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甜心宝宝~做回优雅妈妈~|0-6岁幼儿情绪问题全解析(下)
标签:
育儿教育健康文化情感 |
分类: 教育 |
上个月,我在心元父母学堂做了《如何帮孩子做情绪管理》的微课。家长朋友们的参与热情而有秩序,整个课程完成得非常顺畅。此次课程的内容在以往基础上又有所丰富,从课后反馈来看,家长朋友们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很多没有听到课家长朋友询问如何还能学习到相关内容,在此感谢心元父母学堂的工作人员对微课内容细致的整理。文字整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昨天发布了《孩子为啥闹?妈妈怎么办?|0-6岁幼儿情绪问题全解析(上)》,下面是是第二部分。没有听到课程的家长朋友们可以阅读,如有问题,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继续探讨。
如何做孩子的情绪管理教练?
——成为教练型家长Part03.积极情绪的积累父母需要平时给孩子积累积极的情绪,就好比银行存款,平时积极情绪积累得越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孩子能够平稳过度的能力就越强。如何积累积极情绪呢?比如接纳连接,父母保持良好的游戏力,多陪孩子玩乐,正面沟通,对孩子欣赏(晒娃),品味美好,建造大本营等等方式。我们平时可跟孩子一起做好事百宝箱、成长记录本,讲大花园故事、家族史、经典的童话故事这些都是积累积极情绪的方法。
Part04.教孩子表达和疏导情绪
教孩子表达情绪的词汇或者表情,这些都是引导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当孩子的情绪能够表达,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发泄。当然孩子哭是允许的,哭也是情绪发泄的方式。但是打人等行为是不被允许。
我们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情绪发泄的方式,比如和孩子一起运动,与孩子打闹,看绘本,干家务活等等,有时候跟孩子一起发泄会变成一种运动或者与孩子的游戏。
Part05.家长遇到孩子哭闹,如何应对?
首先,家长需要自己保持平静。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需要自己不抓狂,平静陪伴。家长可以生气,可以让孩子看到你真实的情绪,引起周围人的反馈,但不能够突然爆发,需要有控制的生气。很多孩子的哭闹,最初因为某种小事件,到后来孩子并不是因为最初的事情(他已经忘了),而是因为父母暴怒、冷漠的态度,让他感觉到被遗弃。只要家长平静的陪着他,或者抱抱他,通常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过去的。大幼儿因为做事遇挫有情绪,过多的辅助也会让孩子的情绪加重。家长不要鼓励、围观或者给不真实的回应。家长需要保持情绪的平稳,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提升。
其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给予不同的回应
0-3岁小幼儿
对于小宝宝,转移人物、环境、事件、做法等方式都是有效的。不让他在自己的情绪里陷入太久。对小宝宝不必马上接纳共情,而是需要转移一下。
3-6岁大幼儿3——5岁的宝宝,甚至更大的孩子,家长需要接纳、共情。家长可以以孩子的语气说出他的感受,孩子会感到被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尽快的走出情绪。家长除了接纳情绪外,还需要提出替代方案,引导孩子走出情绪旋涡,进入下一个活动。3岁以上的孩子,家长也可以找个借口离开一下,做点平静的事情,给孩子练习自己平静下来的机会。
家长常因孩子的哭闹不合理、没道理,而拒绝对孩子温和地安抚,只是忙于说教训斥,强调对于错,急于教孩子学好。但是此刻不是恰当的时机。这些训斥会让孩子哭闹更久。此时,共情和连接,帮助孩子从情绪脑回归理性脑。恢复理性后,那些提高和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第三、待孩子情绪平复,回顾、识别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任何的说教意义都不大,因为孩子的大脑处于情绪之中,无法思考和学习。待到孩子的情绪缓和后,与孩子回顾刚刚的事情,教孩子识别情绪,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教孩子明辨是非。
最后、引导孩子自己想解决、防范的办法。家长对每次情绪事件要学会结束。很多家长不能就事论事,任由自己情绪漫延。孩子只是疾风骤雨的一次情绪表达而已,妈妈自己阴半天。我们要主动影响孩子,不能总是被孩子影响。
2,相信孩子的情绪是有原因的。很多家长只看事情的表面,常常面对孩子的情绪,先生气。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好奇心占上风,冷静下来,努力去搞清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要被管教任务绑架了头脑,应该要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3,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不断成长
家长情绪管理的目的是让孩子不断成长,而不是安抚孩子,保证孩子时刻不哭。家长要能随着孩子长大而调整对孩子的要求,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是在提高的。弱势家长,始终被孩子牵着走,这类家长通常自身也很困乏,既不能给出能量,也不能给出界限。男孩的妈妈失控多是这种情况。父母应该不断成长,把危机时刻变为成长时刻。
2.提醒所有的家长,要有节制地去爱。过度保护、过度辅助。不要做百分之百的好妈妈,百分之七十足矣。给孩子留出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去体验逆境,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利的。如果一切都很顺利,孩子就会很脆弱,各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
3.多学习,但具体酌情、灵活,凭常识和直觉判断。不要被理论和微信文搞得变异了。
4.对家人不要总有育儿政治正确性。不同的家人对孩子的教育是不一样的,要尊重孩子与不同家人互动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不是原则问题就放手一些。家人间的关系更重要。要重视孩子爸互动方式的价值。
5.敢于直面生活随机带来的一切,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究竟是什么,而是我们是否有积极、正面诠释生活的能力。这才能帮他应对未来的各种情况。
在孩子的幼儿期,我们所有的方式都是在帮助孩子发展大脑神经,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长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有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才能对孩子多一些信任和祝福,少一些担忧和焦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