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记忆(66):旭华之阁及松堂

(2015-02-23 00:44:31)
标签:

旭华之阁

松堂

最近在网上看到数篇有关松堂和旭华之阁的文章,不由得想起我多年前去寻访它们的经历。兹将其写出,以与同好分享。

 

我最早注意到旭华之阁及松堂,是在2000年左右。因为坐车常常路过香山南路,发现团城演武厅对面的一道灰墙上,立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写有“旭华之阁及松堂”的字样。然而,只闻其名,不见其状,我对这两座建筑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

 

查阅旭华之阁及松堂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座建筑其实没有什么联系。松堂因“有数十株白皮古松立于其畔”而得名,它本为“焚香寺旁的小敞厅,名‘来远轩’”,焚香寺“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乾隆帝于团城阅兵时休息用膳之所”。松堂坐西朝东,是一座汉白玉石仿木结构的敞厅,其内“置一紫石雕琢的须弥座,上置卧碑,系乾隆御笔,内容为赞美健锐营的诗和序,是研究乾隆平定金川之战的宝贵资料”,其后“为叠石假山,其形玲珑剔透”(引自《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册)。

旭华之阁为宝相寺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是北京地区仅存的几座无梁殿之一。宝相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二年(1767年)落成。《日下旧闻考》称旭华之阁“殿制外方内圆,皆甃甓而成,不施木植。四面设甕门”,其内“碑二”:左碑正面刻乾隆帝“御写文殊像并赞”,碑阴为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诗,题为“宝相寺落成瞻礼因用辛巳五台殊像寺韵二首”;右侧碑为乾隆二十七年御制宝相寺碑文。旭华之阁后为梵光楼。宝相寺周围还有宝谛寺、香林室、圆庙方庙等建筑。

综上所述,松堂其实与用作操练健锐营士兵以及皇帝阅兵的团城演武厅关系更为密切,而旭华之阁则是乾隆年间在香山一带兴建的寺庙建筑群中的一座。文物局或许只是因为松堂与旭华之阁的位置相近,所以在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时,将二者合并为一项。

 

我去松堂和旭华之阁分别是在2000年的8月和2001年的5月。时至今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过程之艰难。为了找到松堂,我们先是翻过一处不很高的墙抵达它所在的院子里,经询问一位孕妇如何到达松堂,而后绕过一片平房(平房附近有一个大坑堆满了垃圾),才来到松堂之前。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松堂本身,而是其四周高可参天的松树。

寻访旭华之阁也费了一番周折。来到香山南路之后,我们沿着一条通往山坡的道路朝着旭华之阁的方向走去,及至近前,才发现它被关在一个部队的大院里,根本无法近距离观赏,只能透过侧面的铁门看清其大致面目。我心有不甘,不愿就此离去。碰巧有两位解放军战士拿着桶装水往外搬,由铁门出去,我们向他们说明来意,解释了半天才放我们进去。以下是我当时对旭华之阁的记录:

我们终于来到了旭华之阁,这座建筑的高大、宽阔、宏伟,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是,它竟然被当作仓库使用。其残破的状况严重地损害了它的美,由于缺乏合理的保护与修缮,墙体上的部分红漆出现了剥落,其屋檐上已长出几棵树来,屋顶上的琉璃构件也多散落到了地上。原有的石窗多数被现代的纱窗所取代,其周围的拱券也不见了踪影。乾隆帝的御笔石碑残件,散落在旭华之阁前面的地上。从旭华之阁的现状可以看出,它是处于长期不被人们重视的状态。

那时我为旭华之阁感到担忧,觉得仓库里万一有什么易燃易爆物不慎被引爆,势必对古建筑本身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所幸旭华之阁仍完整保存至今,尽管事隔十多年,其状况相比我去之时,仍然没有改观。

 

此后我便再没有去过旭华之阁及松堂了。2001年左右,我在翻阅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时候,发现该书在介绍券顶建筑时附有一张旭华之阁的照片,其标题是“北京西山无梁殿 建于十八世纪”。在我家里,每逢晴空万里、一望无际之时,还能看到西山脚下旭华之阁黄色的屋顶。后来因为新建起的高层建筑的遮挡,我便再也无法望见了。上一次坐车经过旭华之阁一带时,已是数年之前,发现其周围大兴土木,占用旭华之阁的部队则在香山南路旁修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大门,我以前去旭华之阁的路似乎再也走不通了。无论如何,尽管后来去过的古建筑不计其数,但我永远无法忘怀旭华之阁及松堂,它们承载着我对于自己那一段生活的记忆,或许我再也不会为了寻找一座古建筑而翻墙了。

 

附记:旭华之阁所在的宝相寺之沿革,仍有两点需进一步考辨:(1)现在介绍旭华之阁的文章,多称其地乃中峰庵旧址,甚至谓宝相寺“是在明代中峰庵的旧址和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见郁寿江《话说香山宝相寺》)。此一说法,未知何据。乾隆帝《御制宝相寺碑文》称宝相寺乃利用宝谛寺右侧之“隙地”建成,并未明言其地乃中峰庵故址。《春明梦余录》云:“中峰在香山之后,以其居诸峰之中,故曰中峰也。蹑危蹬而上,有庵,庵两翼有亭。”《日下旧闻考》的编者考证中峰庵的位置道:“宋彦山行杂记云:中峰下过龙泉禅林为静妙庵,亦名滕公寺。今宝谛寺建于滕寺旧址,其后稍西北为宝相寺,又稍西北为方庙圆庙。二庙之间有隙地,俗称四方圈。合左右前后地形揆之,疑即中峰庵旧址。”即中峰庵遗址位于旭华之阁西北,在宝相寺与方庙圆庙之间的空地上。今人张嘉鼎作《中峰庵在哪里》一文,指出中峰庵“建在万安山北侧山环一处平坦的石垒平台上,西有断桥,寺遗址后有一山洞完好”。要之,中峰庵与宝相寺无涉,后者并非在前者的旧址上建成。

2)一般认为,香山宝相寺乃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郁寿江在《话说香山宝相寺》一文中已指出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五台山殊像寺并没有像旭华之阁这样的无梁殿式结构的建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对相关史料的误读所致。乾隆帝《御制宝相寺碑文》称:

岁辛巳,值圣母皇太后七旬大庆,爰奉安舆诣五台,所以祝厘也。殊像寺在山之麓,为瞻礼文殊初地,妙相端严,光耀香界,默识以归。既归则心追手摹,系以赞而勒之碑。香山南麓,曩所规菩萨顶之宝谛寺在焉,乃于寺右度隙地,出内府金钱,饬具庀材,营构兰若,视碑摹而像设之,金色庄严,惟具惟肖。

另乾隆帝宝相寺落成瞻礼御制诗云:

殊像寺瞻礼时,心识相好,于行营即摹为小图;既归,又廓成大图。建宝相寺于香山之南,命工依像装塑,今始落成展谒云。

可见,乾隆帝决定在香山兴建宝相寺,缘起于去五台山拜谒殊像寺。拜谒过后,他绘成文殊菩萨像,并为之撰写赞——一种颂扬人物的文体。乾隆帝命人根据他绘制的像,在新建的宝相寺中塑成文殊菩萨像,以资供奉。因此,五台山殊像寺与香山宝相寺的联系在于,二者均供奉文殊菩萨,后者之建筑并非仿自前者。


图1:松堂。积雪庐摄于1986年。从其中可见顶部已残破。

http://s3/mw690/002uVIqVzy6QctUpENca2&690



图2:松堂。顶部当为上世纪80年代后修复。
http://s4/mw690/002uVIqVzy6QctUDHsn33&690




图3:19世纪初的旭华之阁。
http://s12/mw690/002uVIqVzy6QctW9RcD9b&690





图4:1925年的旭华之阁。
http://s13/mw690/002uVIqVzy6QctX5xuYec&690





图5:旭华之阁。积雪庐摄于1986年4月6日。
http://s6/mw690/002uVIqVzy6QctY2iVv45&690





图6:旭华之阁。fang916摄于上世纪90年代。
http://s7/mw690/002uVIqVzy6QctYQJJs36&690






图7:旭华之阁。fang916摄于上世纪90年代。
http://s4/mw690/002uVIqVzy6QctZp1Grb3&690

(本文图片均引自老北京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