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的万花筒

(2013-08-14 11:26:04)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

我女儿现在5岁了,该上幼儿园大班了。我发现,这么大的孩子,开始对很多事情有深入的思考了。

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成长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他们会对很多事情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他们会遇到很多想不清楚的命题,有很多迷茫困惑,比如对是非道德、对交友、对生死存在等大问题。而家长的养育重点,也逐渐脱离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照料,更多地转移到情商、品格、心理等方面。至于那些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行为,其实,每个行为,也都是有心理上的渊源可溯。找到源头,做了调整,行为自然会有改变。

我过去写过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感悟,有些家长朋友反映说,大方向有了,还希望有更多具体做法的分享。接下来我就计划把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分享。这里有大的所谓人生策略,有具体的教养思路、方法,还有一些小tips

我把这些都放到一个统称为“妈妈的魔法箱”里。说是箱子,意思就是,这些小资源都是放在那里仅供参考的,因为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体会。具体什么时间用哪个,没有年龄阶段的标准,只是根据您的孩子提出了哪个相关话题或者有哪些有关系的表现,您以孩子的成长节奏为准,随拿随用。每个做法后面,我都尽量分享一些理论依据,便于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变换调整。

这里先分享两个,以后会继续分享。非常欢迎大家把感受和使用效果反馈给我:)

 

《妈妈的魔法箱》之一

幸福的万花筒

我和女儿的故事

闺女喜欢一种玩具婴儿推车。她很幸福地期盼了一段时间,之后,欢天喜地买到了。她美滋滋地推了几天,有时早晨还推去幼儿园招摇一圈。不过,渐渐地,更多的时间,她的小车开始停在她的“停车位”上。有一天,我问她,“你不喜欢那个小车了吗?”她说,“喜欢啊!”她边喝水边想了一会儿,然后她问我:“妈妈,为什么要买玩具之前特别高兴,买了,也就那样,还有点失望?”

我说,“这可是个很大的问题啊!我来好好给你讲一讲吧:人有4种快乐,你想知道哪4种吗?”

“想知道。”

“第一种,舒适愉悦。比如,吃饱了就心满意足;天热时走到树荫下,就凉快了……小婴儿就是在享受这种快乐的,他只要吃饱睡足,身上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他就很开心。

第二种是欲望的满足,就是像你想买一个什么玩具零食,满足了,就很开心。

第三种是一个人做事,很投入,很享受做事的过程,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比如说,你做手工就是这样,做的时候都忘了别的事情,做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第四种是,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比如,我们把旧衣服给山区的孩子寄去,我们知道这会帮助了他们,我们心里就感到很快乐。”

“嗯……”

“我告诉你为什么你觉得买到了,就不那么高兴了,那是因为,第二种快乐的特点就是这样的,这种快乐比较容易得到,但是也比较短,很快就会消失。第三和第四种快乐,就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

“那它们的缺点是什么?”闺女问。我真不知道她究竟听懂多少!

“嗯,第三种,做事投入享受,缺点是,你要付出辛苦去做事啊,有时你要认真地学,不断练习,失败了再尝试,才能够做好。第四种么,缺点是,有时候你想不起来去做,因为我们总在忙着寻找第二种快乐,我们一直忙着在满足各种欲望,都顾不上别的事了。你知道吗?很多大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知道前两种快乐,他们买了很贵的东西,然后发现很快就不快乐了,于是又去买更贵的东西……”

讲到这,我顺手拿起她喜欢的一个万花筒,我把它拿在手里转起来:“你看,我们的快乐就像这个万花筒一样,你如果不转,只盯着一个地方看,就不好玩了。你要享受一下第一种,舒适愉悦,然后转一转,满足一下欲望,然后再转一转,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然后再转一转,帮助一下别人……这样变换转动,你就会总是感觉很快乐了!”

她抢过万花筒,拿着边转边看。

 

之后的一天,我们上完钢琴课,她感到很充实很开心。回家路上,我们进一个小店买儿童浴液,她顺便挑了一个漂亮的贴画。继续向前走,她觉得热,我从包里拿出扇子,她边走边扇,感觉好多了。到了小区门口,她一定要亲自刷卡开门,然后坚持她要扶着大门,好让后面的人通过。等这一拨人都进去了,她才松手,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掰手指给她总结说:“哈哈,这么一会儿,我们四种快乐都有了对不对!学琴是第三种,买贴画是第二种,扇扇子是第一种,帮人扶门是第四种!”她开心地说:“对!”

然后我开始想,我自己的万花筒该怎样转一转呢?

 

跟家长的分享

目前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很多,不同心理学家有各自侧重的研究领域。其中,开创积极心理学的、比较有影响的那位马丁.塞利格曼经过研究,总结出,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有5个因素:积极情绪和愉悦、投入做事时的酣畅感或叫“心流”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就(当然每人定义不同)、有意义有人生目标(meaningful)。

我这里跟孩子说有四种快乐,其实你当然可以说五种,加上人际关系。但是因为是对孩子讲,越简单就越便利。另外我还把做事投入和成就也放在一起了,因为对孩子来说,外在的成就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他自己完成一个事情时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和做事时的投入享受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很久以来就有学者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异议。我的理解是,在平均值以下的状态时,或者说在很初级生存状态时,人的确是对各种满足有层次之分的:先要满足安全感,之后逐渐升级,最终到体现个人价值等等。但是,对于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具体的每一天,我们怎样能让自己的生活锦上添花,增强幸福感,或许我们要采取“万花筒策略”,就是说,我们要对各种满足各种快乐,轮流实现。因为很多研究表明,许多所谓成功人士,之所以幸福感很低,就是因为他们只对生活的某个方面投资过多,用力过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家庭友谊或心灵成长等等。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各个方面都予以关注,同步进展,那么他的幸福感就会比较高。

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也很有现实意义。或许由于文化的关系,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人生是要先苦后甜的,先忍受、吃苦,这样才配以后的享乐。过去常说“十年寒窗苦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都有这个意思。现在人们的想法变了很多,但或许在潜意识里,我们仍然会对享受有那么一点负罪感。

所以我给孩子讲这四种快乐,希望——1,拓宽快乐和享受的概念,快乐和享受不仅仅是愉悦和满足,还包括做事和帮助别人等等。其实,从孩子自己的感觉来看,本来就是这样的!2,不要给愉悦和满足加上“负罪感”,要给它们正名,它们是好事、没错。

这样,我相信可以让孩子对快乐有个更加健康的心态。如果他想有某种愉悦舒适,比如坐摇椅、夏天玩凉水、吃舒适食品(comfort food),或者想要满足某些欲望,比如买食品或玩具等,那么我们量力而行,但不论是否能满足,我们要肯定这种需求的健康合理性。我常能看到一些家长比较糟糕的做法,就是一方面满足了,同时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这些需求批评否定一通,搞得孩子一边享用一边有罪恶感。

另外,我们让孩子看到,他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不只是愉悦和满足,他还有更多选择,比如做喜欢做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我讲完这四种快乐之后,跟孩子说,现在你知道了吧,让你学东西,就是为了让你有持续时间更长的快乐。她对此很认同,因为她自己的体验也是如此,每当她做手工或跳舞时,她很投入很开心;每次上完钢琴课,她都很开心,觉得自己又学会更多东西了。有一次在公车上她给老奶奶让座,结果人家要下车没坐。车上的人对她一通猛夸,她自然被夸得很受用。下车后她说,“如果老奶奶真的坐了,我会更开心的!”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做事、助人等等事情,就是孩子自己也渴望去做的好事,而不是家长强加给他、逼着他去做的坏事。每当家长抱怨孩子不学习不做家务等等时,我常感觉,我们家长需要好好反省自己,是谁最初是把这些“好事”给包装成“坏事”交给孩子的?

我们成年人,真的应该好好清理自己头脑中对事情的种种成见,努力看清事情的原貌。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尽量少地妨碍孩子去如实地体验、认识这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万物的云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