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73):故宫梵华楼

标签:
故宫梵华楼六品佛楼藏传佛教旃檀佛像 |
梵华楼是紫禁城宁寿宫区内的一座佛堂建筑。宁寿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十八年(1689)改建,作为皇太后居所使用。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准备将宁寿宫作为自己归政,成为太上皇之后的颐养天年之地,因此对其兴工改建,至四十一年(1776)完工。实际上乾隆一直未在宁寿宫居住,但他要求宁寿宫在自己身后不必像雍正帝的王府雍和宫那样“改为佛宇”,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
梵华楼为宁寿宫东路最后一座建筑,与宁寿宫同期兴建于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四十一年落成,嘉庆二十四年(1818)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它北倚宁寿宫北宫墙,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卷棚硬山顶二层楼。顶覆黄琉璃瓦,外檐绘苏式彩画。下层明间为门,余六间为支摘槛窗,上层七间均为槛窗。紧邻此楼西侧是佛日楼,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歇山顶的佛堂建筑。两楼东西山墙之间建汉白玉楼梯,沿梯而上可登梵华楼二楼西山墙门,并有过廊与佛日楼相通。佛日楼、梵华楼两楼并列,高低错落。
梵华楼门前,正对一楼明间的石甬路连接景福宫后檐,东西两侧并有游廊与景福宫相接。在佛日楼南和景福阁西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花园南北围以花斑石墙垣,中开月亮门,院内盆景点点,花园西部叠石成山,山上古柏参天,沿登山小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露台,并到达景祺阁二楼。花园将梵华楼、佛日楼及景福宫、景祺阁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梵华楼位于最东北,地理位置隐蔽,庭院狭窄,南与景福宫相隔仅数米,门前种植柏树四棵,环境幽静,紧凑而狭窄的庭院布局为建筑营造出佛堂静谧的氛围。以上部分引自故宫博物院编《梵华楼》。
一、六品佛楼
梵华楼这一类型的佛楼,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为“六品佛楼”,是清代宫廷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清宫内务府下辖的佛堂中,六品佛楼共有八处:其中位于紫禁城内的有四座:建福宫花园内的慧矅楼、中正殿后淡远楼、慈宁宫花园内的宝相楼、宁寿宫花园内的梵华楼;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西梵香楼;避暑山庄内有其三:珠源寺中的众香楼、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西群楼。这八座佛楼建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根据学者的研究,六品佛楼模式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成型期以慧矅楼、梵香楼、众香楼三处为代表,基本确立了六品佛楼的框架,即楼上供佛像、法器,楼下供佛塔;成熟期以宝相楼、普陀宗乘之庙、淡远楼为代表;而梵华楼与须弥福寿之庙则属于衰弱期,二者是对宝相楼、普陀宗乘之庙的翻版,并无任何创新。引自罗文华《清宫六品佛楼模式的形成——以梵华楼为主》。在这八处六品佛楼中,紫禁城外的只有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建筑尚存,但文物失散;紫禁城内慧矅楼、淡远楼已毁,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唯有梵华楼硕果仅存,建筑完好,陈设齐整,包括了佛像、画像、法器、佛塔等诸多文物,至今仍基本保持了清代乾隆时期的旧貌,是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引自故宫博物院编《梵华楼》。
梵华楼内七开间,明间以外的六室,代表藏传佛教修行的六个部分,故而清代宫廷称之为“六品佛楼”。六室由西向东依次是:一室般若品、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四室瑜伽根本品、五室德行根本品、六室功行根本品。
藏传佛教显宗即般若品;密宗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事部即功行根本品,有制作、实行、事务、行动、行为、仪式等含义,密教取“事相”之义,以指灌顶、持戒、念诵、供养祭仪等处部事相的修行以及有关的经典。以持诵真言、结坛、供养等外部事相的修行为主,相当于注重事相的持明密教及其经典;行部即德行根本品,有实行、实践、执行等义,密教取“修行”之义,以指整体的或全部的修行。亦即除外部事相的修行以外,同时进行内心禅观,事相、观想并重,相当于以《大日经》为代表的真言密教;瑜伽部即瑜伽根本品,以五相成身现法为主,重内定轻外事,《摄真实经》、《金刚顶经》是瑜伽部的根本经典,四座瑜伽是瑜伽部的重要修行方法;无上瑜伽部包括无上阳体根本品与无上阴体根本品两品,为密教的最高法门,西藏密教各派几乎都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无上瑜伽以修中脉、风息、明点为特点,其中父部重风息,名曰“命瑜伽”;母部重修明点名曰“勤瑜伽”;无二部重修双运。
梵华楼即按照上述六品供设佛塔、佛像、画像、供器、法器。六室的排列顺序:一室般若品为显教部,格鲁派重视显教修持,修行次第是先显后密,显教诸佛放在西一室最显著位置,体现佛教以西方为上的观念。同理其余密教四部五室,自西向东由最高的无上瑜伽部父部、无上瑜伽部母部、瑜伽部、事部、行部,依次排列。以上部分引自王家鹏《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以及故宫博物院编《梵华楼》。
梵华楼作为清宫的一处“六品佛楼”,其格局同慧矅楼等处一样,除却正中明间外,其余六室楼上供佛像、法器,楼下供佛塔。六室分别隔开,靠南面留有九十厘米宽通道。各室内正中供奉珐琅大塔一座,汉白玉基座,紫檀木底座,掐丝珐琅制作,造型华美,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塔底座皆可铭文:“大清乾隆甲午年敬造”,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制作完成,据档案记载,可知这六座珐琅大塔始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它们造型各异,其中一室藏式塔是圆形仰覆莲花底座,外形为覆钟形的覆钵塔,通体蓝色底番莲花八宝纹;二室塔为覆钵塔变体,近似斗的形状,蓝、绿二色底,八宝番莲花纹,四面开壶门,镶玻璃,内供四尊大持金刚铜像;三室藏式塔白色地,番莲八宝璎珞纹,塔身外形为两钵,一仰一覆相扣,内供上乐王佛铜像,塔座座面上立八个小塔,塔形秀巧,是清代流行的藏式塔形;四室塔塔身为三层楼阁组合造型,蓝、绿二色地,番莲八宝纹。依照清代宫殿营造法式设计,第一层为四方殿,飞檐二层,三楹,周围有廊柱,内安门窗,中供释迦佛铜像;二层八方重檐殿;三层三重檐圆殿;五室塔为六方密檐式塔,蓝、绿二色地,番莲八宝纹。六方束腰塔座,塔阶九级,塔室六面开壶门,玻璃画积光佛母像各一幅,塔刹十一层,收分大,成六方尖锥形,每级圆棱边,装饰仰覆莲瓣花纹;六室覆钵式藏式塔,蓝、黄色地,番莲八宝纹。四方形束腰高塔座,塔刹十三层,细高,是清代流行的藏式塔样。各室塔顶上部开天井,打通二层楼板,天井口装木围栏。二层窗户成为采光高窗,上下通连,扩大了一层空间。这既有利于通风采光,也符合宗教功能需求。上下二室合为一品佛楼,楼上主尊,楼下护法。塔周围北、西、东三壁沿墙放长供案,供珐琅八供养。三壁上部挂供通壁护法神唐卡,每幅唐卡绘三位护法神,以北壁正中者为主神,左右八壁为伴神,每室九位护法神,楼下六室共五十四位护法神。全楼共计挂供绘画唐卡三十六幅。
梵华楼二楼明间供宗喀巴木雕金漆坐像。明间左右三室是六品佛供坛,室内正中是天井围栏,北壁设供案,上供九尊铜佛,均为坐像,是六品佛主尊,六室内共五十四尊。各室铜像后壁挂彩色画像,供九尊佛画像。西东两墙内镶嵌六品佛格,内分五层六十一格,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内供六十一尊小铜佛像,每像座沿刻汉文佛名,每室西东两佛格,共一百二十二尊;加九尊主佛,每室一百三十一尊铜佛,六室共七百八十六尊铜佛。以上两段引自王家鹏《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
二、旃檀佛像
梵华楼一楼明间迎门挺立着一尊高210厘米的释迦佛铜立像,是紫禁城佛堂中最高大的一尊。它身着佛衣,只露出施无畏印大手,方面大耳,颊颐丰满,上眼皮较宽,二目微合,神态安详,螺发肉髻浑圆,正中饰髻珠,从其面容特征看显然是汉地明代佛像。引自王家鹏《故宫六品佛楼梵华楼考——清代宫廷佛堂典型模式》。根据王家鹏的研究,这尊佛是旃檀佛的铜摹像,它来自北京圣安寺明代所建的瑞像亭,是乾隆四十年(1775)奉请入宫的。据档案记载: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五日,副都统金奉旨圣安寺请来旃檀佛一尊,梵华楼下安供,其圣安寺另造扫金罩漆旃檀佛一尊,……于十一月初八日副都统金将烫得梵华楼明间楼下添安石台,中供旃檀佛一尊,下添铜镀金座,两旁配供塔龛样一座持进呈览奉旨:铜镀金座交金成造,其余照样准做,钦此。于初十日副都统金将梵华楼新供铜镀金旃檀佛添配铜镀金座,画得巴达马座并莲花座二张上年款样持进呈览奉旨: 准照巴达马座成造,面板上刻“大清乾隆年敬造”。钦此。……于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副都统金将现配旃檀佛座,声明现有旃檀佛所镀金色,拟将四次镀金,对牌较颜色相同等因,交太监如意转奏。奉旨: 旃檀佛铜座准镀金四次。钦此。于十一月十一日副都统金将镀金旃檀佛座一件安在养心殿呈览,并将旧有旃檀佛有犯铅处祈请旨收拾梅洗,交太监如意口奏。奉旨: 铜镀金座着持出,俟旃檀佛收拾梅洗得时,会同刻工敬谨运往安供,钦此。
此事在《日下旧闻考》中亦有记载:
圣安寺在圣安寺街,金时所建,明正统中易名普济。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发帑重修,寺门额曰敕重建古刹圣安寺。内为天王殿,次为瑞像亭,中为大雄宝殿,其额俱皇上御书。寺后殿旧有三世佛像三尊,今移静明园供奉。又旃檀铜佛像一尊,今移于宁寿宫供奉。其他像皆重加塑饰,庄严完好。圣安寺则有范铜瑞像,并刻像于碑,与旃檀像相仿佛。……其寺中旧有铜像,视旃檀像较小,不足传信,特命迎奉大内,诏有司虔选旃檀,肖瑞像雕制,还之圣安寺,以存旧迹。
据此则梵华楼的这尊旃檀佛像,即原供圣安寺瑞像亭的旃檀铜佛像,它是明代仿照旃檀佛原像制作的摹像。
旃檀佛像历史悠久神奇,相传佛成道以后思报母恩,遂升㣼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还,优填王(utrayang,邬陀衍那)思念佛,乃请目犍连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佛像,佛从㣼利天复降人间,王率臣民往迎佛。旃檀佛像升空谒佛,佛为之摩顶授记曰:“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这个故事出自《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和《报恩经》,是佛教大小乘共认的。记载此像的典籍汉文有七世纪时的《四分律行事钞》。藏文有收入北京版《丹珠尔》的《旃檀瑞像来仪记略》等。唐代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卷五中记录了此像在印度乔赏弥国情形:
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工之所作也,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诸国君王恃力欲举,虽多人众,莫能转移,遂图供养,俱言得真,语其源迹,即此像也,初如来成正觉已,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月不还,其王思慕,愿图形象,乃请尊者没特伽罗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天宫,亲观妙相,雕刻旃檀,如来自天宫还也,刻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
此像3世纪从天竺传人龟兹,4 世纪时鸠摩罗什携来凉州,此后辗转流传长安、江南、汴京、上京、北京等各处享受奉祀。元代程矩夫撰《旃檀佛像记》记载详细:
像居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兹六十八年,凉州一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京一百七十六年,北至燕京居今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大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省舒穆鲁公迎还圣安寺居五十九年,而当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博罗寺备法杖羽驾音使四众奉迎,居于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寿万安寺。二十六年已丑,自仁智殿奉迎居于寺之后殿焉, 元贞元年乙未,成宗皇帝亲临供奉,大作佛事。计自优填王造像,至今奉诏纂述之岁是为延祐三年丙辰,二千三百有七年。
京师旃檀佛以灵异著闻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妇女捐金庄严以丐福利者,岁无虚日。
明初迁庆寿寺,嘉靖十七年(1538)迁鹫峰寺一百二十八年,清康熙四年(1665)创建弘仁寺,自鹫峰寺迎奉旃檀像于弘仁寺,因此弘仁寺又名旅檀寺。弘仁寺在太液池西南岸,是在明清馥殿旧基上改建为寺的,康熙帝、乾隆帝都撰有碑记。高士其著《金鳌退食笔记》描述了游弘仁寺所见旃檀佛像:
旃檀佛像高五尺,立上视,后瞻若仰,前瞻若俯,衣纹水波骨法见其表。左手舒而直,右手舒而垂,肘掌皆微弓, 指微张而肤合,三十二相中鹅王掌也。勇猛慈悲,精进自在,以意求之皆备。相传为旃檀香木,扣之声铿锵若金石。入水不濡,轻如髹漆。晨错寒暑,其色不一,大抵近于沉碧,万历中慈圣太后始傅以金。
这尊旃檀佛像除去其神话成分外,确实是一件历史久远,流传有序,载诸多种文献的佛教珍宝。其在弘仁寺供奉了二百三十五年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弘仁寺与旃檀佛俱毁于兵火。还有一说是旃檀像为俄国人劫去,北运俄罗斯下落不明,从此这尊流传几千年的瑞像失去了踪影。其摹本,除却梵华楼内的一尊之外,还有三尊,其一是清廷在雍正十三年(1735)曾复制过旃檀像,供奉在贤良寺内,但寺院已经被拆,其内的旃檀像也不知去向了;其二是故宫宝华殿内供奉的一尊木雕旃檀佛,其制作时间不会晚于乾隆年间,可能是雍正十三年与贤良寺像同时复制的另一尊佛;其三是日本京都清凉寺藏的台州张延皓、张延袭兄弟仿刻的优填王旃檀瑞像,北宋雍熙二年(985)被携至日本。引自王家鹏《故宫发现旃檀瑞像杂记》。
三、梵华楼的价值与意义
《梵华楼》一书的编者曾这样形容紫禁城中包括梵华楼在内的一批佛堂:
故宫的原状佛堂,是故宫古建筑中极特殊的一部分,特殊在它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居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不仅是建筑本身,连同室内的陈设文物,原封未动。一些保存状况好的佛堂,室内陈设的文物甚至可以和清宫《陈设档》逐一对照,时间在这里似乎凝固了,香炉里香灰满满的,袅袅香烟好像刚刚飘尽。建筑与陈设完整保留着二百多年前的历史旧貌,从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清代皇宫佛堂的环境氛围,保存下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具体而言,梵华楼作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六品佛楼,具有如下价值:在这个狭窄的建筑空间中,集合了藏传佛教供奉的显密宗主要神像,体现出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诸神菩萨部位都有周密安排。其铜像系统完整,工艺精湛,对藏传佛教造像做了全面的、规范化的诠释,是清代宫廷所造藏传佛像的集大成之作,因而对于藏传佛教图像学研究,佛像、画像艺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梵华楼的建筑格局完全按照藏传佛教宗教活动需求设计。以六品佛楼的形式把显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坛场完整的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目前看仅见于故宫梵华楼和宝相楼,是清代内地藏传佛教的重要文化遗存。从建筑到文物构成一个凝固的历史空间,使得二百多年前的历史形态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可靠标本。对于清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研究亦有重要意义。引自故宫博物院编《梵华楼》。梵华楼内保存有旃檀佛的铜摹像,由于原像已失传,因此亦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尽管从外表上看,梵华楼只是紫禁城内众多宫殿中极为普通的一座,但其实它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值得我们加倍珍视。
图1:梵华楼外景1。
http://s7/mw690/002uVIqVgy6V2XvHWsK16&690
图2:梵华楼外景2。
http://s14/mw690/002uVIqVgy6V2XwwkMd9d&690
图3:梵华楼外景3(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2/mw690/002uVIqVgy6V2Xx7fUT7b&690
图4:梵华楼外景(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6/mw690/002uVIqVgy6V2Xy97D90f&690
图5:梵华楼匾额(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3/mw690/002uVIqVgy6V2XzCUo252&690
图6:梵华楼彩画(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6/mw690/002uVIqVgy6V2XB1Toha5&690
图7:梵华楼垂脊吻兽(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3/mw690/002uVIqVgy6V2XDbwRe1c&690
图8:梵华楼西侧过廊(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3/mw690/002uVIqVgy6V2XEa3lafc&690
图9:梵华楼西侧楼梯(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5/mw690/002uVIqVgy6V2XFmT3U4e&690
图10:梵华楼一楼明间内景。
http://s3/mw690/002uVIqVgy6V2YAcLxE42&690
图11:梵华楼一楼明间内供奉的旃檀佛像1(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4/mw690/002uVIqVgy6V2YCrctR73&690
图12:梵华楼内供奉的旃檀佛2(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7/mw690/002uVIqVgy6V2XK5XeKd6&690
图13:梵华楼一层珐琅大佛塔。
http://s4/mw690/002uVIqVgy6V2XLl9zta3&690
图14:梵华楼一楼西尽间珐琅大佛塔1。
http://s13/mw690/002uVIqVgy6V2XNxtUgbc&690
图15:梵华楼一楼西尽间珐琅大佛塔2(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8/mw690/002uVIqVgy6V2XQvgtF57&690
图16:梵华楼一楼西尽间珐琅大佛塔2(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8/mw690/002uVIqVgy6V2XRVc7t27&690
图17:梵华楼一楼供奉的佛像壁画。
http://s3/mw690/002uVIqVgy6V2XTyafU02&690
图18:梵华楼一楼供奉的唐卡(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0/mw690/002uVIqVgy6V2Y05FgJ09&690
图19:梵华楼二楼明间内景1。
http://s8/mw690/002uVIqVgy6V2XVJJaL17&690
图20:梵华楼二楼明间内景2(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16/mw690/002uVIqVgy6V2Y8V0XZbf&690
图21:梵华楼二楼明间供奉的宗喀巴像(引自王家鹏主编《梵华楼》)。
http://s8/mw690/002uVIqVgy6V2YaGpVB27&690
图22:梵华楼二楼内景。
http://s8/mw690/002uVIqVgy6V2YcfgeXa7&690
图23:梵华楼二楼供奉的佛像壁画。
http://s13/mw690/002uVIqVgy6V2Ydx7XKdc&690
图24:梵华楼二楼千佛龛。
http://s6/mw690/002uVIqVgy6V2YeniAdb5&690
图25:梵华楼二楼佛龛局部。
http://s10/mw690/002uVIqVgy6V2YeLWE98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