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妈写回忆录

(2013-01-28 12:35:12)
标签:

育儿

分类: 随感

我妈忽然想写回忆录。这事说过很多次,不过这回看来是真的,因为一周之后,她已经写了厚厚的一摞稿纸。还说,别告诉你哥啊,不一定写什么样呢。每天我随口给一句建议。比如她说自己可写的事挺多,我就说,别总是写自己的伟绩啊,要想着对看的人有什么用处。第二天她说,我批判检讨自己呢,我又说,那些了不起的事也要写啊,我们好学习啊。她说,都是流水账,我说要慢慢升华提炼啊……哄她玩也要哄得专业一些才好!

不过几天下来,我开始觉得这个事挺有意义,不全是玩。我妈有时回忆到过去的事情,会老泪纵横,因为想起了当年的许多苦。这些苦如此强大,可以穿越了时空来袭击她。最初我有些担心,怕她情绪波动太大,后来我想,这或许也是好事。这种回忆,让她跟自己的过去更好地连接,这种连接对她的身心大概都会有益处吧。果然,几天之后,我看她整个人都焕发出一种活力,好像蒸了桑拿出了一身透汗一样,轻松了,刷新了,甚至她脸上的皮肤都更有光泽、更年轻了。

家里照顾他们的李哥很勤快,我妈今天说:“他就是年轻的我啊,是我的替身!”看,刚写这么几天,思维都不一样了,有点作家的感觉了。这能拍出一组很好的超现实镜头呢:七十多岁的老妈看着年轻时的自己在麻利地收拾屋子,忙前忙后;老爸坐在轮椅上迷迷瞪瞪地看着电视,突然门铃响了,年轻的老爸下班回来了……

 

而我妈写回忆录这事,对我影响也很大。我平时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她,但是真正的沟通不多,因为我不是在想自己的事,就是跟孩子玩。眼里的她,仿佛只是一张一张快照,咔嚓咔嚓地闪过。那天边吃饭,边听她讲过去的事,我的目光才专注下来,耳边也似乎响起了伴奏音乐——我看到一个柔软的、立体真实的老妈,一个身后拖带着庞大沉重历史的老太太。

而这个历史,其实跟我丝丝相连!

 

最初想到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特别是代际间的影响,是在很多年以前了。我妈妈对孩子爱得深、付出得多,这种用力之狠曾让我感到沉重,所以我很早就对这种关系有过反思。后来大学毕业时看到一本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更是深有感触。这个小说讲了三代人、中美两地,跨越时空文化的家庭故事。里面的女性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关系是很典型的中国模式,其中的中西文化的冲突,在现代的中国家庭里也很常见。书不是很厚,当时在美国很畅销。

我的这些反思很有用,比如,我妈妈后来总说自己犯了错,因为她主张晚婚晚育,她觉得耽误了我们,害得我们没早点要孩子。其实她大可不必,因为事情实际有很多因素,并非都是她的影响所致。至少我当时,对她晚婚晚育的想法是很理解的——我姥姥孩子多,而我妈妈是老大,她那时承担了很繁重的带孩子任务,所以有这种观点也是很自然的。(其实我结婚也不晚,现在偷偷想,再晚两年也行)

 

现在看到网上有很多这样的贴子,人们反思自己的各种问题,顺藤摸瓜,从原生家庭找到问题的来源。的确是这样,我们的很多问题,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个成长过程又是由父母塑造的,而父母当时可能也带着他们自己的问题……

我觉得想清楚这些很重要。这种反思能教会我们去理解、包容、接纳,接纳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还有我们的爱人,甚至身边的亲友同事。有时我们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想清楚了,或许对父母的问题也弄明白了,可是对爱人的状况完全没有准备,结果就不能化解冲突。所以,结婚前,对对方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要多了解;结婚后,了解、认识,是为了接纳、包容。

何谓接纳包容?换个说法,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清楚,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没有人是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从出生起,就注定要遭遇到某些问题……总而言之,当我们看到对方的软肋时,心里要清楚,大家彼此彼此,谁也别挑谁,谁也别抱怨责怪谁,都差不太多。我们力所能及地改进,就是了。

现在有一门专门研究家庭关系对人的影响的学科,叫家庭动力学。这个学科的研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有一些共同之处,除了家庭气氛沉闷、敌对之外,就是在这个家庭系统里,有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逻辑思路。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改变这一点,把追究对错,变成多元宽容。

一个家庭里,没有那么多对错,怎样,都有迂回之路。

有了接纳、包容的心境,我们自然就有了解决办法。

 

当我们成了家长以后,对过去成长经历的反思更是一种提醒——我们对孩子,既不要延续过去的问题,更不要矫枉过正。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多种类型。一种是模仿,就是延续自己被养育的方式;另一种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矫枉过正。比如,老一辈自己读书少没文化,就对孩子在学业上狠抓。下一代被抓得过狠,有很多痛苦的记忆,于是又对自己的孩子彻底放松,完全放养。比如有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于是强烈反对孩子学同类专业,哪怕孩子明显有天赋有兴趣。

我们都对孩子有很深的爱,但是要警惕,别把这些爱变成压力,别把亲子关系变成复杂的纠缠关系。我们都有很多经验和期望,不过要随时提醒自己,所谓的弯路、捷径,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和判断。

如果太执着于所谓的经验,那就造成一种限制。

所以要保持开放的头脑,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所创造的人生奇迹,超出我们的设计和想象。

 

我现在非常希望我妈能把回忆录认真写完,不为了出版,就为了给我们后辈看。并且希望她不只写问题,更要写她的辉煌业绩——不为炫耀,为了传承。

美国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很了不起,他发现心理学在过去只负责研究各种心理疾病,研究痛苦,所做的努力只是把有心理问题的人,提升至平均水平。他认为这只完成了心理学的一半,于是他着手开创另一半:研究幸福和快乐,研究怎么能让人从平均水平提升到更好的状态。的确,这么做不仅有意义,而且其实受益人群更广。

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分析原生家庭,也面临一样的情形——我们不要只是追究问题,同时还要总结好的一面。

过去总有朋友问,我父母是怎么培养我和我哥的。首先我真不觉得我们俩有多么优秀,另外仔细想想,确实没发现什么优秀的教育方法,觉得他们跟多数家长一样,十分尽心尽力,方式有好有坏。今天想到这个话题,也顺藤摸瓜回溯到更遥远的过去。

我爸爸的家庭,是农村里最贫穷的一类,我爷爷是雇农。我奶奶不知为何有一种远见,就是坚持让我爸读书受教育。这样,我爸一个农村的放牛娃,从小就读过私塾,后来上了中学、大学,最后在大学里工作一辈子。

在我妈妈家,我姥爷是中医,但是那个年代的中医也非常清贫。听我妈回忆最多的,是我姥姥的勤劳和善良。我妈印象深的事情都是,我姥姥怎样把庭院收拾得整洁;果树结果了,她如何慷慨大方,让我妈拿水果给东家西家去送;平时对待来找姥爷看病的乡亲,如何有爱心、不吝啬……

这么一总结,发现我父母其实是继承了两家的优良传统:勤劳善良和对知识教育的重视。而我和我哥或许都得益于此。

我猜想,每个家庭都是这样,有一些积存的问题,同时,还有更多优良传统的继承。

 

在过去,中国古人很重视这种传统美德的传承。人们经常听祖辈讲过去的事情。如果做了不对的事情,心里会觉得愧对祖先。现代人,这种观念淡了很多。人们对家族历史的记忆变得更短暂。时代在以更快的节奏进行着新陈代谢,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是全新的新鲜血液,都在迫不及待地独立于历史的陈腐。

其实如果诚实地想想,我们都得承认,不论走到哪国、受过何种教育,我们仍然跟过去的家族、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海外华人,或许嘴上不同意、观念是香蕉族,但是胃口却另有主张。美国的学校发现,亚裔、华裔学生成绩更好,他们在家庭作业上普遍花费更多的时间。有时,越是拉开距离,反倒越是能看见自己的家族、民族传统中好的方面。

总之,我觉得,一代一代的人,是一条河流,我们无法抽刀断水。我们的家族史、民族史中,不都是丑陋、不堪,还有很多美好。

我们总结问题时,别忘了去回顾那些美好。我们教育孩子时,也要让他们看到河流的上游,看到他们与生俱来的财富。

 

快要过春节了,今年在网上看到很多人的真实的心声是——害怕回家,怕来自家长的各种追问。这里给出个建设性的主意:与其害怕,不如反攻为守,主动出击。我们带着孩子,跟父母去追问家庭美德传统吧!

完成这种衔接,承上、启下,就是给父母、自己和孩子在补充心灵能量呢!

 

最后,谨代表所有的后辈,感谢老妈辛苦撰写回忆录!希望我女儿将来读到能喜欢并受益,希望她将来能传给她自己的孩子看!(这么说,我将来也要写啊?所以我现在必须好好做,才能有好的素材。这真是history in the mak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