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记忆(128):《走进养心殿》展览

标签:
养心殿走进养心殿仙楼佛堂三希堂乾隆帝 |
2016年9月,《走进养心殿》展览于首都博物馆开幕,一时引起热议。2017年6月与12月,该展又先后来到香港文化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举办。与北京、南京两地名为“走进养心殿”不同,香港版名为“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同时,三地的展出文物数量,略有不同,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文化博物馆分别为268件(套)、236件(套),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则包括来自故宫博物院的279件(套)文物,以及该院自己收藏的47件(套)文物,共323件(套)。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北京、南京、香港三地展览的结构框架并无不同。本文以对《走进养心殿》展览的评述为中心,揭示展览举办的背景,并聚焦于展览组织者对于养心殿的理解,而尤为注重这种理解还有哪些有待于深化的空间。
一、《走进养心殿》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
举办《走进养心殿》展览,是因为随着2015年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展开,考虑到此次修缮过程较长,而养心殿一直是观众参观故宫博物院的重点,为了弥补观众在研究性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看不到养心殿文物的缺憾,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等博物馆开展合作,持续举办养心殿文物特展,《走进养心殿》即是其中之一。
按照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观点,之所以提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一概念,是有鉴于2002年开始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出现的问题以及质疑声音,意图能够彻底改变以往出现过的情况,即采取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承包单位再分包给工程队,工程队再招募人工费用便宜,但并不掌握古建筑修缮技术的民工。这样的状况一定会把故宫古建筑修得面目全非,如果不能扭转这一状况,宁可通过加强日常监测、岁修零修、保养修缮等措施,维持古建筑的现状,等待体制机制健全以后,再开展修缮,否则会留下永远的难以弥补的遗憾。
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规定的完工时间为2020年,在距离这一期限仅剩五年的背景下,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四项亟待修缮的古建筑群,作为“研究性保护项目”的试点,即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乾隆花园研究性保护项目、大高玄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紫禁城城墙研究性保护项目。在这四项“研究性保护项目”中,养心殿是宫殿建筑,乾隆花园是园林建筑,大高玄殿是宗教建筑,紫禁城城墙是防御建筑,这是一个极具故宫特色的古建筑组合。希望以这四项古建筑修缮作为新的起点,建立起“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有效机制。也期待这些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项目”,能成为中国古建筑修缮的典范性工程。到二〇二〇年,这四项研究性保护项目圆满竣工,也是历经十八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工程全面达到既定目标之时。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内容,不仅是不可移动文物,即古建筑修缮,而且包括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的保护。养心殿的室内有两千余件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在殿堂内的墙体上还有大量牌匾、楹联、贴落等书法绘画作品,也极具研究价值。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例如故宫钟表修复技艺也已经延续了三百多年。这些传统技艺将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有三个方面贯穿自始至终。
一是将研究精神贯穿自始至终,包括对于各种材料的研究,各种工艺的研究,各种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使研究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是极其细致的过程,需要自始至终对整个修缮工程进行详细的科学记录,无论是测绘也好,勘察也好,都要注重历史信息的提取,都要进行专题研究,都要公开出版修缮研究报告。同时加强养心殿历史研究,与养心殿古建筑修缮报告一起,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二是将专家指导贯穿自始至终,在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启动以后,即正式成立了“故宫修缮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中要继续发挥专家咨询作用,由官式古建筑修缮方面最具经验的著名专家,对于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严格把关。还要选择具有实操经验的领队,现场主持项目,担负起保障质量的责任。
三是将人才培养贯穿自始至终,故宫官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是人,没有传承人就不能保障质量。在文物修复专家队伍稳定方面,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退休标准,保障他们享有与付出相适应的待遇。在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保证专业工匠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对于经过系统培养的保护传承人员,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不受户籍制度限制,作为专业急需人才加以安排使用。所有参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以后才能够进入项目现场。
以上措施,最为重要的目的是改变中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目前不合理的机制体制状况,通过养心殿研究性项目告诉国人怎么修文物,冲破现有不合理的体制约束,再不能像土建工程一样对待文物修复工作。从而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研究性修复的典型范例。
与上述措施相应,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要达到八个“全过程”:一是全过程的科学记录,包括古建筑测绘、勘察,室内空间记录,以及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位置记录等,并系列出版项目报告。二是全过程的影像记录,即研究性保护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影像跟踪记录。三是全过程的专家参与,从项目开始就要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四是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通过持续五年的修缮人才培养,重新建立起专业化的故宫官式古建筑保护修缮队伍。五是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包括加强审计、财务管理和工程监理。六是全过程的公众参与,通过面对观众开放文物修复现场,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七是全过程的媒体报道,从保护型研究该项目启动,到可移动文物撤离现场,再到文物修复,全过程邀请媒体跟踪报道。八是全过程的陈列展览,举办养心殿主题的临时展览,以及定期举办养心殿文物修复展、养心殿书画展等。
作为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开展以来的第一个以养心殿为主题的展览,《走进养心殿》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在展览中通过原状文物组合,恢复“垂帘听政”、“三希堂”等场景,使人们在养心殿修缮期间,还能够参观养心殿的文物组合,甚至有机会更近距离地观赏这些珍贵文物。这种复原养心殿主要建筑空间与文物展陈相结合的方式,是《走进养心殿》展览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本部分内容参见单霁翔《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思考: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http://www.dpm.org.cn/learing_detail/234837.html)。
二、如何“走进养心殿”?
《走进养心殿》的香港版名为“八代帝居”,极其准确地揭示出展览组织者理解养心殿的角度。该展览分为以下五个单元:第一为“政治决策中心”,包括养心殿的正殿明间、东暖阁与西暖阁;二为“皇帝的雅室”,即三希堂;第三单元是“日常休息之处”,介绍养心殿的后殿、体顺堂与燕喜堂、御膳房;四、五分别为“皇帝的佛堂”与“皇家造办处”。因应于“八代帝居”的主题,展览强调的是作为“政治决策中心”的养心殿,因此展览的重点放在了与此相关的正殿明间、东暖阁与西暖阁之上,正殿明间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讨政务的地方,东暖阁为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之处,西暖阁则被皇帝用来处理日常政务、单独召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参见《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展览图录。
在通过养心殿回顾了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而逐渐转向中衰的过程之后,在“走进养心殿”之后,展览却又提出了“走出养心殿”的重要性:
从雍正帝移居养心殿至清帝退位,一百八十余年间,清朝由极盛而渐衰,终至国门洞开、疆土离析,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期间清帝们在同样的殿宇内生活起居、治国理政,都强调恪遵“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祖训和“乾纲独断”的家法,但时事不同、最高统治者的性情禀赋各异,在这两个因素交互作用下,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线路、帝国的命运和最高统治者个人因素紧密相关。
换言之,能正确审时度势而又有锐意改革的魄力,还要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辞苦辛,这样的帝王做到了人治的极致,也才能开创王朝的盛世,如雍正帝——一个以改革和勤政著称的皇帝。乾隆帝则反复提出帝王要「有为」——由“养心期有为”到“养心贵有为”。从王朝盛衰与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养心殿里的“有为”也只能藉由改革和勤政来实现。
然而,对养心殿里改革和勤政的期许只能系于皇帝一人,这是“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必然结果。其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这又是经过历史反复印证的现象。因此,历史需要走出养心殿。引自许静《策展人陪你看展览之“走进养心殿”》。
尽管策展人所提出的这番立意不错,但养心殿作为清朝皇帝处理政务以及慈禧、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所在地,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绝大多数观众去故宫参观时所看到的养心殿,也就是这次展览所复原的正殿明间、东西暖阁、三希堂前间。因此,在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养心殿的理解这一点上,《走进养心殿》展览的意义是极为有限的,这也是它最令人遗憾和失望的地方。
其实,本次展览未能重点突出的部分,恰恰也是养心殿中那些最不为一般观众所熟悉的地方,它们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或艺术价值。如乾隆年间兴建的养心殿仙楼佛堂,是供乾隆帝修行藏传佛教密法的场所,对于研究乾隆帝乃至于清廷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走进养心殿》虽然将佛堂专门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并选取了其中供奉的若干造像和器物进行展出,但熟悉清宫佛堂的人都会知道,每一座佛堂所供奉的唐卡、造像构成一个整体,它们所处的不同位置,均有特殊含义。即以养心殿仙楼佛堂而论,其中心是一座无量寿宝塔,并按照护法神的地位,从中心到外围对他们来进行供奉。这些护法神同时又形成护持无量寿宝塔的格局,使整个佛堂的空间顿时紧凑有序,突出了无量寿宝塔这一中心主题。参见王子林《佛堂伴君侧 闻清净妙香——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原装陈设》。因此,仅仅陈列若干造像、器物,根本无法使观众对养心殿仙楼佛堂产生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又如三希堂,《走进养心殿》展览重在展现其前间,以反映出乾隆皇帝的艺术趣味。然而,如果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讲,三希堂的价值在于其“空间构思”,如前间与后间两部分没有平均分割,而是基本符合“零点六一八”的黄金分割比例;同时用轻巧的装修、通景画和镜子扩大了空间的感受,加以墙面绘画、挂件等装饰,把室内装点得精致而巧妙。参见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这些特点,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乾隆皇帝的审美追求。但《走进养心殿》展览对于三希堂后间,并未采取复原陈设的方式,使得观众只能见到三希堂的一半,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同样的问题,亦存在于燕喜堂的布展中。燕喜堂作为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居所,先后于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二年(1863)至三年(1864)进行过两次改造,它们的遗迹在燕喜堂的内檐装修中均有所保留。参见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这对于研究慈禧太后的审美偏好,亦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可惜《走进养心殿》展览,对此未有任何展示。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历史演变还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讲,养心殿作为雍正帝以后帝王处理政务和日常起居的中心,仍存在不少有待于深入研究的空间。对于“走进养心殿”来说,本次展览仅仅是一个起点,而到达终点,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称,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举办的养心殿文物特展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像“走进养心殿”这样的养心殿文物展览;第二类是养心殿文物修复成果展览,除了可以增进观众对于养心殿的了解之外,这类展览的意义还在于,文物修复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展示其成果可以起到像社会普及文物修缮知识的作用。参见单霁翔《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思考: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我们期待随着展览的陆续举行,本次《走进养心殿》展览的缺憾与不足,可以在后续的专题展览中得到弥补。
单霁翔也描绘了养心殿将来重新开放时的图景:
将来,养心殿经过研究性保护,重新开放的时候,观众会感受到与过去不同的文化体验。过去观众能参观的区域,只占养心殿区域的百分之二十,很多建筑空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有的作为一般性的仓库,有的因为年久失修而空置,此次修缮以后将合理利用起来,有利于扩大参观场所和增加观众服务空间。养心殿在研究性保护项目实施之初,就要考虑日后的陈列展览。在养心殿展览内容上,既突出原状陈列,又同时举办养心殿文物专题展览,相辅相成,丰富参观内容。养心殿南侧是御膳房,也是十分著名的文化场所,目前是宫廷部的明清家具仓库,此处虽然在西路参观线路上,却常年大门紧闭。此次修缮后也将试图恢复御膳房的历史原状,并进行相关内容展示,呈现给观众不同的参观体验。引自单霁翔《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思考: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
如果届时真能如单院长所说的那样,扩大养心殿区域的开放面积,丰富展览形式,这对于人们更为完整而立体地了解养心殿,无疑是一件幸事。同时,我们也期待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包括修缮报告在内的更多研究成果的面世,以推动养心殿的研究走向深入。
图2:三希堂前间内景(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4/mw690/002uVIqVzy7gT96pUt523&690
图3:从镜子里看三希堂(前间)(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3/mw690/002uVIqVzy7gT97Ltg0ec&690
图4:从三希堂后间看三希堂前间(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99l8m1fd&690
图5:三希堂前间东墙瓶壁(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6/mw690/002uVIqVzy7gT9b422xd5&690
图6:三希堂槛窗和闲余板(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3/mw690/002uVIqVzy7gT9dDCbUb2&690
图7:三希堂前间西墙镜子:此图拍摄时,闲余板被拆下维修,槛窗上可见其安装痕迹(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9/mw690/002uVIqVzy7gT9ew2GAd8&690
图8:三希堂后间内景(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9/mw690/002uVIqVzy7gT9fjaB218&690
图9:从勤政亲贤看三希堂(后间)(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2/mw690/002uVIqVzy7gT9gYeLx7b&690
图10:三希堂前间西墙山水人物画贴落(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6/mw690/002uVIqVzy7gTi3Y3XF4f&690
图11:三希堂后间北墙松踞仙岩图贴落(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3/mw690/002uVIqVzy7gT9j3Jpi8c&690
图12:三希堂后间西墙通景画(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0/mw690/002uVIqVzy7gT9kpNHP79&690
图13:三希堂后间南侧紫檀飞罩局部(引自张淑娴《三希堂的空间构思》)。
http://s15/mw690/002uVIqVzy7gT9lzzj0fe&690
图16:燕喜堂明间东缝碧纱橱(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lppE15d&690
图17:燕喜堂明间东缝碧纱橱卡字花(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9/mw690/002uVIqVzy7gTgmkjt6d8&690
图18:燕喜堂明间东缝碧纱橱裙板纹饰(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11/mw690/002uVIqVzy7gTgn7SuC3a&690
图19:燕喜堂东次间东缝栏杆罩南通花牙(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hlym90d&690
图20:燕喜堂东梢间万字坑及其西缝栏杆罩(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11/mw690/002uVIqVzy7gTgi4FbI3a&690
图21:燕喜堂西梢间后檐炕炕罩裙板上的蝴蝶(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9/mw690/002uVIqVzy7gTgoM8mA58&690
图22:燕喜堂西梢间后檐炕炕罩裙板纹饰(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2/mw690/002uVIqVzy7gTgpsYjn11&690
图23:燕喜堂西梢间后檐炕炕罩绦环板纹饰(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qpj655d&690
图24:燕喜堂西梢间后檐炕炕罩团花(引自庄立新:《花飞蝶舞、春风吉庆:养心殿燕喜堂的内檐装修》)。
http://s4/mw690/002uVIqVzy7gTgrc5kT33&690
图25:养心殿仙楼佛堂(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s0ydv4d&690
图26:进入仙楼的过道(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tuXE13d&690
图27:养心殿仙楼佛堂内供奉的紫檀木无量寿佛宝塔(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uOezHed&690
图28:宝塔内供奉的无量寿佛(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5/mw690/002uVIqVzy7gTgvGwhm14&690
图29:养心殿仙楼佛堂供奉的吉祥天母唐卡(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6/mw690/002uVIqVzy7gTgx6b3Faf&690
图30:养心殿仙楼佛堂供奉的毗卢佛唐卡(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4/mw690/002uVIqVzy7gTgy03Qf93&690
图31:养心殿仙楼佛堂供奉的三座坛城唐卡(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1/mw690/002uVIqVzy7gTgyL2oW7a&690
图32:仙楼通往明间、后寝过道上的贴落(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4/mw690/002uVIqVzy7gTgzMgix2d&690
图33:养心殿梅坞(引自王子林《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唐卡陈设》)。
http://s12/mw690/002uVIqVzy7gTgAkS0P6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