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记忆(37):从清华园到畅春园

(2012-05-02 18:58:00)
标签:

清华园

畅春园

恩佑寺

恩慕寺

杂谈

 

北京市海淀区有两座清华园,一座在今清华大学校园内;另一座则在北京大学以西,它始建于明代,是清代“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的前身。关于这座清华园的主人,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李伟,他是明神宗生母李太后之父,被封为武清侯。李伟去世后,其子李文全、其孙李铭诚先后袭武清侯爵。根据学者的考证,清华园“应当主要是第二、三代武清侯,即李伟之子李文全和孙李铭诚所建”,因为据《万历野获编》记载,该园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尚属经始”,而“第一代武清侯李伟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已经去世”(引自《北京私家园林志》)。贾珺在《北京私家园林志》中根据明代顾绍芬的《游西山记》推断:清华园很可能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已经肇创,后来又大加营建”。

明代人对清华园的景物多有记述,例如:

《帝京景物略》:“巴沟自青龙桥,东南入于淀。淀南五里,丹陵沜。沜南,陂者六,达白石桥,与高梁水并。沜而西,广可舟矣,武清侯李皇亲园之。方十里,正中,挹海堂。堂北亭,署‘清雅’二字,明肃太后手书也。亭一望牡丹,石间之,芍药间之,濒于水则已。飞桥而汀,桥下金鲫,长者五尺,锦片片花影中,惊则火流,饵则霞起。汀而北,一望又荷蕖,望尽而山,剑铓螺矗,巧诡于山,假山也。维假山,则又自然真山也。山水之际,高楼斯起,楼之上斯台,平看香山,俯看玉泉,两高斯亲,峙若承睫。园中水程十数里,舟莫或不达,屿石百座,槛莫或不周。灵壁、太湖、锦川百计,乔木千计,竹万计,花亿万计,阴莫或不接。”

《燕都游览志》:“原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广十里,园中牡丹多异种,以緑蝴蝶为最,开时足称花海。西北水中起高楼五楹,楼上复起一台,俯瞰玉泉诸山。御书青天白日四字于中,东西书光华乾坤相对,字各长二尺余。”(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

《泽农吟稿》:“燕中不乏名胜,大抵皆贵珰坟院,位置一律,殊不雅观。惟武清侯海淀别业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叠石为山,岩洞幽窅。渠可运舟,跨以双桥。堤旁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国第一名园也。”(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

《明水轩日记》:“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

《譻詝》:“海淀清华园,戚畹李侯之别业也。去都门西北十里。湖水自西山流入御沟,人无得而游焉。淀之水,滥觞一勺,都人米仲诏之,筑为勺园。李乃构园于上流而工制有加米,颜之曰清华。初至见茅屋数间,入重门,境始大。池中金鳞长至五尺。别院二,邃丽各极其致。为楼百尺,对山瞰湖,堤栁长二十里,亭曰花聚,芙蕖绕亭,五六月见花不见叶也。池东百步置断石,石纹五色,狭者尺许,修者百丈。西折为阁,为飞桥,为山洞,西北为水阁,垒石以激水,其形如帘,其声如瀑。禽鱼花木之盛,南中无以过也。雪后联木为冰船,上施轩幕,围炉其中,引觞割炙,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上若飞,视雪如银浪,放乎中流,令人襟袂凌越,未知瑶池玉宇又何如尔!”(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清华园“位置得天独厚,水泉丰富。全园面积广阔,方圆约十里,以水景为主。入口处先以几间茅屋为引导,重门内渐见壮阔。园之正堂为挹海堂,堂之北有清雅亭,为明代肃太后所题。另有别院穿插,景致深邃。园北有兜率桥,凌空飞架。有五开间高楼名‘青天白日楼’,楼上建平台,极为高耸,额为万历帝(明神宗)所书。楼对大片湖面,湖中有长堤,形成重湖景象,沿岸插柳,水中有‘花聚亭’,周围环绕荷花。西北有水阁临瀑布,气势壮阔。园墙采用虎皮石墙。园中奇石林立,亭台楼阁四布,曲桥宛转,牡丹、芍药极一时之盛,且能充分皆得西山之景,确实雄丽之至”(引自《北京私家园林志》)

另据《寄园寄所寄录》记载:“(崇祯——引者注)戊寅,诏武清侯助军饷百万。侯时家产已落,以甲第及海淀别业售于人;不足,扇珥佩帨之属悉鬻诸市。”(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崇祯戊寅即崇祯十一年(1638年),可见此时清华园“已被李氏售出,后逐渐颓败” (引自《北京私家园林志》)。关于清华园在明末清初的状况,谈迁《北游录》亦有所记载:

“寻策蹇出西直门,十二里至海淀,则清华园。故武清侯李诚铭以神祖元舅,余力治园,穿沼垒石,费亿万缗,胜甲都下。还治通舟,前后汪洋,直若薮泽,莲芡菰蒲,兼以水稻。坐泉香亭中,有阁矗其前,群峰北拱……阁峻甚,乱石叠其址,纹如冰裂。崇祯丙子冬,肃土内攻,尝驻此,毁其阁。今加葺者,又即肃王也。事不可料如此。园额米万钟书。亭额南充黄辉书。阁之南清雅亭,慈圣皇太后书。酒罢,寻左径,度山楼,峰回洞转,巧夺天成。”

谈迁在这段文字中提到:“崇祯丙子冬,肃土内攻,尝驻此,毁其阁。”崇祯丙子即崇祯九年(1636年),肃土即肃亲王豪格。不过谈迁此段记载有误,因为“据《清史稿》记载,崇祯九年清军人关袭扰发生在夏秋之际(农历七月),其统帅为英亲王阿济格,肃王并未入关”,然而“清军曾占据清华园当为事实”(引自王宋文《畅春园兴废于何时》。谈迁还提到:“今加葺者,又即肃王也。”这里的肃王应当是指第二代肃王,因为谈迁写这段文字是在顺治十二年,而“第一代肃王豪格在人关后不久即获罪多尔衰,被革爵幽禁,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次年获平反复爵,由其子袭位。清华园归肃王应在豪格平反以后”(引自王宋文《畅春园兴废于何时》)。此后清华园又被内廷收回,康熙年间在其旧址上兴建了畅春园。关于它的建成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畅春园兴建工程在康熙二十三年以前已经完成。”(见王宋文《畅春园兴废于何时》)另一种观点则较为保守,认为“畅春园至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竣工”(引自《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册)。

康熙帝在《畅春园记》中叙述了畅春园对清华园的利用与改造:

“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奔流㶁㶁,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爰稽前朝戚畹武清侯李伟因兹形胜,构为别墅。当时韦曲之壮丽,历历可考,圯废之余,遗址周环十里。虽岁远零落,故迹堪寻。瞰飞楼之郁律,循水槛之逶迤。古树苍藤,往往而在。爰诏内司,少加规度,依高为阜,即卑成池。相体势之自然,取石甓夫固有。计庸畀值,不役一夫。宫馆苑御,足为宁神怡性之所。永惟俭徳,捐泰去雕。视昔亭台邱壑林木泉石之胜,絜其广袤,十仅存夫六七。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六)

由此可见,清华园在清初尚有遗存。而康熙帝则“巧妙地利用了清华园原有的基础,因势利导、稍事加工即得其神韵,甚至‘水势’还要更胜一筹。造园也秉承了康熙一贯崇尚简朴的作风——规模仅有李伟私园的十之六七”(引自《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册)。

畅春园的建筑共分为两部分:宫廷区与苑林区。宫廷区位于南部,建筑“呈纵轴排列之势”:“外朝为两进院落: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内庭亦为两进院落,春晖宫、寿萱春永殿、后照殿,为前朝后寝之定制。”苑林区位于宫廷区之后,从水域上说,该区分为前湖、后湖两个部分,湖面“以堤岛分割,周围以河道萦回”,而万泉庄的泉水则“由西南角入园,委婉曲折,贯穿湖岛,自西北角流出”。该区分为中、东、西三路,其中“中路是宫廷区的延续,在后照殿之北设一倒座式院落,称云涯馆,往北渡石桥为一系列的叠石假山,山后即为前湖”。湖中有一大岛,岛上由“三座主要建筑组成,即瑞景轩、林香山翠、延爽楼,楼后水中建鸢飞鱼跃水亭”。延爽楼是“九间三层的大楼阁,登楼可南瞻朝寝,北瞰碧波,是周览全园景色的制高点,也是中部主轴的终结”。前湖东侧“有长堤一道,遍植丁香,称丁香堤”,其西则有芝兰堤、桃花堤两道长堤。后湖则位于前湖之北。而苑林区的东西两路建筑“多结合环境,围绕两湖的堤岛、岗阜的地形状况呈散点式布置,自由灵活,疏朗幽静”。东路的澹宁居是“皇帝听政、引见臣工之所”;清溪书屋则位于东路的最北端,处在“水环河绕,四面临水”之地,环境清幽,是“康熙帝静养休息之处”。西路南部的玩芳斋、无逸斋两组建筑是“皇帝或皇子读书的地方”,其“周围种有菜园及稻田,显出一派田园村舍风光”;而凝春堂则“沿湖设馆舍、亭桥,利用水面组织建筑,‘天光云影’,水殿招凉,具有佳妙的水景景观,曾作为乾隆母亲的寝处”(本段引文引自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

畅春园之西有一座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乾隆帝“奉皇太后居住畅春园,常在此听政”(引自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焦雄《北京西郊畅春园记略》称:西花园“南墙建进水闸一座,水向北流入园,然后在望北流注入圆明园藻园进水闸”。其正殿则为“五间讨源书屋,左右配殿各五间。再后有观德处敞宇三间”。西花园“建筑疏朗,环境幽深,是具有自然情调的水景园”。

畅春园的艺术特色有二:其一,继承了清华园“原来布局中湖泊罗布,以水景见长的特点”。清华园的这一特点,明人多有记述,如《泽农吟稿》称:“惟武清侯海淀别业引西山之泉汇为巨浸,缭垣约十里,水居其半。”《明水轩日记》甚至说:“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畅春园则加强了清华园的这一特色,恰恰像康熙帝所说的那样:“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畅春园较多运用了“因水成景,平远变幻的园林手法”。像凝春堂一组建筑“利用堤湖交汇的地形,以桥廊穿插,小桥回护,而组织成多层次的景观,是一组内容极为丰富的景点”。此外,畅春园还拥有“通畅的水上交通”,“皇帝经常乘御舟沿河湖游览,随从侍臣则在岸上随行,水光花色,交相辉映,通过水路将全园各景点贯穿在一起”,这是对于“江南风光的水景园特征”的借鉴(引自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

其二,崇尚“自然简朴”,即“关键在于意境的表现,而不在雕画粉饰”。具体而言:“畅春园的建筑皆是灰瓦顶的小式建筑,轩楹素雅,不施彩绘,园墙用毛石墙。园内有稻田、菜畦,土阜平陀,不着意于选用奇峰怪石,而把注意力放在植物配置及动物驯养上。长堤上种满丁香、绛桃、黄刺梅,建筑前点种玉兰、腊梅、菉竹、牡丹,葡萄架连数亩。山冈内种山枫、娑罗树,处处枝繁叶茂,四时烂漫,具有应时变化的景观。林间水际有成群麋鹿、禽鸟、白鹤、孔雀、竹鸡、白鸭,游戏成群,真是‘芳萼发于四序,珍禽喧于百族’,产生一种由生物环境引发的自然美感。”(引自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

畅春园的全盛时期是在康熙年间。康熙帝经常住在畅春园,这里实际上是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治中心。雍正以后,随着圆明园地位的上升,畅春园的地位逐步下降。乾隆时期,畅春园“成为皇太后在西北郊的居所,乾隆皇帝经常赴园内向皇太后问安,并在园中随时处理政事。”乾隆帝还“曾发上谕,将畅春园定为皇太后御园,专供后世的皇太后居住”。可是“自乾隆朝后期至嘉庆朝的40多年内,清朝一直没有皇太后,畅春园也始终关闭未用”。由于长期闲置,畅春园在此期间一直未经修缮,到了道光年间已经是破败不堪。道光帝即位后,“清朝又有了皇太后,但道光皇帝却以畅春园年久失修、不堪使用为由,发上谕将皇太后移往绮春园奉养,而没有重修畅春园。”(引自王宋文《畅春园兴废于何时》)1860年,畅春园连同圆明园等西郊皇家园林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畅春园的主要建筑在同治年间就已“荡然无存了”,因为“同治间,计划重修圆明园时,拆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所存枋木2800余件。从档案查看,惟独不见畅春园枋木被拆用之记载”(引自焦雄《北京西郊畅春园记略》)。

畅春园的故地上现在建起了芙蓉里小区、北大畅春园小区以及海淀体育中心等建筑,而昔日畅春园的遗存,只剩下了恩佑寺山门、恩慕寺山门以及一块写有“畅春园东北界”字样的石碑。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原为畅春园内的清溪书屋。康熙帝常宴寝于此,后在此崩逝。雍正帝胤禛为其父圣祖玄烨荐福,将清溪书屋改建恩佑寺,供奉康熙帝的影像;恩慕寺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高宗为纪念其母而建,形制仿恩佑寺,寺内供奉药师佛。两座山门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券洞门,额书‘敬建恩佑寺’及‘敬建恩慕寺’石匾。”刘阳的《三山五园旧影》收录有几张晚清民国时代的恩佑寺及恩慕寺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两座寺庙在1909年之时,尚存有庙门、院墙及影壁,到了20世纪20年代,影壁已无存。现在则只剩下两座庙门,连院墙也没有了。而刻有“畅春园东北界”的石碑,以前立在北京大学西门斜对面,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以北,现在已被拔走,据说藏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200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西北四环路工程的建设中”,对畅春园大宫门遗址以及西花园石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大宫门遗址位于海淀桥以西,现存“大宫门基址、两侧的朝房基址和西面的一段院墙基址”。这组建筑物的方位“略偏向东南”。其中大宫门遗址“居于正中,面阔五间。东西长约17米,北半部残毁,南部墙基上有6个砖砌磉礅,两侧与院墙相接”。东朝房“仅存三合土基础及东西墙基上砖砌磉礅痕迹各6个”(引自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畅春园大宫门建筑遗址及西花园石桥遗址》)。西朝房则“面阔五间17.1米,进深三间8.1米。保存状况较好,南北山墙基础砖砌,东西墙基由砾石垒就,正中踏步基础也基本完好”(引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在大宫门南侧,还发现了两个“对称分布”的砖墩,它们“应是大宫门前兽座”。此外,在“东朝房西北角外侧”,还“发掘出一明代砖井”,“井底有木井圈”,“砖井座于木井圈之上”,这口砖井“应是明代清华园内的遗存”。井内还出土了“一青花双凤大盘”(引自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畅春园大宫门建筑遗址及西花园石桥遗址》)。西花园的石桥遗址则“位于万泉河路以西,桥南北跨度2.25米,东西宽5.2米,残高1.7米,桥底平铺石砌海墁,两端各有一闸,保存状况较差”(引自《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

武清侯之清华园在晚明曾盛极一时,甚至被誉为“京国第一名园”,然而崇祯以后就逐渐衰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畅春园,主体建筑业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两座庙门。这使得它们的历史、建筑以及艺术特色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知晓。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与了解这两座园林。

 

 

图1:恩佑寺山门与恩慕寺山门。

http://s10/middle/88741e0dtbf06ab784816&690

 

 

图2:恩慕寺山门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http://s11/middle/88741e0dt7980aaf48957&690

 

 

图3:恩慕寺简介。
http://s9/middle/88741e0dtbf06aff75967&690

 

 

图4:恩慕寺山门1。
http://s3/middle/88741e0dtbf06b24ba47f&690

 

 

图5:恩慕寺山门2。
http://s14/middle/88741e0dtbf06b4727ffd&690

 

 

图6:恩慕寺山门上题写的“敬建恩慕寺”。
http://s15/middle/88741e0dtbf06b934a6f1&690

 

 

图7:恩佑寺山门文物保护单位标识。
http://s10/middle/88741e0dtbf06bbf21f89&690

 

 

 

图8:恩佑寺简介。
http://s13/middle/88741e0dtbf06be2fc932&690

 

 

图9:恩佑寺山门1。
http://s10/middle/88741e0dtbf06c099e091&690

 

 

图10:恩佑寺山门2。
http://s6/middle/88741e0dtbf06c318fac3&690

 

 

图11:恩佑寺山门上题写的“敬建恩佑寺”。
http://s11/middle/88741e0dtbf06c7286354&690

 

 

 

图12:畅春园东北界碑。
http://s16/middle/88741e0dtbf06c9f531d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