P7HzLb31&690
图76:三进院假山磴道。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4P8fJk7bb&690
图77:三进院假山台阶。
http://s3/mw690/002uVIqVzy7j4P9KC1c22&690
图78:三进院假山桧柏相伴而生。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4PclyaZ69&690
图79:三进院假山楼梯及石栏杆。
http://s11/mw690/002uVIqVzy7j4PcoBZMaa&690
图80:三进院山石修竹相呼应。
http://s8/mw690/002uVIqVzy7j4PcKLoH27&690
图81:三进院修竹与假山。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4PdCfXl5b&690
图82:三进院条石盖顶。
http://s7/mw690/002uVIqVzy7j4PeQYK276&690
图83:三进院植物陪衬假山。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4PfwXuV79&690
图85:三友轩窗前丁香一。
http://s6/mw690/002uVIqVzy7j4QbOCt7c5&690
图86:三友轩窗前丁香二。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4Qckq5Kec&690
图87:三友轩窗前丁香三。
http://s2/mw690/002uVIqVzy7j4QcutW151&690
图88:雪后三友轩与丁香。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4QprjBP2d&690
图89:三友轩前石笋。
http://s6/mw690/002uVIqVzy7j4QeEVzn15&690
图90:三友轩前山洞。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4QfEpyb5b&690
图91:三友轩前假山。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4QiRTgX6f&690
图92:三友轩后假山。
http://s8/mw690/002uVIqVzy7j4QkWQUT07&690
图93:三友轩假山。
http://s15/mw690/002uVIqVzy7j4QlR2fI7e&690
图94:三友轩假山接口。
http://s1/mw690/002uVIqVzy7j4Qm6SOs40&690
图95:三友轩西窗外假山空间。
http://s11/mw690/002uVIqVzy7j4QszzD4aa&690
图97:堆山之上的耸秀亭。
http://s8/mw690/002uVIqVzy7j5TTo211d7&690
图98:耸秀亭仰视。
http://s2/mw690/002uVIqVzy7j4RGFZrrd1&690
图99:耸秀亭雪景正立面。
http://s7/mw690/002uVIqVzy7j4RImTeC56&690
图100:耸秀亭雪景侧立面。
http://s14/mw690/002uVIqVzy7j4RHZhGR4d&690
图101:耸秀亭前假山如临深渊。
http://s1/mw690/002uVIqVzy7j4RJWSjK80&690
图102:耸秀亭与萃赏楼。
http://s2/mw690/002uVIqVzy7j4RM9Q3v41&690
图103:萃赏楼前假山。
http://s11/mw690/002uVIqVzy7j4RNbixY1a&690
图104:萃赏楼前假山磴道。
http://s2/mw690/002uVIqVzy7j4RNDzJ731&690
图105:萃赏楼前假山以近求高。
http://s9/mw690/002uVIqVzy7j4RNIr2Ma8&690
图106:萃赏楼后假山。
http://s2/mw690/002uVIqVzy7j6l5mw5He1&690
http://s6/mw690/002uVIqVzy7j4RSocHb25&690
图108:延趣楼下假山。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4RTR9an4f&690
图109:延趣楼南部竹林。
http://s9/mw690/002uVIqVzy7j4RUJSd2f8&690
图111:乾隆花园四进院平面图。
http://s1/mw690/002uVIqVzy7j61UItyMe0&690
图112:乾隆花园四进院距地坪0.5m剖面图。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61WvSdRbb&690
图113:乾隆花园四进院剖面图一。
http://s8/mw690/002uVIqVzy7j61YjKxpd7&690
图114:乾隆花园四进院剖面图二。
http://s7/mw690/002uVIqVzy7j61YMD5A16&690
图115:乾隆花园四进院北立面图。
http://s5/mw690/002uVIqVzy7j620zzH6a4&690
图116:乾隆花园四进院南立面图。
http://s16/mw690/002uVIqVzy7j621wM8Laf&690
图117:乾隆花园四进院东立面图。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622ajne7c&690
图118:乾隆花园四进院西立面图。
http://s6/mw690/002uVIqVzy7j622QVWB55&690
图119:乾隆花园四进院俯瞰图。
http://s7/mw690/002uVIqVzy7j623ZLJsc6&690
图121:符望阁。
http://s2/mw690/002uVIqVzy7j6llcsrn61&690
图122:符望阁上远望。
http://s4/mw690/002uVIqVzy7j6lmRB1V23&690
图123:符望阁前假山入口。
http://s2/mw690/002uVIqVzy7j6lnKUJb31&690
图124:符望阁前假山出口。
http://s15/mw690/002uVIqVzy7j6lpuwcm7e&690
图125:符望阁前假山山洞。
http://s13/mw690/002uVIqVzy7j6lqKT006c&690
图126:符望阁与假山前后呼应。
http://s5/mw690/002uVIqVzy7j6lsCkHGd4&690
图127:符望阁上俯瞰碧螺亭。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6ltCIBPd9&690
图128:符望阁前仰望碧螺亭。
http://s3/mw690/002uVIqVzy7j6lurm94f2&690
图129:碧螺亭1。
http://s4/mw690/002uVIqVzy7j6lvD8jxf3&690
图130:碧螺亭2。
http://s12/mw690/002uVIqVzy7j6lvGUav6b&690
图131:碧螺亭3。
http://s6/mw690/002uVIqVzy7j6lvKf6Rc5&690
图132:碧螺亭雪景。
http://s3/mw690/002uVIqVzy7j6lwAhvc12&690
图133:碧螺亭假山石桥。
http://s5/mw690/002uVIqVzy7j6lyJtfS64&690
图134:碧螺亭南石桥。
http://s2/mw690/002uVIqVzy7j6lySCjf11&690
图135:碧螺亭石桥。
http://s7/mw690/002uVIqVzy7j6lzidIqf6&690
图136:玉粹轩。
http://s3/mw690/002uVIqVzy7j6lAwOLoe2&690
图137:竹香馆立面图。
http://s11/mw690/002uVIqVzy7j6lBz5Wica&690
图139:竹香馆2。
http://s10/mw690/002uVIqVzy7j6lFChiV99&690
图140:竹香馆3。
http://s5/mw690/002uVIqVzy7j6lG6yI404&690
图141:乾隆花园四进院五色石墙雪景。
http://s7/mw690/002uVIqVzy7j6lGVqSOe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