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家》第078期:<诗家论坛>十之<如何看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2017-05-22 06:42:36)
标签:

jxhujie

诗家

分类: 现代诗

《诗家》第078期:<诗家论坛>十之<如何看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原创 2017-05-18 诗家编委会 诗家

 



<诗家论坛>十之<</span>如何看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话题发起:刘向东

主持:冯巍

时间:51320002200

地点:诗家微信群

收集整理:涛

制作:卜子托塔

 


 

【主持人】冯巍:

    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晚上好!

    受道兄的诚挚邀请,也出于本人对文字的爱好,有幸加入《诗家》这个团队,在下才疏学浅,主持这工作也是首次,做得不好抑或不够之处,还请各位老师、诗友海涵!!

    在主持今晚主题之前,也欣赏和学习了老师们的讨论简报,对大家针对性极强的观点和丰富的讨论内容钦佩不已。《诗家》吸引的不仅是我这样的末学,更多的是创作经验丰富、胸怀宽广并对诗歌至真至纯地爱的前辈、老师。所以,道兄让我主持,显得有些诚惶诚恐。但既然赶鸭子上架了,我便硬着头皮顶着。

    下面,我们便进入今晚的话题:怎么看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对于这个话题,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一、怎样界定诗歌是否通俗易懂。也即“通俗”与“庸俗”应区分开;“易懂”与“浅薄”应区分开。这两组词,好说却难做,因为很多人会因“人情”带过,导致实质评论概念混淆。

    二、诗歌从先秦发展至今,首先讲究的是通俗易懂,因为是要让作者的思想去影响他人,所以必须通俗易懂。但是,由于作者受环境限制,但又不吐不快,怎么办?那就将文字表现形式造成晦涩、似是而非甚至故意画虎类犬,让懂的人去懂。如“文字狱”时期。

    至于“朦胧诗”,上世纪八、九十年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朦胧美终被故弄玄虚者晦涩到极至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写晦涩的诗,是因为表达的需要和故意,若刻意,则无聊!朦胧诗是一种表达形式,不故意晦涩则可以理解。写诗,不忘初心——抒其情,言其志,足矣!

   下面,请各位老师、诗友各抒己见,大开雄辩之门。

 

刘向东:

   《关于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是与诗歌的生存与发展相伴生的论争不休的话题,如同过去我们讲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事实上它们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和平共处,可以互相兼容。譬如说,看似通俗易懂的诗歌,通俗的说法是:“一看就明白”,但对于有些臻于大乘、返朴归真的诗歌,乍眼一看每个字每句话就十分通俗易懂,但它内蕴的深意也许更加朦胧晦涩。反过来讲,一首诗你看着朦胧晦涩,可能别人因为看“懂了”而觉得并不令人费解。我还亲耳听过,一位开始是写诗歌进入文学圈后来改写小说(前几年又出版了一部诗集)的知名作家,在评论一位写十分通俗易懂的乡土诗歌的诗人时说:“他写得太朦胧了”。

    朦胧和晦涩虽然可以并列使用,但意义有很大的区别。晦涩一定朦胧,朦胧并不一定晦涩。晦涩可以停泊在朦胧的疆域,也可以突围到它的外面,是一个“里通外国”的概念。我们说一首诗朦胧,它还是诗,只是说在诗义上是朦胧的。我们说一首诗晦涩,可能它还是诗——只是写得不好理解,不好理解的原因很多,譬如经历、学识、感悟、技巧等诸多方面。也可能它已不是诗了,譬如传说中的机器写诗、无逻辑的意象与语词的混乱堆砌——它只是借用了诗的形式,但内容却不是“诗的”。在这里,我们既然是在诗的旗帜下进行讨论,那么,我们说的诗的晦涩,就要在诗的范畴之内。

    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似乎有点像“下里巴”与“阳春白雪”,但这个比喻肯定不恰切,有些人还会反对。说是“大众”与“小众”,“活在当下”与“通向未来”,这样说似乎要靠近一些。我赞同诗歌永远是“小众”的事业,赞同诗歌永远是“通向未来”的事业,但要“通向未来”必须首先“活在当下”,那怕是“苟且地活着”,而且我这样认为,如果能“苟且地活到未来”,这样的作品,比“在当下就火着地活到未来”的作品,成色可能更足一些。

    说几个简单的大道理:大自然因为神秘莫测而引人入胜;科学探索因为未知的领域的存在而吸引着他们的研究兴趣;距离产生了美;不清不楚的关系引人猜忌;高考时会做的题可以放到一边,多做一些不会做的题,多在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上下功夫,等等。道理好说,大家都明白,而对于作品,却仍然不能给予时间上的宽容认定。对此我是无话可说的。

    前些日子我与女儿从体育场跑完圈往回走,刚好走到气象局门口,女儿指着东边的那片天空说:“爸爸,你看,三颗星子垂直地排在一起,真好看!”我说,“在哪里?”女儿说:“哇,你这大近视眼是看不到的!”我相信女儿不会撒谎,而我因为限于视力却无法看到。三颗星子垂直地排在一起,不因我的视力受限而不客观地存在。视力受限的我,也不因看不到这三颗星子而客观地不存在。它们有它们天空的位置,我有我大地上的行走。事情就是这样。对于作品的判定,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说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又说真相靠时间来证明,肯定有这样的一层意思: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未来的认知会高于当下的认知。

 

李悦岭(五莲):

    晦涩难懂,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晦涩就不会懂,有人悟到点东西,认为不晦涩。这种现象是有的。

    写通俗易懂的诗固然好,却很难写。

    语境、语感这基本功,有些人根本学不来。

    用象征写出来的诗,好像容易的多。多种解读。

    诗是大众的。如打油诗,民歌体,不能认为看不懂就是属于小众范围,对诗而言,说清楚。诗是个大的概念。不能出现让人看不懂的诗,就认为是小众的。我喜欢用口语写诗,甚至有写出大诗歌的念头。没有意,何为诗?用普通的语言,也能写出好诗来。那就是语境。这是一般人是掌握不了的。朦胧表达的就是意境。抒情在诗里,不是表面。通俗易懂和晦涩难懂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只要写出好诗就完了。

 

天际微光(雅儒):

    深入浅出是大师的手笔,但不是谁都能做到。但能写的出神入化的一定是大师。懂和明白和朦胧其实就像刘向东老师说的是一个视力问题。但也可能是初学者画虎类犬。所以一个是诗人的问题,一个是作者的问题。

 

【主持人】冯巍:

    李悦岭(五莲),诗应是大众的,正如白乐天所言。但问题是,只有让诗通俗易懂了,才能大众化。

 

诗道钟波:

    我认为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的确是因人而异,而且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应该都有生存空间和读者群。

 

火火:

    诗在意,方式当各异。白话说清,何必称为诗?文,有多种形式;化,在读者心中?诗,有境界;文,真无形。说这些,简言之,我个人不支持口语化,也不支持深奥,最欣赏奇、巧。

 

【主持人】冯巍:

    诗道钟波在这里,因为大家懂诗,所以必须将问题明确:诗,既然写出来,是要表达自己的诉求的,若故弄玄虚,有没有必要呢?诗,晦涩了,除非刻意为之,不然,故意晦涩有无必要?朦胧,则个人认为,是一种诗的表现形式而已!个人见解!

 

天际微光(雅儒):

   朦胧也是一种意境,一种情绪的书写。比如戴望舒的幽长,幽长的雨巷。

   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环境给人的情绪上的反映。

   一种婉约,一种豪放,不管哪种都该有一定的主题,而不是让人看不懂。

   很多人说鲁迅的很晦涩,但我也许是离他比较近的语序。很容易看懂他的文章。

   林徽因的,徐志摩的,因为价值观的相通,我也很容易明白诗里的意思。

   读诗其实和作者说话一样。跟底蕴,价值观等有很大的联系。

   信是给专门的人看的,相互理解就是可以。

   诗如是发表的晦涩的肯定会越来越被冷落。

 

黑风马:

   每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看法以及角度不同,统一观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主持人】冯巍:

    黑风马,基本概念需要明确!如,人是动物,但人是有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征。1,诗是作者言其志,抒其情的载体。是让人懂还是不让人懂呢?2,诗,作者表达因环境而定,为懂的人而写,不懂的人不需懂。

 

李悦岭(五莲):

    冯巍,人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理解不同。这两种方式允许存在。诗不单单是抒情、言志。

 

鹰之@河之南:

    通俗易懂与晦涩难懂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概念。换句话讲,同一首诗歌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是通俗易懂还是晦涩难懂,都是有可能的。我觉得这是从读者出发的主观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个体主观性。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已经潜意识里圈定了读者群。你读懂或者读不懂,都是很正常的。而且,经历阅历不一样,懂与不懂,也不是一概而论。

    相对的概念,本身就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所以,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情况。所以,这个话题属于伪命题。

    你觉得晦涩,她觉得通俗易懂。这是最大的分歧。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这是相对论的概念。

 

黑风马:

    冯巍,你这个话题的一和二本身就是个二难逻辑推理。

 

卜子托塔(湖拮):

    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应该说是个相对概念,简单说就是大多数人一看就懂、就明白和反之。诗歌一直就存在着这两种趋向,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许多人想了多少年,易懂吗?难解吗?所以、我认为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追求而已,关键在于艺术质量的绝、妙。如同音乐,大多数人对于通俗歌曲乐于欣赏和接受,但歌剧能够欣赏得了的人不多,我们不能说歌就不如通俗歌曲,而且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歌剧比较高雅,所以说,看不懂的诗歌就不能一棒子贴上晦涩难懂的标签。

    为什么诗歌会被贴上这么多诗歌外的东西,关键还在于诗者本身是否在意,我的意见是不去管这些,只要能达到最佳的诗意表现就可。

 

【主持人】冯巍:

    黑风马,我觉得很简单,首先,诗本应是通俗易懂,但有时因为受到某些约束,而不得不晦涩。

 

李悦岭(五莲):

    冯巍 没有我把大家引出来,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主持。

 

【主持人】冯巍:

    看了大家的言论,个人表示理解,但大家在没前提下讨论,会天马行空。这是作为主持的我的失败!!!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的讨论,应该是作为文字爱好者范围内的,不知可否?

    也就是说,我们本身是能读诗,懂诗的群体!!

    若抛开这个前提,今天的讨论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冯恒(陈蒹葭):

    我觉得一首诗写诗的觉得好,不会写诗的也觉得好!那就完美了!

    如果一首诗只能是写诗的读得懂,觉得好,而不会写诗的他们纯粹读不懂,那也会失去一些读者!

    冯巍,也不全是通俗,在不懂诗的眼里很通俗,在会写诗的眼里是不简单,是佳作,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诗!

    也许最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做到的。

 

鹰之@河之南:

   你说的是雅俗共赏。那么,雅好,还是俗好?雅。自然有人说晦涩难懂。俗,自然有人说通俗易懂。这些概念,不能一刀切。雅俗共赏,固然最好。

 

天际微光(雅儒):

    雅的也不一定晦涩。本就是素心论诗,反正我是想到啥说啥。

    素材新鲜,烹饪高超。

 

李悦岭(五莲):

    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对讨论的热情。

 

【主持人】冯巍:

    冯恒(陈蒹葭),所以,希望我们及所有诗作者为这个目标努力。文化苦旅,我们在路上。

 

冯恒(陈蒹葭):

    是啊,就像一幅画,不懂画画的人一看,嗯,很好!会画画的人一看,嗯,更好!

    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很深的内涵!

 

【主持人】冯巍:

     冯恒(陈蒹葭)但作为爱好者,应以此为方向和目标,而不能望而却步。

 

冯恒(陈蒹葭):

    荒城,呵呵,如果写的诗别人都读不懂,我觉得那是孤芳自赏!

    冯巍,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所以现在更多的人喜欢看散文或者小说,因为他们能看懂。

    呵呵……我觉得我们一直坚持在写诗路上的朋友是非常了不起的!

 

海风:

   “也许最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做到的”,这是最高境界。

    我认为诗歌

   1.要贴近生活。

   2.要通俗易懂。

   3.要产生共鸣。

   4.要正能量。

 

冯恒(陈蒹葭):

    海风,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喜欢处处分享的人应该还是希望自己的诗能被更多人读懂,乃至流传下去,这也是一种快乐。

 

香樟树(张晓凤):

    《也说现代诗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首先,我觉得现代诗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都应该在诗意的前提下。如果通俗易懂,成了口水。如果朦胧晦涩,成了故弄玄虚,那么,这座诗意的大厦,就无需再进行搭建了。无论是通熟易懂,还是朦胧晦涩,都只是诗的语言的两种表达风格吧!

    通俗易懂,朦胧晦涩,都应该有诗意的体现,都是为了诗的主旨。通俗易懂的语言他的诗的主旨应该是比较耐人寻味儿,不仅仅是在通俗易懂的表层;朦胧晦涩,也许是他意象的特殊性,也许是读者与诗者没有或者不能够站在同一个平面上。这就涉及到读者对诗的第二次创作。

 

诗道钟波:

    一首诗要想通吃,几乎不可能。作为一个诗人,想有更多读者,这没什么不好。但一生都写不出一首〞让人读不懂〞的诗,这也是一种悲哀。

    只需大家都把自已的看法发表出来。并不需要一个〞共同一致〞。大家从中汲取自已认同的。

 

天际微光(雅儒):

    诗写的晦涩,说明他不愿别人看懂,却又不想自己忘记。后人为了想弄明白而苦思冥想。

    我们不该追求晦涩难解的。

    我认为诗歌1真,2善,3美。

 

卜子托塔(湖拮):

    坚持下去的理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兼顾大众。

 

荒城:

    晦涩朦胧也是诗意需要。

    有一类型诗歌表达只有朦胧晦涩才能表达出来。

 

海风:

   “晦涩朦胧也是诗意需要”。但是别晦涩 难懂。

    很简单就是想啥写啥。

    不知你们看没看,郭小川的诗,很有启发。

    把你的美共享,美可以代表一切,比如席慕蓉,比如汪国真,诗是自由的,就是自己感情的奔放。

    为啥说诗人的胸怀是博大的。莫言的小说,最纯真。能够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来描绘社会,就是伟大。

 

冯恒(陈蒹葭):

    我觉得我们诗人的使命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他们一种美的享受或者一些启迪!

 

天际微光(雅儒):

    冯恒(陈蒹葭),同意。

    有时诅咒也是一种善意。因为它是民意的体现。

 

【主持人】冯巍:

    冯恒(陈蒹葭),同意。

    海风哥,你这论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了。不过,为你点赞。

 

香樟树(张晓凤):

    诗人都是孤独的么。诗人的冷静与客观,很多时候,决定了诗人的孤独。

    现在诗坛上通俗易懂的应时应景诗,与真正的朦胧晦涩针砭时弊的诗,似乎是两大阵地呢。

    冯恒(陈蒹葭),哦,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比如歌颂,有显性的诗,隐性的诗多为反讽。

    诗不应该只是个人情绪的代言。

 

紫烟幽梦:

    文学的目的不就是点悟人的精神层面吗,所以社会责任巨大,冯巍

 

敏捷文字:

    为什么我们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戴望舒也好,汪国真也好,都是过眼云烟。诗,分两种,一种是朗诵型的,一种是放在纸上,让读者反复品味的。前者注定通俗易懂,后者注定三分朦胧。至于晦涩的诗,那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冷月:

    通俗易懂需要语境支撑(如口语诗之类)。朦胧、晦涩是一种形式两个概念,朦胧从意境中体现出的美,是以晦涩为主体的思想无法比拟的。两者略有不同。

 

小二:

    万物分合有度,互为参照。就诗而言,明白和晦涩也是相对,对于一个真正具有诗心的人,写作之时应该各方兼顾,视当时诗境而定,所谓笔随心到,入情自妙。

    另外,这里说一下读者问题。如果是一个普通喜欢诗歌的读者,那当然以明白晓畅为最好;但如果是一个具备一些诗歌知识(不说专业),而且也参与到写作中去的人,拿起一首诗,还总质疑于此诗的深刻程度,或者以自身学识的局限而设问文本的荒谬,则应从自身修养改观,不然,可能永远不识庐山面目。

 

香樟树(张晓凤):

    小二 ,所以,诗的表达方式或者方式,就决定了面对怎样的读者。或者说,诗人写诗,给哪些层面。不能仅仅只是给自己一个人吧。

 

李悦岭(五莲):

    小二 简单,但深刻。为你点赞。

 

青衣人:

    我认为诗就是人的情感表达,是有“病”在呻吟。通俗易懂的诗一看便知是“感冒”,“小儿科”,而晦涩的诗,看了半天病,也听了半天诊,不知道“病人”到底在呻吟什么。如果介于它们之间,先看还模糊,再听便确诊,这样的有“病”呻吟,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是大家所说的新诗呢?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诗,还是晦涩难懂的诗,我看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但太通俗了,那就成了白话了,太深奥了,看得人头痛,怎么办呢?纠结!我看还是雅俗共享为好!

 

冷月:

    如果是给自己看,恁么写都无所谓。但如果也给别人看,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一些。没有人说“床前明月光”通俗易懂就不是经典!

    把一生当一天来过很实,把一天用一生来过很虚,这便是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的辩证关系。

 

李悦岭(五莲):

    没有人说“床前明月光”通俗易懂就不是经典!冷月。

 

海风:

    我们写诗是给谁看的?我认为是情感的交流。

   “把一生当一天来过很实,把一天用一生来过很虚,这便是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的辩证关系。”那是小中见大,大智若愚。

    能够把一天当做一生来写,那就太厉害了。

 

【主持人】冯巍:

    经过大家精彩而热烈的讨论,前面说了,是殊途同归!通俗易懂是主格调,但不可避免会因人因事故意晦涩的诗的出现。至于朦胧,应是一种写诗的手法。与前两者有本质的不同。作为诗的爱好者的我们,表现手法上,千个师父万个方,不一而论,无分优劣。但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读者需要应是首选,不知对否!!

 

水生:

    朦胧与晦涩难懂应该是两个概念。

 

海风:

    实际上就是大众化和精英的区别。真正的大师是服务民众的。

 

冷月:

    视距决定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心距决定现代诗歌的朦胧畮涩。

    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畮涩因人而异,因诗而异,也与诗人的性格与文化底蕴有关。

 

卜子托塔(湖拮):

    理解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

    李悦岭(五莲),很多被认为晦涩其实还是没有走进作者。

    怕就怕走不进去就一闷子说成晦涩难懂。就跟欣赏音乐一样,通俗的大部分人能懂,高雅一些的懂的人就不多,譬如歌剧懂的人就更不多。

 

李悦岭(五莲):

    卜子托塔(湖拮),应该是没有走进大部分读者。

 

刘向东: 

    按理说,一切文学,包括诗歌,都是为大众服务的,因而都应有大众的属性,但诗是小众的诗人为之写作的事业,同时,一部分诗歌也是只有小众人才能读懂的。

    所谓的懂,未必真懂。就像有些大道理,譬如沉默是真,难得糊涂,名与利,舍与得,这意思一看就明白,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没有世事的丰富经历,没有生活的真切感悟,或者说,一般要达到一定岁数,不惑,知天命,且能悟道之人,才能真正懂得。诗歌也一样,既便表面看似通俗易懂,也可能未能真正懂得其深层内蕴,尤其那些返朴归真、达到大象无形境界的诗歌。

 

蓝雪:

    通俗易懂不应等同于直白浅显,既然为诗,就应有诗意、有诗的表达方式。晦涩朦胧也不是故弄玄虚和无端断裂式的意识流、梦呓式的自说自话,而是不管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和留白,诗中始终有一股气息笼罩。而且这种气息是通畅统一的。

 

小二:

    冷月,香樟树(张晓凤),老师好其实,写作应该或说最好不要存在给谁看的概念!(应用文除外)你应该敢于写给所有人,只有这样情感才会真实。我还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如浅白的诗,或者说这里讨论的口语诗,其实早已有之。从五代元勰的《问松林》,到孟效的《游子吟》,再到龚自珍的《杂诗》莫不如是。或者你如果读过五四时期沈尹默,饶孟侃等人大作,就会明白先人也早已先行一步。我们现在所做,于诗歌也不过“踏着前人的脚步”。

 

【主持人】冯巍:

    各位老师,再次道声周末快乐!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的发言。对于诗歌选通俗易懂还是朦胧晦涩,在这里比较明确,朦胧诗是一种手法,而通俗易懂与晦涩是一种形式,概念不混淆。

    其次,诗歌的形式上,做到雅俗共赏是文学爱好者追求的方向,但会出现晦涩,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不应是追求方向。

    今晚的讨论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老师!

 


http://s12/mw690/002uJIwKzy7bgm3fCKn4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