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恭敬之心

(2012-04-24 13:32:21)
标签:

育儿

分类: 心灵感悟

接着上一篇聊恭敬。

恭敬,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觉得比较陌生,因为我们多数人从小到大很少接触过这个词,更很少见过这种表现。我们比较能接受“敬”,却不一定接受“恭”。按照字面意思,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我们知道要有尊重,却不一定愿意弯腰低头。我们喜欢扬起头直起腰,很少看到放低自己的必要性。

我们哪些时候有放低自己的必要呢?

 

先说对人的恭敬。比如,我们对上一辈人,有时我们对他们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很不以为然,情不自禁地想去纠正、改变他们。但是,如果转念一想,我们既没有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那些艰苦岁月,也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个年龄的人的生活,我们凭什么要用自己的所谓的正确标准去衡量他们呢?

所以我们要放低自己,告诉自己:你的那些正确性并非你以为的那样重要,或者根本就不见得真的正确。尊敬老人,就包括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照顾他们的情绪和习惯,或许比正确性更正确。把自己摆低一些,把老人摆高一些,清楚我们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们。这样想,我们就有了恭敬之心。有了恭敬之心,我们对老人的宽容和忍让就会比较自然,不会很难做到。

对待他人、对待我们并不了解的群体、对待其他文化,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承认自己可能有的局限,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发自内心地尊重,就是恭敬待人。

而能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太容易自以为是,以自己的标准为真理了,所以需要时常自省,正如孔子所说——“修己以敬”。

 

除了对人的恭敬,我们做事也要有恭敬的态度。如果我们放低自己,承认自己能力有限,那我们做事就要认真对待,不敢轻慢。

这种做事的恭敬态度从自己的仪表整洁、到举止得体、到凡事精益求精,无处不在。比如《弟子规》里讲的要衣冠整洁、“步从容、立端正”、“几案洁、笔砚正”,乃至“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都是做事要有恭敬的态度。为什么要“执虚器,如执盈”?因为做事要认真、恭敬。

在《论语》的“乡党篇”中,我们看到孔子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真是太严格了,比如吃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不言、寝不语”,“寝不尸,居不客”……我们现在的具体做法当然不一定有同样的标准,但是这种“敬事”的态度,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习。

“敬事”当中,自然就包括“敬业”——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如果人们在外工作都能有“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认真劲头,如果大家都能有真正的敬业态度,那么社会上泛滥的种种假货、毒货,在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能被举报出来,不致毒害人们这么久。

而在认真做事这方面,我常觉得很多外国人比我们做得好。日本人的认真恭敬大家都有耳闻,据说刷厕所,要刷到可以喝的程度。我有一个德国亲戚(听起来有点别扭哈),他爱吃海鲜,一起吃饭,看他扒虾爬子,都扒得够精细认真!在国外学校,学生从小学的作业开始,就要用电脑规整地打印出来,格式排版都有严格要求。想到这些,觉得我们的一些问题真是怨不得别人,我们需要在敬事、敬业方面认真反省、提高。

 

那天看到曾国藩遗嘱中的四条人生经验:“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其中,敬,能让人强身健体,这是什么道理呢?他的话里有这些:“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从内心的态度到做事的方式,都能恭敬认真,那么我们的内在和外在就都会比较和谐有序,很少处于混乱状态,这些表现在身体上,自然就是健康强健。

其实,有恭敬之心,能适当放低自己,这是我们真正做到谦逊、感恩、宽容等等的前提。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生活中,生气的,多是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一方。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我膨胀,能谦逊自省,那么他就会少一些傲慢、偏颇和优越感,少一些暴戾之气,少一些情绪问题。他不会觉得自己处处是受害者,被公婆、被领导、被所有人虐待了。他会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恭恭敬敬地做事。这样的人,内心更安宁,也更强大。

 

最后想说,恭敬之心,除了对人、对事,还包括我们对各种宏大的、乃至未知的事物抱有尊重和敬畏的态度。

稻盛和夫常说“敬天爱人”,敬天,我理解为尊重规律和道理。这个规律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规律;包括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也包括古人所谓的“道”,以及宇宙间种种我们尚未搞清楚的规律、法则。在我看来,对未知事物保持开放和敬畏,这本身就是科学精神。

这种敬天的态度,能让我们有所敬畏、不去肆意妄为,也能让我们清楚自己在世间的位置,比较心安。

由此想到,日本人让小孩去庙里拜祭;西方人信教的家庭带孩子去教堂,用《圣经》上的话教育孩子;中国人清明节带孩子去拜祭祖先,我觉得这些都有好的作用。这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由的精神、开放的头脑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

当然除了宗教,其他一些事情也常常能激起人的敬畏之心,比如当我们面对壮观的大自然或者人造景观时,就会生出恭敬之心,很难自我膨胀起来。有人在途经杭州湾跨海大桥时都会感慨,跟这些工人相比,自己(这是一位科学家)百无一用。

而我们自己读书、让孩子读书,其中一个作用也是同样的——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懂得恭敬和敬畏的必要。

对于孩子来说,所有这些恭敬之心的教育,会让孩子从小知道,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有很多东西无比宏大;知道不仅他年幼无知,就连他的家长老师专家权威,所有的人都加在一起,仍然不是全知万能的,所以,要永远保持谦逊、勤于探索;要有所畏惧、对自己有所约束。

现在有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出走、自杀,我觉得除了其他各种因素,这跟眼界心胸也很有关系——这些孩子往往心里只有自己,内心世界太狭小。一旦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成了他的整个天空,他就没有调和迂回的空间。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这难免就制造了一种人类无所不能的幻觉。所以,培养恭敬之心,是很多现代人、现代国人要补上的一课。有的人觉得这个很难,或许是因为不够自信、内心不够强大,若是再放低自己就会触底了,成负数了;或许因为有时我们的一些基本权益还没有保障,我们整个人还没站起来,也就无从弯腰低头;或许只是没有看到它的必要。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从头做起,在成长的同时去学习恭敬做人——敬人、敬事、敬天。

恭敬、放低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知止所以不殆。

写下来跟大家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语言的修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