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尊重(下)

(2011-11-25 15:54:09)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

教孩子学会尊重

前两天下完大雪,和女儿到小区院里玩雪。她用桶扣了4个雪蛋糕,说留着给加菲猫路过时吃。这时我们楼上一个4岁的大胖小儿走过来,笑嘻嘻地围观一会,然后毫无预兆地上前把几个雪蛋糕给踩了。带他出来的阿姨正站在远处,看到了,没精打采地把他喊走了。还好我女儿没有反应过激,只是说,我要再做无数个雪蛋糕!过一会儿大概消了点气,说,我要再做100个雪蛋糕!最后做了5个,问我5个够不够吃一顿的,算是结束。

 

4岁的孩子该不该懂得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哪怕是在玩的过程中?我想应该能懂了。如果家长或主要养育者平时给他讲这个道理,能多提醒他,那么他是能理解也能做到的。所以关键的责任还在于我们大人做的是不是够。

 

尊重的第一课——尊重孩子

教孩子尊重,首先是我们大人的身教。比如,我们不能一面告诉孩子不要背后说人坏话,一面在电话里跟同事朋友嚼舌;我们不能厉声训斥孩子:“怎么能这么跟大人说话!”;我们不能教育孩子不许打小朋友,自己却打孩子……家长就是孩子的活的教科书。一位教育家詹姆斯.鲍德温说:孩子从来都不善于听从大人的教诲,但他们模仿大人却永远都不会失败。

 

而孩子学到尊重的第一课,则是自己被尊重的经历。受到过大人尊重的孩子,才能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才能明白尊重他人的意义。

 

怎样尊重你的孩子呢?很多家长会觉得很难搞清尊重和溺爱的区别,结果是,一方面惯出了很多小皇帝,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并没有学会尊重他人。

 

我想,尊重孩子,意味着家长要对孩子无条件地爱,并且用语言用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这种爱。曾看到过国外的一位爸爸经常把关爱的话写成纸条,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很久以后,这位爸爸收拾东西时发现了一个旧盒子,里面收藏了所有他给孩子的这些纸条。父母要用爱给孩子的心灵不断充满能量,这将是他成长、付出、包括尊重他人的能量来源。

 

尊重孩子,还意味着对他关注、用心倾听、认可他的感受、给他构建积极的自我评价。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不是凡事包办;要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

 

另外我觉得对孩子数落、唠叨都不是很体现尊重的做法。跟孩子说话,我们也要像跟大人说话一样考虑对方的感受。外国人常说要像对待来你家里的医生或客人一样对待你的孩子。当然实际不可能如此,但我们可以领会这个说法的用意。

 

我曾看到一本书,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其中的引言里有一段很生动的话,抄在这里:“我们对一个忘了带走雨伞的客人会说什么?你会不会追上去说:‘你怎么回事?每次来我家都要落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她来我家时,总是很守规矩。你都四十四岁了!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捡东西的奴仆!我敢打赌,如果你的头不是长在肩膀上,你会把头都弄丢的!’我们不会对客人这样说话,我们会说:‘这是你的伞,艾丽丝。’也不会再加上一句:‘你总是不注意。’”

 

这样数落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每当我们忍不住想数落孩子时,想一想,你说的话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都更容易变成事实。父母对孩子的负面评价都很容易变成事实。如果说这是依据吸引力法则,很多家长会觉得太玄,那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去理解。尊重孩子,就别给他贴负面标签。

 

唠叨也是不尊重孩子,不信任他的智商和理解力。我批评教育女儿的第一遍,通常她会点头称是。第二遍之后她基本会不予反应了。有时她会说:“妈你别说了。”每次她这样说,我心里都感动加感激——谢谢她提醒我,这么小就能表达出来!我告诉自己,有些事情即便我说很多次,她也还是会继续犯的,直到她在这方面长大为止。说的次数不跟效果成正比,有时甚至成反比。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嘴,关照孩子的感受,别让他成了你的情绪垃圾桶。

 

此外,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有时即使你否定了他的选择和决定,你也可以先告诉他,你知道他为什么那样决定,你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再讲你的道理。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了,他就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安排。

 

刚刚看到一位网友在微博里写:“儿子昨晚做作业,做了近2个小时数学,竟未做几题,我恨曰:怎么这么慢?谁知他竟颇不以为然答曰:你怎么每天讲的都一样,你烦吗? 我真失败啊!”

 

为什么孩子是这样的反应呢?因为家长的问话对孩子有不尊重的态度,有侮辱其能力之嫌。我们设想一下:你的同事或领导如果给你一句这样的评价,恐怕我们大人都需要调动起很多心理能量去维持自尊吧。对于自尊脆弱、内心还不够强大的孩子来说,他唯一的做法就是以攻为守,去反击!如果家长这时能认真了解情况,体谅孩子的难处,跟他共情,再引导他,问他能有哪些解决办法,再帮他分析点评各种办法,如果孩子需要帮助,再适当帮他想办法,那效果会更好。

 

可见,尊重孩子是你一切管教的前提!

 

给孩子讲清尊重的含义和道理

 

怎样讲尊重的道理呢?尊重就是恕道,是像你希望被对待的那样去对待他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办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别说是小孩,其实我们大人也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做法在别人感觉起来是怎样的,孩子更需要提醒。

 

当孩子有不礼貌的举止时,我们可以问他,如果别人对你这样,你会有什么感觉?通常孩子立刻就能领会这一点。而让孩子养成这样考虑后果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孩子情商和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有的家长在要求孩子礼节方面容易比较苛刻,或者会以外人夸奖与否为标准,结果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教他礼貌和尊重,并不是为了让外人夸夸、家长有面子,而是为了给他人带来好的感觉、给他人尊严。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别人因为你的做法而愉快舒适时,你也会感到很快乐的。在孩子做了尊重他人的、有礼貌的事情之后,我们问问他,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以强化他的感觉,明确尊重他人的意义。

 

当孩子有不尊重、不礼貌行为时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建议家长用最中性最温和的语气指出不礼貌的行为和后果,就像告诉他一年有四季、冬天会下雪一样,而不是带着批评的语气去说。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一切真的都是新知!我们是在给他讲解这个世界的规则,给他读说明书而已,不要上升到道德高度。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他们会忘记礼貌,有时他们会受外面的影响而忽视礼貌。我想家长可以集中跟孩子谈一次,然后跟孩子约定某种暗号,比如一个词或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下次孩子再有不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就给这个暗号,孩子看到,停止了、改了,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或明知故犯,那就可以制定一些惩罚办法,比如,不跟他互动、不予关注,让他明白只有停止不礼貌行为,开始举止得体,他才能得到大人的注意和配合;再严重些就可以用收回他的某些特权等方式来惩罚。其实我想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不多的,家长遇到时应该仔细分析背后的真正原因,很多时候是孩子的其他需求(比如需要关注陪伴理解同情认可尊重等)没有得到满足,而用出格行为达到目的或表达消极情绪。家长要解决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然后不良行为自会随之消失。

 

要教给孩子怎样得体地表达反对或拒绝,怎样合理处理消极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得不礼貌,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拒绝、反对,不会处理消极情绪,这些技巧需要我们大人去教给他。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拒绝、反对时,要对事不对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用平和的态度和语气;要避免侮辱伤害性质的语言;要遵守平等公正原则,等等。当小朋友间有争执时,教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对方哪些行为不好,说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希望怎样解决问题。

 

我们要告诉孩子,当他有消极情绪时,哪些表达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能被接受的。

 

学习尊重,并不是让孩子被动接受一切。孩子如果能学会拒绝和反对的技巧,那么他会学到更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

 

怎样教礼貌和礼仪

 

我想到的做法有:随时随地教。不必贪多,可以一个阶段强调一个内容或做法。全家参与。把关键词贴冰箱上,全家人互相监督。有些难度的,比如待客礼仪、电话礼仪,可以家人间做角色游戏来演练。提供实战机会,让孩子去实践。对好的做法和进步随时肯定鼓励,多鼓励少批评。对环境中的(比如其他伙伴或媒体上的)不好的行为要指出。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礼貌方面的指导应该更具体一些,就像有的网友所说,这方面要多向国外学习。我们的《弟子规》里虽然有相关内容,但是不够全面,有的内容也需要费力去阐释才能跟现代生活接洽上。学校里的学生守则有些不够生动或比较僵化。而国外这方面做的就很好。

 

我查了一些国外的资料,发现他们对孩子的礼貌要求不仅更具体,而且似乎有些标准更高。这也印证了我在国外时的感觉。当时总觉得那些孩子既乐观开朗活泼,又懂礼貌,而且很小的年纪就能像成人一样交往,显得成熟大方。我想这跟教育有关,也跟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有关。小孩的举止表现,就是大人世界的缩影。我们大人在公共场所都大声喧哗,怎么能指望孩子保持安静。

 

刚刚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两家在国外的华人为了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多学点,纷纷回国,让孩子上了国内的小学。其他变化和感想这里不多说了,单说礼貌方面。两家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刚回国时更有礼貌一点。

 

其中一位家长说,孩子4岁时回北京,第一天,还没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去捡门口的垃圾,但是“现在再也不这样了”。孩子以前不小碰到谁都会说“对不起”,现在经常想不起来说。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说,女儿开始变得叽叽喳喳,说话调门很高,一副要和人吵架的样子。妈妈觉得她“有些好习惯都没了”。比如,原来打喷嚏一定是用胳膊挡住嘴巴——不能用手,会因为摸东西造成细菌传染。但现在打喷嚏,她不再这么做了。“请”“谢谢”也很少说,跟别人说话总是“给我拿这个”“给我拿那个”。走进电梯,也不再用“早”“你好”和邻居打招呼。

 

说到打喷嚏,我在澳洲时很惊讶地发现,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很多人打喷嚏是要硬憋回去的,结果弄出很压抑的声音。从医学上讲这很不健康,但是这也说明他们对礼节的标准是多么苛刻。

 

国外当然也有粗鲁不礼貌行为,但总体文明程度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在国外感受更深的不是表面的礼节,而是这背后对人的尊重的态度,比如对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观念意见的包容、对他人隐私、空间和权利的尊重、对他人错误的谅解和宽容等等。感觉中国人更给面子留面子,外国人更给他人的心理留面子。

 

所以我想,学会尊重,礼仪礼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真心领会尊重的含义,真正心存敬意地看待他人和世界。心里这样想了,行为才能做到位。

 

而教孩子,需要大人做好示范。我们大人提供了一个好的世界样本,孩子就会视尊重为常态。

 

用尊重把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好让我们的孩子在其中愉快地成长!

 

 

下面附上我看到的比较全面的一个美国的教育孩子礼仪的资料,供家长们参考

罗玲摘译自《构建德商——教育孩子做正确事情的七个核心价值观》

<Building Moral Intelligence – The Seven Essential Virtues That Teach Kids to Do the Right Thing> by Michele Borba, Ed.D. Published by 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2001. p131p152-153

 

孩子需要学到的85个重要礼仪:

 

重要礼貌用语:

请、谢谢、抱歉、对不起、打扰一下、我可以吗?、不客气。

 

见面问候的礼仪:

微笑并注视对方的眼睛、握手、说“你好”、介绍自己、介绍其他人。

 

谈话礼仪:

开始一段谈话、不打断对方地倾听、看谈话者的眼睛、用愉快的语调、表现出对谈话者感兴趣、知道如何持续一段谈话、知道如何结束一段谈话。

 

就餐礼仪:

按时来就餐、知道怎样正确地摆放餐具、坐直、在腿上放餐巾、摘帽、对食物只作积极评价、等主人到来再开始用餐、往自己盘子里只盛适量食物、只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喝汤不出声、知道如何切肉、说“请递给我……”、不能越过他人去够食物、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把胳膊肘放桌子下、闭嘴咀嚼、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吃完把刀叉放在盘子两边、离开餐桌前打招呼请谅解、主动帮助主人、离开前谢谢主人款待。

 

待客礼仪:

在门口欢迎客人、给客人提供一些吃的、陪伴客人、问客人他想做什么、跟客人分享、送客人到门口并说再见。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咳嗽时掩住嘴、不说脏活、不背后说人闲话、为女士和老人开门。

 

拜访礼节:

问候主人(同龄人)的父母、不随处乱放东西、如果过夜保持房间整洁并整理好床铺、主动帮助主人的父母、向主人和他的父母致谢。

 

对老人的礼节:

当老人进入房间时起立、帮助老年客人拿外衣、当年长客人离开时帮他开门、如果没有现成的椅子要给老人让出座位、对老人的身体需求(如听力、视力等)予以关照、开车门并在必要时搀扶老人进入车内、考虑周全提供帮助、不指出他的短处(如皱纹、听力不好、拐杖等等)。

 

体育运动礼仪:

遵守规则、分享器具、鼓励队友、不夸口炫耀、不喝倒彩、不跟裁判争执、祝贺对手、不找借口不抱怨、当比赛结束时要停止、合作。

 

电话礼仪:

首先问候对方并说出自己的名字、礼貌地请求跟要找的人说话、以清晰愉快的语调回答、问来电人:“请问您是哪位?”、如果知道对方是谁要以名字问候对方、当要去找人时礼貌地说:“请您稍等。”、留言或记下对方的留言、礼貌地结束对话、在电影院音乐厅等公共场所要关闭手机、如果在公共场所必须使用手机应尽量不打扰他人。

 

其他:

有礼貌的人说的话:

对不起、请原谅、您的观点很有趣、谢谢、很抱歉我冒犯了您、我理解您不这样认为、我本不想打扰您、我不想干涉您的隐私、在背后说别人坏话不好、请问我可以借用这个吗?……

 

有礼貌的人做的事:

等谈话者讲完再开口说话、为女士和老人开门、不顶嘴或抱怨、爱护环境和公物、用心倾听他人谈话、理解他人对隐私的需求(如进他人房间前要敲门)、爱护他人的物品、即使不太情愿时也遵从父母或老师的话、不说脏话、对老人和残疾人有耐心并表现关爱、听他人说话时保持尊重的姿势(如不翻眼睛、不摇头、不扭身走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