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记忆(133):圆明园别有洞天遗址

(2018-02-22 12:58:31)
标签:

圆明园

别有洞天

杂谈



别有洞天,亦称秀清村,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东南隅山水间,是一处崖秀溪清、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园中之园。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本景南出秀清村门,为绮春园;东出绿油门,为长春园。

别有洞天一景,建自雍正年间。雍正八年(1730)八月传旨在秀清村安放银耳挖6根。同年十一、 十二月间,内务府总管、太医院院使先后四次传旨,为秀清村处共领用桑柴1500斤,旷银10两,口径58厘米、高48厘米铁火盆罩一件,化银用的白炭 1400 斤,红炉炭200斤,黑炭100斤,好煤200斤,渣煤1000斤。当为在此开炉炼丹。

本景乾隆四年(1739)九月正式挂讫御书“别有洞天”匾和“韵松斋”匾。在乾隆九年(1744)本景成图后,园林建筑添建改建仍十分频繁。一是乾隆十六年(1751),别有洞天殿改建成三卷房,并添建纳翠楼等,同年夏季收拾见新“别有洞天”匾,御书“纳翠楼”、“接叶亭”和“会心不远”匾;改做“象外情”匾,并在象外情殿内向南挂“会心不远”匾和“茂对”、“旷观”对联,向北挂“亲人”、“乐志”对联。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奉旨将秀清村现挂的六面外檐匾额(包括“适性居”、“韵松斋”匾)均照原字用旧胎另做黑漆金字一块玉匾。二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一月御书“澹闲室”匾,次年四月挂讫。二十六年十月挪挂“太虚室”匾。秀清村添建殿宇楼座,开挖河泡工程至二十七年完竣。从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760——1768)陆续见到御制诗的有澹闲室、竹密山斋、片云楼、活画肪、扇薰榭、攫秀亭、绿稠斋、青云片、时赏斋和水木清华之阁等景物名目。 乾隆帝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西巡五台山途经保定时,有篇《再咏莲池书院十二景》御制诗,其《含沧亭》诗云:“十二景都点缀工,图呈曾肖御园中。廿年事迹一弹指,拈句因之思不穷。”并注曰:“辛巳(按:乾隆二十六年)过此命绘图,于圆明园秀清村肖此结构。”这清楚地表明,乾隆二十六年(1761)秀清村河池两岸的这次较大规模的改建添建,实为略仿保定莲池书院的园林意境。三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秀清村南边添建楼座,拆盖游廊,添做花药栏,并拆砌虎石皮墙,添筑南路,拆堆土山及油饰裱糊等项工程,实销工料银1559两。同年七月御书“眺爽楼”匾文,这应是开辟通向绪春园的门径工程。四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拆修活画舫及粘修延藻楼等处游廊槛窗。四十八年(1783)御书“自达轩”匾,五十一年(1786)、五十二年(1787)见《自达轩》、《萃景斋》御制诗。五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翻修竹密山斋并东山游廊,及开鉴堂五间,销银506两。乾隆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翻修芸晖屋殿,及清徽亭、波心亭,修缮活画舫,销银2384两。六是嘉庆八年(1803)疏泼宁和镇至秀清村清渠,本景并有改建添建,同年七月起先后见《写琴书屋》、《丹翠林》、《玉荣山馆》、《写曙斋》、《染碧斋》诸景御制诗。十四年(1809)御制《秀清村六景》诗,六景为活画舫、扇薰榭、写琴书屋、玉荣山馆、染碧斋、筑云巢。

秀清村一景,乾隆、嘉庆二帝游憩频繁。乾隆二十一年(1756),弘历在本景传晚膳3次,又专程游赏达23次之多,为各景之冠。乾隆帝《别有洞天》诗序曰:“苑墙东出水关曰秀清村,长薄疏林,映带庄墅,自有尘外致。正不必倾岑峻涧,阻绝恒蹊,罕得津逮也。”诗云:“几席绝尘嚣,草木清且淑。即此凌霞标,何须三十六。”嘉庆帝称誉秀清村是“景冠御园尘不到”。嘉庆朝除九州清晏帝后寝宫外,圆明三园仅有11处殿宇冬季准设取暖分例炭,秀清村即其一,每日为4斤。嘉庆帝题咏《秀清村》达25次之多,诗句云:“崖秀溪清缭短垣,亭台位置仿山村。嵚崎文石临春沼,茂密长松荫午轩。”“丛樾萧森连曲径,层楼高爽接重檐。松声漠漠时传砌,花气徐徐每透帘。”水村境佳妙,得暇每探寻。时有清风至,全无溽暑侵。澄波通别渚,密荫罨乔林。石舫依奇嶂,板桥跨碧浔。欲循廊曲折,九转径嶔崟。”

咸丰时期的两种圆明园匾名著录,共收录别有洞天一景36个匾名,其中仅有18处曾见之于《日下旧闻考》和乾嘉二朝《活计档》、《奏销档》及御制诗,即秀清村、别有洞天、纳翠楼、水木清华之阁、时赏斋、青云片、染碧斋、玉荣山馆、筑云巢、丹翠林、写曙斋、写琴书屋、片云楼、眺爽楼、竹密山斋、攫秀、扇薰榭和延藻楼。这样,本景在咸丰时期著录的匾名中,既有半数为原先未见其名者(多为内额),又有十余处早期的景物名称后期似已不存,诸如韵松斋、象外情、会心不远、适性居、澹闲室、太虚室、绿稠斋、自达轩、萃景斋、芸晖屋、清徽亭、波心亭等,表明本景前后改建易额甚巨。

因迄今未见别有洞天盛期平面全图,尚有众多景名难知确址。本景平面图所示,摹自道光、咸丰时期三种《圆明园平面全图》。

 

本景西部水域关石刻额曰“秀清村”,似为乾隆帝御书。乘舟出水关向西可达宁和镇(道光时期因避道光帝名号旻宁而改称春和镇)。嘉庆九年(1804)《自宁和镇泛舟至秀清村》诗句云:“新浚清渠达水村,拿舟东泛入关门。”秀清村亦即本景总称。

别有洞天殿,北倚山而南临池,五间三卷大殿四周出廊(从基址看,应为东西北三面有廊),外檐悬乾隆帝御书“别有洞天”黑漆金字一块玉匾。此殿为本景正殿,原为五间一层进深,匾悬檐内帘架上。乾隆十六年(1751)已改建成三卷敞宇,时称秀清村三卷房。此殿内额犹为“风泽清旷”、“含清”、“虚朗”。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传旨:秀清村三卷房内装修隔扇槛窗,照建福宫延春阁红漆隔扇样式,用楠木柏木做隔心,贴一字一画,交启祥宫画。三卷房设插屏二座,二十二年(1757)七月如意馆画师姚文瀚奉旨用白绢画插屏美人二幅,皆要两面透画。二十七年(1762)三月传旨:在秀清村落地罩四槽上,嵌用紫檀木树根式字464个、宝16方,素紫檀木字464个,宝16方。同年七月在秀清村太虚室二槽落地罩上安讫树根式紫檀木字,其顺山房一槽落地罩用素紫檀木字,并将床罩背后改为落地罩嵌字。

别有洞天殿东西间窗户上原安玻璃二块,乾隆四十六年(1781)令照原样再镶安玻璃二块,长0.75米、宽0.61米,并配九分宽木边。西间窗户玻璃一块,五十八年(1793)令配月白绸挡帘。后卷东梢间楠木板墙上,乾隆三十一年(1766)奉旨镶紫檀木灯草线挂屏一幅。别有洞天殿内收贮一柄铜轴棕竹边、竹股心、二面黑纸别有洞天应景字画扇,一面为宗室贝子弘旿画扇,一面为词臣王际华题字。

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秀清村殿内铺设地平毯,冬月门上换安毡帘一架。殿内文榻二张,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坐褥配做锦套。

接叶亭,北山鞍部六方单檐亭,悬乾隆帝御书“接叶亭” 黑漆阴纹金字一块玉匾,匾文净高0.45米、宽1.01米。此亭在乾隆九年(1744)图上已作显示,十六年(1751)始题匾文,挂在秀清村房后亭子上。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见御制《接叶亭》诗二篇,有句云:“依林构小亭,林蔚亭接叶。虽非社制茅,借悟王传帖。月穿如搴幔,风度似摇箑。”“本来却轻舆,径宜延步屧。”

纳翠楼,《日下旧闻考》谓,别有洞天五间敞宇“西为纳翠楼,西南为水木清华之阁,阁西稍北为时赏斋”。此楼即三卷殿西邻之东西向三间小楼,层外檐悬乾隆帝御书“纳翠楼”黑漆金字一块玉匾,匾文净高0.54米、宽1.47米。内额曰“挹清芬”、“悬圃”。楼在乾隆初年图上未显,应为乾隆十六年(1751)添改而成,同年闰五月御题楼额。二十四年(1759)见御制诗,并《纳翠楼五咏》,即咏《镜水》、《屏山》、《松风》、《萝月》和《静观》。《题纳翠楼》诗句云:“楼名纳翠岂虚言,苑树虽凋松竹存。”咏《镜水》云:“小楼曲榻蔽临池,楼上开窗影鉴宜。”咏《屏山》云:“法在倪黄伯仲间,假山岁久似真山。”咏《松风》云:“声在天风触在松,无过假相偶相逢。”咏《萝月》云:“萝叶森森萝蔓垂,无端月入影参差。岸楼设拟虚舟舣,恰似浣花点笔时。”

水木清华之阁,居纳翠楼西南,临水南向,卷棚硬山正楼一座上下层各三间,楼楣悬乾隆帝御书“水木清华之阁”匾,内额曰“自然如画”、“学海云涛”。 阁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前后添改而成,同年阁内石刻御书诗文帖37种。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制《水木清华之阁》诗云:“阁凭水木号清华,气味由来本一家。阳夏西池真足赏,简文濠濮岂须夸。”乾隆四十年(1775),阁内有舔安落地罩工程。

咸丰八年(1858)遵旨踏勘园内八座楼和高台殿宇,此阁即其一。这座南向正楼,上下层均为三间有前后廊,明间面宽2 88米,二次间各宽2.56米,进深4.48米,前后廊各深1.28米,上檐柱高2.94米,下檐枉高3.33米,台明高0.58米,下出0.70米,前为石踏跺。

近年绘制的某些平面图,却将水木清华之阁标名于本景河池南岸,讹也。

时赏斋,居水木清华之阁西稍北,高台卷棚硬山正殿三间前出廊,外檐悬乾隆帝御书“时赏斋”匾。斋前为回廊院,廊深0.96米,院内偏南置“青云片”太湖巨石。此斋俗称秀清村高台殿,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前后添建而成,青云片石当于此时从京西良乡移来本处。乾隆三十一年(1766)见《时赏斋》和《青云片》诗。

时赏斋殿三间,明间面宽2.56米,二次间各宽2.24米,进深4.80米,前廊深0.96米,檐柱高3.68 米,金柱高4.16米,台明高1.44米,下出0.64米。台前有山石踏跺。咸丰八年(1858)曾遭旨踏勘这座高台殿。故宫博物院藏清样式房绘《圆明三园地盘河道全图》等史料表明,时赏斋确实位于本景河池北岸西北端。而近年绘的某些平面图,却将该斋名标在河池南岸,显属讹误。

秀清村高台殿床上铺四块凉席,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遵旨另换新高丽凉席。此殿两次间槛窗8扇,两边游廊二座槛窗24扇、南边叠落游廊槛窗36扇、北边叠落游廊槛窗44扇,原为藤屉窗心,乾隆四十三年(1778)皆改锭绢丝铜幪。

乾隆三十七年(1772)五月,乾隆帝御笔画青云片手卷一幅,令将“青云片”字做银片字。时赏斋殿内收贮一柄嵌花文竹边、竹股心二面黑纸时赏斋应景字画扇,一面为如意馆谢遂画扇,一面为词臣王杰题字。乾隆五十四年(1789)闰五月奉旨,将别再洞天和时赏斋的二柄应景字画扇扇面起下,用旧扇股做样扇发往苏州,另配做扇股二柄。同年十一月将原应景字画扇面上在新扇股上仍贮原处。

时赏斋前大太湖石,乾隆三十一年(1766)镌刻御题名“青云片”三字。石上刻勒的乾隆帝御笔诗咏有乾隆丙戌(三十一年)《青云片歌》、《时赏斋作歌》、《新月》诗,丁亥(三十二年)《题时赏斋》、《再题青云片》、《时赏斋》及庚寅(三十五年同时赏斋》诗共七首。

乾隆帝《时赏斋》诗云:“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底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情。” 又诗云:“烟片雨丝卒未己,濯枝润叶总纾怀。不因膏泽良田足,那识今朝时赏佳。”

青云片石与万寿山青芝岫石,皆为米万钟从京西大房山采得,欲置勺园力未就,弃之良乡。乾隆帝《青云片歌》诗句云:“万钟大石青芝岫,欲置勺园力未就。已达广阳却弗前,土墙缭之葭屋覆。”“向曾舆运万寿山,别遗一峰此其副。”“伯氏吹埙仲氏篪,彼以雄称此通透。移来更觉易于前,一例为屏列园囿。泐题三字青云片,兼作长歌识所由。有时为根叆沸靅生,有时为峰芳润漱。虚处入风籁吹声,窍中过雨瀑垂溜。大青小青近相望,突兀玲珑欣邂逅。”

活画舫,为本景河池南岸西部临水长屋七间,石砌舫式基座,屋额曰“活画舫”。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见御制诗,当为新建而成。乾隆帝题咏《活画舫》八次,诗句云:“堂高廉远屋之常,近水廉卑偶学航。深广恰依欧永叔,沿洄何异米囊阳。”砌石临溪肖舫式,于焉活画以名之。峰随岸转虽无借,鼓枻鸣榔属有为。秋月春风常泛此,花红柳绿任看其。”“近水长屋以舫称,篷窗开处称吟凭。”“水舫原飘动,称云活画宜。此诚石舫耳,可以亦名之。流水窗前过,行云天上披。”“水流纵非活,春意已无央。雅似江南路,坐看梅干芳。”

活画舫殿内假门上挂张廉、嵩龄画条各一张,乾隆三十四年(1769)如意馆杨大章遵旨另画花卉画,将原画条换下。活画前后舱东墙隔扇上挂横披画一张,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如意馆贾全遵旨照金廷标《八仙图》横披仿画。

活画舫乾隆四十三年(1778)曾有拆修工程,六十年(1795)又作全面修缮,内舱房五间、前抱厦一间均拆墁台面,挑换承重、间坊、楞木、铺板和挂檐板,室内粘补地平,槛窗换锭花竹席;后舵楼一间,拆做头停,挑换椽望,回打锡片,换笘棕片;南面挎房一间,拆瓦头停,拆砌槛墙;西边游廊一座五间,拆墁台面,挑换间坊、铺板、挂檐板、顶隔,换锭花竹席。

眺爽楼,外檐悬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御书“眺爽楼”一块玉粉油蓝字匾,应为本年开辟圆明园通往绮春园门径即秀清村门时,倚南墙添建而成的三间楼座。眺爽楼西边游廊槛窗20扇,原为藤屉窗心,乾隆四十三年( 1778)遵旨改锭绢丝铜幪。乾隆帝御制诗云:“一夜西北风,万里云散尽。朝来重登楼,迎面爽飔引。出树见墙外,芃芃弥隰畛。额手庆宜旸,屈指西成近。延眺此为佳,借用慰民隐。”

岩水澄华,北向五间大殿前接抱厦三间,外檐悬“岩水澄华”匾,乾隆后叶(一说嘉庆前叶)此殿东西一带有大规模改建,园林建筑乃至山水布局已与乾隆九年(1744)《别有洞天图》迥异。

片云楼,乾隆九年(1744)图显示南岸临湖三间方殿顶部平台中置方亭式小阁,疑即是楼。乾隆二十七年 ( 1762)御制《片云楼》诗云:“溪上小楼与片云,龙泓一洌霭氤氲(原注:一片云为龙井八景之一)。升楼叠石为阶级,朵朵英英蔚莫分。”片云楼假门上挂德昌画条一张,乾隆三十四年(1769)如意馆杨大章遵旨画花卉一幅,换下原画。此楼后期似己改建,但原“片云楼”匾仍悬外檐,不详具体变化。

擢秀亭,亭外檐悬“擢秀”二字匾,疑即河池南岸中部偏东半山平台上之四柱小亭。乾隆二十九年(1764 御制《擢秀亭》诗云:“一朵芙蓉上置亭,葳蕤高举侧珑玲。河阳藻鉴非虚拟,应识人间有姓邢。”乾隆九年图虽显该亭,但二十六年(1761)前后其山形地势却有改易。

竹密山斋,位于东南山窈间,南向三间殿,外檐悬“竹密山斋”匾。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见御制诗,疑为此时新添建,先后题咏七次。乾隆帝《竹密山斋》诗句云:“高低种竹护山寮,步入琳丛路觉遥。”“千林疏际竹依然,诘屈山坡得径穿。”“造斋人到阶方觉,讶似云栖精舍西。”“步来全是碧云丛,漠泊中间有路通。斋阁坐闻八琅戛,看时枝上动微风。”“爱竹缘他君子节,构房疑此渭川滨。来如读画领神韵,坐则翻书晤古人。”

供职清廷的西洋画师郎世宁在乾隆二十三年( 1758)绘有一幅孔雀开屏白绢大画,孔雀由郎世宁画,花卉湖石由万琼、金廷标合笔,该画轴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传旨:郎世宁照秀清村竹密山斋西进间北墙尺寸,按原画再{分刂}画一幅孔雀大画,交造办处托贴。乾隆四十三年(1778)如意馆贺清泰(西洋人)奉旨照竹密山斋《孔雀开屏》绢画再仿画一张。

延藻楼,居竹密山斋东北,倚墙建东西向五间楼,外檐悬“延藻楼”匾。乾隆二十七年(1762)见御制诗,疑为新添建。乾隆《延藻楼》诗句云:假山含峭茜,层室纳烟云。泉石非今调,诗书苟古芬。”“层楼拾级恰初春,柳眼梅心各盼新。”延藻楼南山游廊槛窗14扇,原为藤屉窗心,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锭绢丝铜幪。

扇薰榭,河池东岸西向扇式敞榭,外檐悬“扇薰榭”匾。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见御制诗,当为新改建而成。嘉庆帝亦有题咏三次,列《秀清村六景》之一。乾隆帝《扇熏榭》诗句云:“敞榭式文扇,扇薰因得名。如常张月半,不动致风清。”“竹声摇处爽,花影画中荣。”阶泉奏琴韵,解愠切予情。”嘉庆帝《扇薰榭》诗云:“敞榭临溪接曲廊,南薰静挹午飔凉。松涛乍歇新蝉起,天籁悠然引兴长。”“层层清波滴绿醅,浓荫蓊郁布高槐。化敷闾里心方畅,扇以淳风被入垓。”

以上部分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别有洞天有意摹拟神仙住地,创造脱却尘寰的意境,故选址于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但见四周青山围拢,几席明净,林木清淑,别有一番天地。水体自然来去,青山进退自如,建筑错落其间,极力渲染一种闲适、自在的环境气氛。当人们从福海水面,或从湖岸转入这个气氛宁静、布置紧凑的园林空间时,与前者辽阔开朗的情景相比较,确会产生别有洞天之感。东南两面的围墙,都用土山林木加以遮掩。在只见山林不见围墙的情况下,更能体现上述规划、设计的意图。引自《圆明园园林艺术》。

别有洞天乾隆、嘉庆年间经历了多次改建、添建,其建筑格局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档案中记载的诸多景名,尚难以指证其确切位置,而现存遗址,亦多有与平面图不尽切合之处。

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又经百年风雨,别有洞天遗址山水轮廓仍存。从1985年起相继整修恢复了山水原貌及东南隅幽谷曲径;归整补砌活画舫的石舫基座;清理古建基址,并铺砌条石台帮和方砖地面。修复了西翼的水城关石墩及东侧的石仿仍木桥;还在西南部山上原方形遗址处修建了一座四方亭。

原时赏斋院内的“青云片”太湖石连同底座,1925年春被运往社稷坛,今在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内东北原“来今雨轩”正南。乾隆帝御书“芳籞怡春”石刻匾,亦在该园。





图1:《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的别有洞天(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HRdeGy8e&690






图2:别有洞天平面图(嘉庆中期格局)(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http://s13/mw690/002uVIqVzy7iiHSe2pS5c&690






图3:别有洞天介绍碑。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HTqGHsee&690






图4: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1。
http://s7/mw690/002uVIqVzy7iiHVovXwd6&690







图5: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2。
http://s5/mw690/002uVIqVzy7iiHVLYyg74&690







图6: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3。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I5folg5e&690







图7: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4。
http://s5/mw690/002uVIqVzy7iiHWzzoM34&690







图8: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5。
http://s14/mw690/002uVIqVzy7iiHWYRnD6d&690







图9: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6。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HXo3oife&690







图10:别有洞天南部岩水澄华一带台基遗址7。
http://s4/mw690/002uVIqVzy7iiHXAqqL93&690







图11:别有洞天南部遗址上的柱础石1。
http://s10/mw690/002uVIqVzy7iiHXUxnz49&690







图12:别有洞天南部遗址上的柱础石2。
http://s3/mw690/002uVIqVzy7iiHYq0f0b2&690






图13:别有洞天南部遗址上的柱础石3。
http://s8/mw690/002uVIqVzy7iiHYM1Ab27&690






图14:别有洞天南部遗址上的柱础石4。
http://s10/mw690/002uVIqVzy7iiHZb6fn69&690







图15:别有洞天南部假山石通道1。
http://s1/mw690/002uVIqVzy7iiIaO4Cc60&690







图16:别有洞天南部假山石通道2。
http://s14/mw690/002uVIqVzy7iiIbbLAhdd&690







图17:别有洞天北部别有洞天殿遗址1。
http://s6/mw690/002uVIqVzy7iiI1ofK5b5&690






图18:别有洞天北部别有洞天殿遗址2。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I1KiGa1e&690






图19:别有洞天北部别有洞天殿遗址3。
http://s6/mw690/002uVIqVzy7iiI24tvv15&690







图20:别有洞天北部纳翠楼遗址1。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I2NnKC3e&690






图21:别有洞天北部纳翠楼遗址2。
http://s12/mw690/002uVIqVzy7iiIeGktR1b&690






图22:别有洞天北部时赏斋、水木清华之阁一带遗址1。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IgcN1cae&690







图23:别有洞天北部时赏斋、水木清华之阁一带遗址2。
http://s14/mw690/002uVIqVzy7iiIvcbU14d&690






图24:别有洞天北部时赏斋、水木清华之阁一带遗址3。
http://s6/mw690/002uVIqVzy7iiIvuZG525&690






图25:别有洞天北部时赏斋、水木清华之阁一带遗址4。
http://s14/mw690/002uVIqVzy7iiIvNDu54d&690







图26:别有洞天北部时赏斋、水木清华之阁一带遗址5。
http://s3/mw690/002uVIqVzy7iiIhSqWee2&690






图27:别有洞天北部时赏斋、水木清华之阁一带遗址6。
http://s11/mw690/002uVIqVzy7iiIilEbEea&690






图28: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简介。
http://s12/mw690/002uVIqVzy7iiIl1CfVbb&690







图29:别有洞天活画舫基座细部(1985年何重义摄)(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http://s12/mw690/002uVIqVzy7iiIk1gWDab&690






图30: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全景1。
http://s11/mw690/002uVIqVzy7iiImBRBU3a&690






图31: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全景2。
http://s11/mw690/002uVIqVzy7iiImTF2Ofa&690






图32: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全景3。
http://s3/mw690/002uVIqVzy7iiIn9oAO72&690






图33: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地面1。
http://s1/mw690/002uVIqVzy7iiIoiIeI30&690






图34: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地面2。
http://s14/mw690/002uVIqVzy7iiIotGP39d&690







图35: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地面3。
http://s9/mw690/002uVIqVzy7iiIoMJRKb8&690







图36: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细部1。
http://s8/mw690/002uVIqVzy7iiIq3nMj97&690







图37: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细部2。
http://s15/mw690/002uVIqVzy7iiIzIAdUbe&690






图38: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周边散落的石构件1。
http://s3/mw690/002uVIqVzy7iiIraggOb2&690






图39:别有洞天活画舫遗址周边散落的石构件2。
http://s7/mw690/002uVIqVzy7iiIrx4XA26&690






图40:别有洞天中部假山石遗迹1。





图41:别有洞天中部假山石遗迹2。
http://s16/mw690/002uVIqVzy7iiICQj5J6f&690






图42:别有洞天中部假山石遗迹3。
http://s13/mw690/002uVIqVzy7iiIDfM0Adc&690






图43:别有洞天西南山上复建的四方亭(1997年摄)(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http://s7/mw690/002uVIqVzy7iiJFLVJ4c6&690






图44:原置于别有洞天的青云片石,现位于中山公园。
http://s12/mw690/002uVIqVzy7iiJGP9yz6b&690







图45:青云片石。
http://s1/mw690/002uVIqVzy7iiJHBnby90&690






图46:青云片上的乾隆御笔青云片三字。
http://s12/mw690/002uVIqVzy7iiJIA3B98b&690






图47:乾隆御题“青云片”石刻拓片(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http://s11/mw690/002uVIqVzy7iiJJstqWca&690







图48: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1。
http://s13/mw690/002uVIqVzy7iiJLujFO4c&690







图49: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2。
http://s4/mw690/002uVIqVzy7iiJLJDYTc3&690






图50: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3。
http://s1/mw690/002uVIqVzy7iiJLWDZu80&690







图51: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4。
http://s9/mw690/002uVIqVzy7iiJM7NLqe8&690







图52: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5。
http://s3/mw690/002uVIqVzy7iiJMhdKOe2&690







图53: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6。
http://s3/mw690/002uVIqVzy7iiJMxh2aa2&690






图54:青云片石上的乾隆题诗7。
http://s14/mw690/002uVIqVzy7iiJMFc5f0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