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积极教养策略南京讲座笔记(下)

(2015-04-10 13:31:00)

策略之四:孩子在先、自主支持

自主与自律、自控的关系

我常说,要把孩子放在主动的位置上,这是给孩子自主。我把这条和自律、自控放在一起讲。这两者是不矛盾的。给孩子更多的自主后,自律就做的更好。只有在孩子有自主时,才能锻炼他的自律。

给孩子自主的重要性

自主是目的也是途径。自主感强时,孩子做的更好。自主感是人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

有一项针对养老院的研究。一组老人,自己负责浇花、饮食等事项;另一组老人,日常生活则由工作人员负责。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两组老人中,掌握感高的老人,身体更好,死亡率更低。

自我决定论

这是八十年代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满足三大心理需求,可以帮助人增强内在动机,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哪三种心理需求:归属/关系 胜任/成就 自主(参考:内在动机的网课)

 

如何做一个自主支持型的家长?

1.生活小事,逐渐增强孩子的掌控度,放宽自主权,培养自我管理

比如:吃饭、如厕糖、零食自理家务学习时间管理零花钱

这是一个随着孩子逐步长大而逐渐放开的过程。女儿幼儿园毕业典礼时,搞冷餐会,发现好多家长还冲在前面给孩子拿吃的。如果吃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幼儿园能毕业吗?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这些家长。还有家长问我,你女儿喝水喝的怎么样。这也不是这个阶段家长还需要操心的事情。

 

2.问开放式问题,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之策

积极倾听——孩子遇到困扰时,首先是积极倾听。孩子叙述事情的过程,也是在帮助孩子发展思维能力、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也许讲着讲着,孩子自己就理清了事情,也找到了办法。

等待、留白——事情讲完后,再考虑怎么办。也许这事对于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家长可以把这个大的困扰,分解成小的问题,再抛还给他,然后等他给出一个回应。这一点非常重要,家长不要太急于冲上去给方法。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也会更乐意去做,也会增强力量感。

事例:女儿刚上幼儿园不适应,想妈妈,怎么办?后来她自己想出一个办法。让我准备一个小纸片,画上一个笑脸,再写上祝福的话:妈妈永远爱你,放在口袋里。想妈妈了,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

控制灌输、给试错的空间——我们家长往往太想把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告诉孩子,也想让孩子避免我们走过的所有弯路。灌输,不仅是知识上的,也包括人生经历上的,我们需要去讲,但也必须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

 

3.自发的,孩子主导的游戏活动

不同游戏的类别,每一类都是必不可少的。

1)孩子自由自发的游戏

2)有少量大人引导和拓展的游戏(很多教育发生在这类游戏中。大人低姿态加入,接纳后逐渐增加难度,给这个游戏一些挑战。)

3)大人主导的游戏(幼儿园老师主导的游戏)

自由自发的游戏,孩子能够完全投入。这种游戏一定不能少。我们对小幼儿这种生物的了解其实很少,我们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游戏,是不是就真的是他所需要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作为家长要当心,不要控制过度。小幼儿此刻最有兴趣的东西和活动,就是此刻他最需要的。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

现在,当孩子上小学以后,这种游戏就越来越少了,这不好。我的观点是,孩子就需要每天有一点时间可以无所事事地鼓捣些什么。家长以为没有养分的游戏,其实也是有意义的。孩子全部潜能都被调动起来,并且充满了孩子自己的创造,家长完全无法想象那些游戏、活动会演变、发展成一个什么结果。所以,这种孩子自由自发的游戏不仅小幼儿需要,大点的孩子也需要。

 

4.兴趣爱好与学业的自主学习

我一直认为,没有前面提到的自理的机会和自主的游戏,就不会有后面的自主学习。因为没有前面的机会,他的生活自理、自主安排时间等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且对自己能做事的信心也没能建立起来。

做法:

*广泛提供资源和接触机会,多尝试(少倾向性)

*以兴趣为素材顺势引导(把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与你想要的目标挂上钩)

*外在目标与动机的内化(参考以后关于小学生学习的网课)

*帮孩子坚持,克服困难的小办法

*学习中促进自律的小办法

总结:

因为有信任,所以有耐心,所以能放手!家长不能放手,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担忧与焦虑没有处理好。我们家长要学会放低自己,后退一点。我们后退一点,孩子就能往前走一点。家长过多的担忧与焦虑,不仅导致负面情绪,还会导致过度教养。

做自主支持型的家长,不仅是对孩子的教养,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要求。我们中国人凡事往往缺乏主动性,习惯被动地接受。我们要转变思维,少考虑一点别人能给我们什么,多想想我们能创造些什么,能给单位带来什么,能给社会贡献什么。

策略之五:积极的推动与磨砺

1.接纳和推动缺一不可,推动随时在发生。

孩子的成长取决于两方面因素:自身基因、环境(家长、幼儿园、社会、时代)。现在有种趋势就是过多削弱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孩子就是种子,会自己成长。我们一些爱学习的妈妈接受了太多关于爱与接纳方面的理念,结果反而变得不敢管孩子,这样导致矫枉过正,无意中变成放任型家长。我们要努力成为权威型家长,有关爱,有支持,又能提出符合孩子的要求,并监督孩子去做到,做不到时给予帮助。

推动从孩子一出生就发生了,不管我们做不做,都自然存在。孩子会经历寒冷、饥饿,在孩子睡着的时候会被吵醒。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是互动的,我们不需要过于呵护。我们家长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去调整自己的互动方式,否则就总像是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无形中延缓和妨碍了孩子的成长。尤其四岁以后,要对孩子有更多的推动,更高的要求。

理论研究: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儿童发展提出了一个最近发展区理论。

舒适区——不需要外力帮助,自己就能完成

挑战区——在外力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做成

恐慌区——无论怎么努力和帮助都无法做成

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都发生在挑战区

*研究人员发现,爸爸抱起小婴儿时,婴儿的心跳、血液循环会加快。

养育方式不要过于精细:

为什么现在敏感脆弱焦虑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因素:1,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家长更敏感焦虑;2,电视电子产品的影响;3,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远离自然和劳作;4,养育方式的改变,过度保护过度教养,养得太精细,接纳有余推动不足;5,爸爸参与少。

现在的孩子换牙需要到医院去换,因为乳牙的磨损不够,自己掉不下来。

总结,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度教养过度保护,不要为孩子屏蔽掉那些自然发生的推动。

 

2. 对自控力和专注力的训练

对于这一点,重点谈下男孩的教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好动的男孩特别淘气,家长对于管还是不管很困惑,常常在两者之间摇摆。我们必须要了解男孩与女孩是有差异的,妈妈对男孩头疼,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男的,不了解男孩。所以对好动、冲动的男孩,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

对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四岁以后就要逐渐告诉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且,不能仅仅嘴上说,要用实际的动作让孩子接收到你和他之间的互动。男孩有时对你说的话会没有反应。男孩把整个世界看作他的实验场,做的事情都是在试探边界,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按钮,想看看动一下会发生什么。所以家长要有要求,要去教育。同时也要坚持,这个时间会很长。要有信心,无论他现在有多淘气,只要坚持去做,他会成长为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如果家长不管,就错失了让孩子锻炼自控的机会。

对礼貌的要求

我的感受是现在我们对礼貌的要求太低,应该提高一点要求。我们家长自己平时应做出更好的示范。

关于孩子打招呼的问题,现在一些家长不认同,认为这是成人的面子,不应该强求孩子。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们要采取好的方法。

3岁以下,用他的称呼与对方打招呼,并且鼓励他与对方作真实的交流。

4岁以后,如果做的很糟糕,应该坐下来直接沟通,告诉他礼仪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礼,并不是如过去批判的那样糟糕。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反过来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思想产生影响。这与儒家强调是相一致的。我们去做了尊重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促使我们内心更尊重别人。一个孩子,在小区里遇到人,能主动打招呼,能打开交往的局面,这不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社交技巧的最基本的一点吗?

 

3.高要求,严格;积极的磨砺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说法,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快乐。但是快乐、幸福要细化,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要了解什么能带来快乐,不能把快乐简单地视作眼下的舒适、愉悦和满足。快乐更来自于成就感,自我实现,来自于帮助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及服务于更高的目标。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学东西,更多的收获是,在这个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坚持、努力、进步、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责任感。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信念。对于兴趣班、学习技能的问题,我主张,在孩子5岁以后,要选择一样需要孩子去坚持去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做到的事情,一样就行。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我付出努力后,我能进步,我能有收获,产生成就感。让他相信,下次遇到困难时,我有能力去克服,他还会把这个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受益一生。

 

4.教孩子如何管理——压力、失败

压力管理:压力无所谓好不好,对压力如何解释更重要。适度的压力是必要的。

失败管理:家长不能剥夺孩子失败的机会。

首先是面对失败,可以沮丧难过。然后是总结,找到以后改进的办法。

(参考网课)

 

5.简约育儿;物质主义;富足与幸福

这一点是我的一些补充,比较杂,但是又非常重要的一些内容。

简约育儿:对孩子,不是给的越多越好。我们自己也应该尽量过简约的生活。我们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孩子才能学会理性的选择,有节制。

物质满足与足够好的母亲

现在的孩子一般不会出现物质匮乏,而是物质充裕。物质匮乏感其实是我们这些七零后父母自己内心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反而需要一点物质匮乏感。

足够好的母亲:这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说法。就是不竭尽全力马上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能让孩子成长为更有调适能力的成人。做足够好的母亲就是最好的,做到一百分的母亲反而是不好的。我们缺的那二十分、三十分,正好是给孩子机会去锻炼。

富足感与明智地花钱

富足感不只是来自物质满足,我们需要教给孩子,怎样通过非物质的方式来体验心灵上的满足这种富足感。比如说,有乐趣的事,亲人们在一起享受的美好时光,有意义的事情。

钱花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美好体验,有意义感的事情

 

积极教养策略总结:

接纳的态度——独立探索的基地。

基本的尊重和信任——自尊和自信,更会努力要做好。

对孩子的理解——他感到你懂得了他,他才会配合、信任你。

支持的角度——你的批评、指导、说教才会被听进去,被采纳。

积极的诠释——高标准和要求才能被认同,他也会尽力去做,做到后有成就感

积极正向的引导——学到如何管理压力和失败

家长强大的内心可依托、承载——孩子就会繁茂蓬勃地成长!

现在再回到讲座开始提出的3岁半的孩子玩积木的例子,如果是我,会先给孩子爱的油罐、乐趣的油罐、或者生理的油罐加点油,让孩子转换下头脑,待孩子的状态改善些之后悄悄撤离现场(把孩子放在主动的位置)。如果等一阵,孩子自己又接着努力搭积木,并且搭成了,这时我又可以登场,进行正面教育。问问她刚才怎么了,总结一下经验,是怎么做的。

 

结束语:

关于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我们每个人心里确实都有一个内在小孩。我们家长心里的那个内在小孩常常很糟糕。需要有童心,有游戏力的时候,发现自己不会玩。我们教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长大,走入人群中时,他的内在小孩不错,又有安全感,又有满足感,又有玩商,有游戏力。作为父母,就会很欣慰。

 

☆爱孩子,爱到深处,自然会有一个感觉:我们不拥有孩子,孩子不属于我们。☆

我们和孩子,以这种亲密的方式,有缘共处一段时光。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爱我们,我们的孩子将来也会这样爱他们的孩子。

纵向的看,一代一代人的身上,流淌过去的是爱,人性也好,神性也好,佛性也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体验一种无我。横向的看,我们都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所有的人,就像同一个河流里的浪花。我们深层都是相连的,我们已经连接在一起。看到这一点,爱自然就会流动起来。


罗玲微信公众平台:罗玲的空间
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
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287078661
网课链接 http://tb.cn/POINT?backurl=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id=42657652575&spm=a310v.4.88.1

妈妈爱美丽陆续推出自我成长沙龙,读书会,亲子集市等线下活动,欢迎大家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