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记忆(90):圆明园绮春园凤麟洲遗址

(2016-06-20 21:28:40)
标签:

圆明园

绮春园

凤麟洲

杂谈

 

 

 

凤麟洲遗址,位于绮春园东湖之中,由东西二岛组成,主体建筑位于西岛,东岛为值房。湖之南岸为敷春堂,西岸为涵秋馆,西北岸和东岸为点景建筑,仙人承露台即是其中之一。凤麟洲二岛占地约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

绮春园东部湖区,乾隆朝中叶已属本园范围,惟凤麟洲岛上建筑为嘉庆十二年(1807)改建而成。是年三月底首见凤麟洲、绣漪轩御制诗,此后14年间,嘉庆帝题咏凤麟洲25次。道光、咸丰二帝亦有题咏。

 

按“凤麟洲”之典故,出自六朝人《十洲记》。相传,汉武帝知道了西王母说过大海之中有十洲的事情后,便召见东方朔询问十洲绝域之所在及各洲所产之异物,东方朔一一作答。关於“凤麟洲”,《十洲记》中记载:“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又有山川池泽,及神药百种,亦多仙家。”嘉庆帝将绮春园湖中双岛景群命名为“凤麟洲”,自有其会心之处。

 

予别有会心焉。人君御极,抚绥区夏,养心图治,无欲为本。远屏声色货利之邪径,绝无好大喜功之妄念,鄙求仙之荒诞,斥长生之瞽说。惟一念守成,兢兢业业,不敢暇逸,强勉敬勤,庶几臻於小康之治。

 

嘉庆帝希望国家在他的治理下能够达到农登民靖,四海安澜的理想状态,而仪凤游麟则是这种理想状态的具体体现。诗中“心赏岂耽宫室美,德修庶冀凤麟游”、“春夏时殷念农事,凤麟岂拟待仙俦”、“年丰俗正瑞方真,德薄奚能致凤麟”等表达的正是他自己“殚心惟愿寰中治”“几见凤麟游世间”的美好愿望。

要达到前述理想状态并不容易,嘉庆帝常常为此忧急焦虑,“寰中化未臻淳茂,海外境空标阆瀛”、“自愧治民才德薄,奚能感召凤麟游”、“民生总未臻康阜”、“安民化俗尚无期”等诗句,都流露出这位守成之君内心深处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嘉庆帝时常自我反省,自我鞭策,要求自己“为君首立德”,“以诚御众臣”,要摒除求仙妄念,勤修实政,要以功德立言,以修身立命,要立极保民,养福爱民。这些都成为嘉庆帝每次游览凤麟洲时思考的不变主题,也是嘉庆帝所作诸多凤麟洲诗篇的不变主题。引自郭福祥《记嘉庆帝“凤麟洲”组玺》。

 

凤麟洲殿宇是皇太后的夏日寝憩之所。其大殿位于西岛北部,为七间两卷殿接前抱厦五间,嘉庆帝形容其“殿宇五楹,高深明达”。大殿东侧跨院为三间两卷殿。此殿似为西大殿之套间,殿内前卷明间设床,殿前为花窗小院,南设月亮门。凤麟洲大殿前为敞厅三间,名“绣漪轩”。嘉庆帝《绣漪轩》诗句云:“临湖殿阁对岩阿”。此轩后边与大殿有回廊相连,前设游船码头。

凤麟洲东岛较小,置值房院。凤麟洲之西侧在昔日清室藏图中未见架桥。以上部分引自圆明园管理处编《圆明园百景图志》。按嘉庆帝《凤麟洲》有“芳洲舟可通”之句,则清帝临幸此岛似只能经由水路。此景符合上引《十洲记》凤麟洲“四面有弱水绕之”的特征。

嘉庆帝《绮春园记》形容凤麟洲周遭之环境道:“园北平湖百顷,碧浪涵空,远印西山,近连太液,洲屿掩映,花木回环。”另有《凤麟洲》诗云:“霞辉北渚连青屿,云起西崖掩翠髻。”“漪澜四面绕芳洲,杨柳堤边试放舟。芬漾荷汀盖遥立,风来桐院叶初浮。”可见凤麟洲周围湖面遍植荷花。

凤麟洲所在的湖面与它西部的另一个湖面,是绮春园中最大的两个水体,从规划设计手法看,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两个水体大小相当,但一个作南北延伸,一个则沿东西扩展,这样的一横一竖,宽度与纵深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个安排了岛屿,一个是无所阻挡的平面水面。这样的有岛无岛之别,也避免了两个水面空间和景致的重复、雷同。

第二,两个水体空间的东、北和西三面都由青山围住,基本上不布置建筑物。但两者的南岸都安排了建筑群。这样,南岸就自然成为人们经常活动流连、欣赏由山水所形成的宁静、完整的空间和自然风光的地带,成为处于封闭、呆滞建筑群中人们就近活动的适当场所。

第三,两个水体之间的一溜青山上,突出了一个仙人承露台。白石砌成的高台上,亭亭玉立着手托承露盘的铜仙人。从东西湖面上或周围湖岸上,都可欣赏到铜仙人的剪影。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风景点,也是上述两个水面空间极其优美的有机的连结点。引自何重义、曾昭奋《圆明园园林艺术》。

因四面临水,凤麟洲适宜避暑,嘉庆帝称“避暑无逾此”,并誉之为“南园避暑最佳处”。他形容岛上的景致道:“回廊环曲折,虚牖启玲珑。庭印一奁镜,窗含四面风。远峰清影蘸,茂树碧荫充。月问南楼上,亭开北渚崇。虹桥连岸右,松嶂峙池东。”凤麟洲如今已被夷为平地,由嘉庆帝之诗句,我们略可想像其盛时之景况。

1860106日,英法联军入踞圆明园烧杀抢掠。园居于敷春堂东南所的道光帝遗孀常嫔,“因惊溘逝”。她死后曾停尸于凤麟洲。1018日有关官员和太监正待运棺进园入殓时,适逢侵略军前来纵火焚园,未敢办理。待到1030日,内务府大臣宝鋆等重来凤麟洲酌办常嫔白事,又闻夷人马队到大宫门,并多人入内游弋,再次作罢。直至115日凌晨始得入殓,乘夜送赴田村暂安处掩埋。因凤麟洲殿宇并未幸免于难,殓入者疑为焦尸。引自圆明园管理处编《圆明园百景图志》。

 

 

200911月,北京瀚海15周年庆典拍卖会上“宫廷御用”专场出现了嘉庆帝御制“凤麟洲”“水净沙明”翡翠组玺,并以1769.6万元成交。这两方宝玺皆翡翠质地,交龙钮,印文为阳文篆书,分别为“凤麟洲”和“水净沙明”。在现藏於北京故宫的《嘉庆宝薮》(嘉庆御玺印谱)中对两宝有明确著录,为三方组玺中的两方。将实物与《宝薮》比对,两宝无论是印材的形制、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著录完全一致,而且其制作的具体情况和细节有清宫档案记载可为依据,可以确定两宝为嘉庆皇帝御用宝玺的真品。三方组玺的另一方“麟游凤舞”玺已经佚失,不知所在。

“水净沙明”所指正是凤麟洲的自然环境,而“麟游凤舞”则是嘉庆帝治国理想的完美体现,两方玺印的内容对上文所述嘉庆帝为凤麟洲景群命名的深意做出了恰到好处的诠释。

非常幸运的是,清宫制作此套“凤麟洲”组玺的档案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使今人有机会了解当年制作这套组玺的详细情况。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嘉庆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懋勤殿太监刘安庆来说:首领徐文交翡翠玉图章三方,各贴篆字本文‘凤麟洲’,随紫檀木匣一件,匣盖上贴楷字本文。传旨:着发往苏州交舒明阿照本文刻字,其匣盖上字并线道俱填金,得时送京,钦此。”档案中提到的组玺的质地、印文内容都与佳士得即将拍卖的这两方宝玺一致,为同一组宝玺无疑。据此可知,这套组玺的印文琢刻於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年初,正是绮春园凤麟洲景群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利用的是原收存於宫内库房中的已经做好而没有刻字的现成宝玺,印文皆经过嘉庆皇帝钦定,并指明由苏州织造所属的工匠刻字。从档案还知道,组玺还配有紫檀木匣,匣盖上刻有填金的楷书印文。

这两方宝玺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材质特别。档案和实物都明确地显示,这两方宝玺所用的材质是很少用以雕製宝玺的翡翠。纵观清代皇帝玺印,以玉、石、木等材质製作者为大宗。由於翡翠被清宫认知得较晚,其早期的使用并不普遍,直到清朝中後期翡翠才开始在宫中流行,但所作多为日用陈设或首饰,用以製作宝玺等具有明显等级特徵的器物则有如凤毛麟角,非常少见。就笔者所知,用翡翠製作的皇帝玺印,这两方宝玺是目前仅有的两、三例之一。

二是这两方宝玺制作极为精细。在材质色泽的利用上,将红翡部分安排在整个宝玺的上面,雕成龙的角和背脊,颇具匠心。尤其是交龙钮的雕製线条细劲流畅,一丝不苟,双龙形象设计规范但不呆板。印钮与印体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两宝的製作时间当在乾隆晚期或嘉庆早期,显示出乾隆工的精致和风韵。

三是按照清宫宝玺存放的惯例,这套“凤麟洲”组玺由苏州织造刻製完成运回北京後,应该是存放於相应的宫殿中,也就是绮春园的凤麟洲景群内。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抢劫圆明园後将其付之一炬,这套组玺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抢劫而去,并在流出以後被拆散。其中一方“麟游凤舞”的压角章和原装的紫檀木盒遗失。而这两方“凤麟洲”和“水净沙明”玺的重现,实在是幸运若天赐。让今人品赏之余,融入历史的沧桑变幻之中。引自郭福祥《记嘉庆帝“凤麟洲”组玺》。

 

凤麟洲深受嘉庆帝的喜爱。作为圆明三园中众多表现神仙境界的景观之一,它似乎重在题名而非造景,体现了嘉庆帝的政治理想,不过从艺术上讲却是圆明三园中表现最弱的一处“仙境”。引自贾珺《庙堂待起烟霞侣_昆峤方壶缩地来——试论圆明三园中的神仙境界塑造》。而嘉庆帝“凤麟洲”翡翠组玺的出现,则提醒我们应当留意国内拍卖市场上的圆明园流散文物,这种拍卖的合法性亦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质疑。引自邓艳玲《圆明园文物国内流失记》。

 

 

 

图1:凤麟洲遗址介绍石碑1。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AlLD2KT7b&690

 

 

 

 

图2:凤麟洲遗址介绍石碑2。

http://s4/mw690/002uVIqVgy72AlWblFV23&690

 


 

 

 

图3:凤麟洲遗址介绍石碑3。

http://s10/mw690/002uVIqVgy72AlRGVPrb9&690


 

 

 

图4:凤麟洲南侧临水码头遗址。

http://s13/mw690/002uVIqVgy72Bb3nh1O0c&690

 


 

 

图5:凤麟洲绣漪轩遗址1。
http://s7/mw690/002uVIqVgy72BaCR9wGc6&690

 

 

 

 

图6:凤麟洲绣漪轩遗址2。
http://s4/mw690/002uVIqVgy72BaDRT7d63&690

 

 

 

 

图7:绣漪轩遗址上的假山石遗存1。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aGnHhVeb&690

 

 

 

 

图8:绣漪轩遗址上的假山石遗存2。
http://s15/mw690/002uVIqVgy72BaKuIGyee&690

 

 

 

 

 

图9:绣漪轩遗址上的假山石遗存3。

http://s14/mw690/002uVIqVgy72BdpJlspfd&690

 

 

 

 

图10:凤麟洲正殿东跨院建筑遗存。
http://s10/mw690/002uVIqVgy72BaSob3za9&690

 

 

 

 

 

图11:凤麟洲正殿东跨院柱础石1。
http://s3/mw690/002uVIqVgy72BaUmtYCf2&690

 

 

 

 

图12:凤麟洲正殿东跨院柱础石2。
http://s7/mw690/002uVIqVgy72BaX6tHE86&690

 

 

 

 

图13:凤麟洲北侧码头遗址。

http://s5/mw690/002uVIqVgy72BbcTNwE94&690

 

 

 

 

 

图14:凤麟洲正殿遗址1。
http://s9/mw690/002uVIqVgy72BbfRGqY58&690

 

 

 

 

 

图15:凤麟洲正殿遗址2。
http://s10/mw690/002uVIqVgy72BbipPip79&690

 

 

 

 

图16:凤麟洲正殿遗址3。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bk37MTfb&690

 

 

 

 

 

图17:凤麟洲正殿遗址4。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blVnfR9b&690

 

 

 

 

 

图18:凤麟洲正殿遗址5。
http://s14/mw690/002uVIqVgy72Bbn2dAN5d&690

 

 

 

 

 

图19:凤麟洲正殿柱础石1。
http://s2/mw690/002uVIqVgy72Bbtd47T41&690


 

 

 

 

图20:凤麟洲正殿柱础石2。
http://s14/mw690/002uVIqVgy72BbqRzo93d&690

 

 

 

 

图21:凤麟洲正殿柱础石3。

http://s4/mw690/002uVIqVgy72BbvxYXh13&690

 

 

 

 

 

图22:凤麟洲正殿柱础石4。
http://s2/mw690/002uVIqVgy72BbxqR6p81&690

 

 

 

 

 

图23:凤麟洲正殿柱础石5。
http://s3/mw690/002uVIqVgy72BbAH1u212&690

 

 

 

 

 

图24:凤麟洲正殿残存石构件1。
http://s10/mw690/002uVIqVgy72BbDh6Qx99&690

 

 

 

 

 

图25:凤麟洲正殿残存石构件2。
http://s2/mw690/002uVIqVgy72BbF1qUx81&690

 

 

 

 

 

图26:正殿柱础石之间残存的墙基1。
http://s1/mw690/002uVIqVgy72BbIH4g840&690

 

 

 

 

 

图27:正殿柱础石之间残存的墙基2。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bJPPjd8b&690

 

 

 

 

图28:正殿柱础石之间残存的墙基3。
http://s3/mw690/002uVIqVgy72BbS72VA02&690

 

 

 

 

 

图29:凤麟洲遗址上栏板等石构件遗存1。

http://s6/mw690/002uVIqVgy72BgBa2YR05&690

 

 

 

 

 

图30:凤麟洲遗址上栏板等石构件遗存2。
http://s6/mw690/002uVIqVgy72BgEjDut25&690

 

 

 

 

图31:凤麟洲遗址上栏板等石构件遗存3。

http://s2/mw690/002uVIqVgy72BgYNbDb21&690

 

 

 

 

 

图32:凤麟洲遗址上栏板等石构件遗存4。
http://s10/mw690/002uVIqVgy72Bh08hbHf9&690

 

 

 

 

 

图33:凤麟洲遗址上栏板等石构件遗存5。
http://s14/mw690/002uVIqVgy72Bh6O7KZ6d&690


 

 

 

 

图34:凤麟洲遗址上栏板等石构件遗存6。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h3Sikrdb&690


 

 

 

 

图35:凤麟洲遗址上的太湖石遗存1。
http://s10/mw690/002uVIqVgy72BbO8hkZ19&690

 

 

 

 

 

图36:凤麟洲遗址上的太湖石遗存2。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bP9947eb&690

 

 

 

 

 

图37:凤麟洲遗址东岛。

http://s8/mw690/002uVIqVgy72Bc3cQLld7&690

 

 

 

 

 

图38:凤麟洲遗址周围水面1。

http://s12/mw690/002uVIqVgy72Bc5LrsLfb&690

 

 

 

 

 

图39:凤麟洲遗址周围水面2。
http://s13/mw690/002uVIqVgy72Bc6Pr646c&690


 

 

 

图40:凤麟洲遗址周围水面3。
http://s6/mw690/002uVIqVgy72BccQdsV15&690


 

 

图41:嘉庆帝御制“凤麟洲”、“水净沙明”翡翠组玺。

http://s3/mw690/002uVIqVgy72Dj4nUtAf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