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旮旯的胜景



一想到旅游,许多人都习惯于先去旅行社或网站,查找中国最美之某某某景点,世界最美的某某某胜地。长假一到,便蜂拥而入,扎堆儿喧哗;或扛着长枪短炮,拍出一堆人头济济,不求个性,但求雷同的照片,吓跑了没去想去者,吓跑了风景,极大地辜负了大自然的恩泽。
旅游是很个体,很个性的事,到人迹罕至的犄角旮旯,去寻找不一样的野景是我的所爱。听说某个山旮旯里有一座很古老的、很破烂的私人官邸,我兴致就来了,于我而言,越古老的东西,越新鲜,越能激发我的镜头感,于是,穿上与其相衬的罗里吧嗦的衣服,去映衬一下它那傲立百年不倒的民族气节。
要当好我的司机,比较辛苦,他既要专注于路况,又要一听到我的吆喝“停车”,就能迅速作出反应,靠边稳妥泊车。没办法,谁让风景都陈列在路上呢!瞧,这些景,有鲜活(狗儿,下来吧,咱们对影成三),有生趣(看看工艺编织大师的即兴发挥吧),有回味(扛过了寒冬的柚子更甜吧?),有老宅(是不是帮我们撩开了岁月的门帘?)
墙,是站立的尘土,是褪去脂粉的篱笆,尽管早已站得疲惫,但风韵犹存;青石板的大宅门前是否曾上演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一幕;长满苔藓的器物上,堆积着凝滞的时空;横卧在草丛的石舂,又是哪个年代的化石?滞留久了,感觉自己就是老屋的住户,活在往日的时光里,飘然入尘,沧桑阅尽。
老宅矗在这里,不毁灭,不放弃,目的是不是等着我?让我看上它一眼,让我一生的体验囊括进这岁月流逝的痕迹,领略那遗失的美。那一半潇潇,一半瑟瑟,半开半合的大门里,会不会有古人溜达出来,帮俺办一张通关护照?让我拐进去邂逅前朝幽灵,见一见唐宋八大家,谈谈诗词文章;会一会八大山人,论论画意风骨。
这些不入流的场景,是我心中的至宝。它们让我跃入大自然的节奏,俯仰自得。唯我意识,精神独尊,临场感觉,随时迸发,脑力与眼力空前活络,丰满的思绪不断激扬,这是一个感物为心象,再物化为作品形象的过程,在活泼的心灵飞跃和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成就。于是,能否最终走进艺术的殿堂,其实已不重要,我只要感知到自己的气场与天地万物贯通,感觉到自己在把生活过成艺术,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