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罗玲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紫图图书出品
当当网、京东、天猫、亚马逊正在热销哦~~
-
学校更关注的是学业、成绩,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全面的成长
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长一定要制订一个让孩子能够全面发展的养育计划。
怎么做呢?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孩子坐下来详细沟通一次,告诉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进步。比如,我们希望他在与同学的交往、家务、体育、某项具体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们对他在学校的课业成绩有怎样的要求等。有了这种家庭版的目标和规划之后,不仅我们自己更容易保持平静,孩子也不会焦虑——因为成绩只是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指数而已;而且,每一项都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现有状况量体制订的,不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家长需要清楚一件事——对于孩子,学校和家长同样都希望孩子很好地成长,但是具体目标或许不完全相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业、成绩,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全面的成长。我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完整的、健康的人,而不只是社会劳动力。家长和老师,职责不同,各有分工!
另外,我们一定要清楚,说不过分重视成绩,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因为学校教育的某些局限,现在的家长要做更多功课才能保证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要做的背后功课,主要就是给学校教育做补充。比如,我们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考;我们要启发孩子想更多解决方法,尝试各种路径,知道很多问题有开放的答案,而不只是满足于回答正确;我们要引导孩子听从好奇心的指引,学会寻找资源、寻求帮助,享受探索的乐趣……
-
好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在学业之外的兴趣点、关注点
孩子在小学后,可以在课余兴趣方面广泛探索、尝试。在初中时期,最好能有让他为之着迷的兴趣点、关注点。这可以是体育运动、才艺、某一类书籍的阅读、某种社会活动,或者哪怕算不上什么爱好,只是对某个领域特有的持续关注。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期很重视这些,等孩子大一些了,就开始有顾虑,怕孩子投入过多时间,影响学业。其实,只要家长引导孩子把握好尺度、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那么这个课外的兴趣点就是有益无害的。它不仅是对学业的补充,还会对学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学业之外的关注点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孩子会更乐观、更自信,因为学业成绩不是他的全部,他在此之外还别有天地,有更多的支点。一个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憧憬的小孩,他的抗挫折能力也更强。
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把孩子与未来相连接的通道——它可能通向孩子未来生活的快乐、职业选择、使命与追求。
美国青少年常常会在家里的车库中鼓捣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乐队、科学实验。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公司、大品牌都是在卑微的车库中萌芽的:苹果、Google、YouTube……数不胜数。美国少年泰勒·威尔逊曾尝试在自家车库里搭建核反应堆,十四岁时,他成功制造出一个迷你核聚变反应堆;十七岁时手工制作了一台核武器探测仪,并获得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堪称全球最年轻的核科学家。
我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别忘了也给孩子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车库”。
-
关心孩子品德的完善、价值观的建立,比关注成绩重要得多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要注重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
比如,孩子说不喜欢哪位老师,也因此不喜欢那个科目,家长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就此跟孩子多聊,了解他不喜欢的原因。然后具体分析,怎样对别人尊重与包容,怎样接受差异。对于别人不好的做法,我们怎样去理解,可以做什么。我们教给孩子分清事物的界限,理清原因和结果,教他要对自己负责,不把责任推诿到外界因素上。我们带领孩子一起主动出击,扩大自己获取资源的范围,转化甚至利用逆境。让孩子体验到,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你是有主动权的,你不是受害者——当你能积极去学好那一科时,或许老师就开始喜欢你,或许你也因此开始喜欢那个老师了。
又比如,孩子淘气,老师总是当众批评孩子,使得孩子开始自卑。那么,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的教育,丰富孩子视野,扩展他的能力,以此给他自信,帮他有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教给孩子怎样让自己的个性有合理的表现,照顾到老师的要求、环境的规则、对他人的尊重。同时,和老师多做正面的、建设性的沟通,让老师更全面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的其他面,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
当我们和老师意见不一致时,怎样沟通?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既是在坚持原则,同时又是以最大的善意在与人沟通。让他明白,多换位思考,才能搞清对方的难处和动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与各科成绩相比,这些随时发生的关于品德、价值观的教育,其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