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记忆(64):圆明园绮春园蘋香榭遗址
标签:
圆明园绮春园蘋香榭遗址杂谈 |
去年夏天我游览圆明园时,偶然发现一处方池遗址。其旁不远立有一块石碑,正面书“蘋香榭”三字,是为遗址之名称;碑之背面,刻有介绍蘋香榭之文字,其内容如下:“蘋香榭,约建于清嘉庆年间。此景居绮春园中部,境僻幽秀,疏林倒影,曲径回环。泛舟游赏,殊多情趣。公元一八六零年十月,毁于英法联军之火,现仅存方池遗址。公元一九八六年春,清理遗址。一九九二年夏,刊石以纪之。 朱清譔并书。”回家后查阅《圆明园百景图志》一书,其中对蘋香榭的介绍,较之碑文,更为详实。该书称蘋香榭“东临庄严法界,西、北为冈阜,南临清溪,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至于它的始建年代,《圆明园百景图志》认为:“蘋香榭一景,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一幅草图看,疑与庄严法界同期添建。”按庄严法界一景“无嘉庆帝题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幅用红线绘制的庄严法界平面设计全图,为‘三月二十九日奏准’,疑为道光初年新添建时的情状”(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则蘋香榭亦当为道光初年所建,上引朱清所撰碑文称蘋香榭“约建于清嘉庆年间”,与《圆明园百景图志》的说法不同。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称《圆明园百景图志》“是一部研究圆明园的权威性著作”,其“编著者对史料的辨析下了极大的功夫”,如此则该书对于蘋香榭始建年代的考证应当更为可靠。
蘋香榭“西部有一用条石筑砌的长方形水池,南北长36.2米,东西宽约6米,池周围建白石栏杆。水池南北各建一座敞厅,皆为三间四围廊,‘蘋香榭’匾似悬南敞榭外檐。南榭为悬山式,明间面宽2.88米,次间各宽2.56米,进深3.20米,周围廊各深0.96米,柱高2.72米。北榭进深3.84米,余同南榭。水池东侧为值房、库房院,南距河岸8米。本景西南、东南各有一座石墩木盖板桥”。蘋香榭方池遗址保存至今,但“东侧值房院已无踪迹”(本段引文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蘋香榭遗址位置较为偏僻,游客前往圆明园参观,很少经过此地。即使有人路过,亦无视其存在。同时,就是许多全面介绍与研究圆明园建筑、景观的书籍,也忽略了蘋香榭的存在。笔者撰写此文,意在使蘋香榭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同时也希望这处遗址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图2:石碑背面。
http://s7/mw690/88741e0dtx6Ca71ci1ned&690
图3:蘋香榭遗址前的桥。桥下部之石墩,或为昔日圆明园之遗迹。
http://s16/mw690/88741e0dtx6Ca74OBLH71&690
图4:蘋香榭遗址上残存的石构件。
http://s11/mw690/88741e0dtx6Ca7a2kH4ee&690
图6:蘋香榭方池遗址2。
http://s5/mw690/88741e0dtx6Ca7mb1ys04&690
图7:蘋香榭方池遗址3。
http://s2/mw690/88741e0dtx6Ca7q5dky46&690
图8:蘋香榭方池遗址,拍摄于2012年8月初,其时北京刚刚经历过7月21、22日的特大暴雨。平时这一带的河道及水池已经干涸,但暴雨后池中满是积水,且部分已溢出,由此当时可见雨势之大。
http://s9/mw690/88741e0dtx6Ca7x06vf59&690
图9:暴雨后的蘋香榭方池遗址。
http://s16/mw690/88741e0dtx6Ca7BiCRqe8&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