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论坛>十之<</span>如何看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话题发起:刘向东
主持:冯巍
时间:5月13日20:00—22:00
地点:诗家微信群
收集整理:涛
制作:卜子托塔
【主持人】冯巍:
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晚上好!
受道兄的诚挚邀请,也出于本人对文字的爱好,有幸加入《诗家》这个团队,在下才疏学浅,主持这工作也是首次,做得不好抑或不够之处,还请各位老师、诗友海涵!!
在主持今晚主题之前,也欣赏和学习了老师们的讨论简报,对大家针对性极强的观点和丰富的讨论内容钦佩不已。《诗家》吸引的不仅是我这样的末学,更多的是创作经验丰富、胸怀宽广并对诗歌至真至纯地爱的前辈、老师。所以,道兄让我主持,显得有些诚惶诚恐。但既然赶鸭子上架了,我便硬着头皮顶着。
下面,我们便进入今晚的话题:怎么看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对于这个话题,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一、怎样界定诗歌是否通俗易懂。也即“通俗”与“庸俗”应区分开;“易懂”与“浅薄”应区分开。这两组词,好说却难做,因为很多人会因“人情”带过,导致实质评论概念混淆。
二、诗歌从先秦发展至今,首先讲究的是通俗易懂,因为是要让作者的思想去影响他人,所以必须通俗易懂。但是,由于作者受环境限制,但又不吐不快,怎么办?那就将文字表现形式造成晦涩、似是而非甚至故意画虎类犬,让懂的人去懂。如“文字狱”时期。
至于“朦胧诗”,上世纪八、九十年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朦胧美终被故弄玄虚者晦涩到极至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写晦涩的诗,是因为表达的需要和故意,若刻意,则无聊!朦胧诗是一种表达形式,不故意晦涩则可以理解。写诗,不忘初心——抒其情,言其志,足矣!
下面,请各位老师、诗友各抒己见,大开雄辩之门。
刘向东:
《关于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是与诗歌的生存与发展相伴生的论争不休的话题,如同过去我们讲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事实上它们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和平共处,可以互相兼容。譬如说,看似通俗易懂的诗歌,通俗的说法是:“一看就明白”,但对于有些臻于大乘、返朴归真的诗歌,乍眼一看每个字每句话就十分通俗易懂,但它内蕴的深意也许更加朦胧晦涩。反过来讲,一首诗你看着朦胧晦涩,可能别人因为看“懂了”而觉得并不令人费解。我还亲耳听过,一位开始是写诗歌进入文学圈后来改写小说(前几年又出版了一部诗集)的知名作家,在评论一位写十分通俗易懂的乡土诗歌的诗人时说:“他写得太朦胧了”。
朦胧和晦涩虽然可以并列使用,但意义有很大的区别。晦涩一定朦胧,朦胧并不一定晦涩。晦涩可以停泊在朦胧的疆域,也可以突围到它的外面,是一个“里通外国”的概念。我们说一首诗朦胧,它还是诗,只是说在诗义上是朦胧的。我们说一首诗晦涩,可能它还是诗——只是写得不好理解,不好理解的原因很多,譬如经历、学识、感悟、技巧等诸多方面。也可能它已不是诗了,譬如传说中的机器写诗、无逻辑的意象与语词的混乱堆砌——它只是借用了诗的形式,但内容却不是“诗的”。在这里,我们既然是在诗的旗帜下进行讨论,那么,我们说的诗的晦涩,就要在诗的范畴之内。
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似乎有点像“下里巴”与“阳春白雪”,但这个比喻肯定不恰切,有些人还会反对。说是“大众”与“小众”,“活在当下”与“通向未来”,这样说似乎要靠近一些。我赞同诗歌永远是“小众”的事业,赞同诗歌永远是“通向未来”的事业,但要“通向未来”必须首先“活在当下”,那怕是“苟且地活着”,而且我这样认为,如果能“苟且地活到未来”,这样的作品,比“在当下就火着地活到未来”的作品,成色可能更足一些。
说几个简单的大道理:大自然因为神秘莫测而引人入胜;科学探索因为未知的领域的存在而吸引着他们的研究兴趣;距离产生了美;不清不楚的关系引人猜忌;高考时会做的题可以放到一边,多做一些不会做的题,多在不太熟悉的知识点上下功夫,等等。道理好说,大家都明白,而对于作品,却仍然不能给予时间上的宽容认定。对此我是无话可说的。
前些日子我与女儿从体育场跑完圈往回走,刚好走到气象局门口,女儿指着东边的那片天空说:“爸爸,你看,三颗星子垂直地排在一起,真好看!”我说,“在哪里?”女儿说:“哇,你这大近视眼是看不到的!”我相信女儿不会撒谎,而我因为限于视力却无法看到。三颗星子垂直地排在一起,不因我的视力受限而不客观地存在。视力受限的我,也不因看不到这三颗星子而客观地不存在。它们有它们天空的位置,我有我大地上的行走。事情就是这样。对于作品的判定,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说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又说真相靠时间来证明,肯定有这样的一层意思: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未来的认知会高于当下的认知。
李悦岭(五莲):
晦涩难懂,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晦涩就不会懂,有人悟到点东西,认为不晦涩。这种现象是有的。
写通俗易懂的诗固然好,却很难写。
语境、语感这基本功,有些人根本学不来。
用象征写出来的诗,好像容易的多。多种解读。
诗是大众的。如打油诗,民歌体,不能认为看不懂就是属于小众范围,对诗而言,说清楚。诗是个大的概念。不能出现让人看不懂的诗,就认为是小众的。我喜欢用口语写诗,甚至有写出大诗歌的念头。没有意,何为诗?用普通的语言,也能写出好诗来。那就是语境。这是一般人是掌握不了的。朦胧表达的就是意境。抒情在诗里,不是表面。通俗易懂和晦涩难懂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只要写出好诗就完了。
天际微光(雅儒):
深入浅出是大师的手笔,但不是谁都能做到。但能写的出神入化的一定是大师。懂和明白和朦胧其实就像刘向东老师说的是一个视力问题。但也可能是初学者画虎类犬。所以一个是诗人的问题,一个是作者的问题。
【主持人】冯巍:
李悦岭(五莲),诗应是大众的,正如白乐天所言。但问题是,只有让诗通俗易懂了,才能大众化。
诗道钟波:
我认为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的确是因人而异,而且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应该都有生存空间和读者群。
火火:
诗在意,方式当各异。白话如说清,何必称为诗?文,有多种形式;化,在读者心中?诗,有境界;文,真无形。说这些,简言之,我个人不支持口语化,也不支持深奥,最欣赏奇、巧。
【主持人】冯巍:
诗道钟波,在这里,因为大家懂诗,所以必须将问题明确:诗,既然写出来,是要表达自己的诉求的,若故弄玄虚,有没有必要呢?诗,晦涩了,除非刻意为之,不然,故意晦涩有无必要?朦胧,则个人认为,是一种诗的表现形式而已!个人见解!
天际微光(雅儒):
朦胧也是一种意境,一种情绪的书写。比如戴望舒的幽长,幽长的雨巷。
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环境给人的情绪上的反映。
一种婉约,一种豪放,不管哪种都该有一定的主题,而不是让人看不懂。
很多人说鲁迅的很晦涩,但我也许是离他比较近的语序。很容易看懂他的文章。
林徽因的,徐志摩的,因为价值观的相通,我也很容易明白诗里的意思。
读诗其实和作者说话一样。跟底蕴,价值观等有很大的联系。
信是给专门的人看的,相互理解就是可以。
诗如是发表的晦涩的肯定会越来越被冷落。
黑风马:
每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看法以及角度不同,统一观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主持人】冯巍:
黑风马,基本概念需要明确!如,人是动物,但人是有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征。1,诗是作者言其志,抒其情的载体。是让人懂还是不让人懂呢?2,诗,作者表达因环境而定,为懂的人而写,不懂的人不需懂。
李悦岭(五莲):
冯巍,人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理解不同。这两种方式允许存在。诗不单单是抒情、言志。
鹰之@河之南:
通俗易懂与晦涩难懂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概念。换句话讲,同一首诗歌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是通俗易懂还是晦涩难懂,都是有可能的。我觉得这是从读者出发的主观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个体主观性。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已经潜意识里圈定了读者群。你读懂或者读不懂,都是很正常的。而且,经历阅历不一样,懂与不懂,也不是一概而论。
相对的概念,本身就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所以,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情况。所以,这个话题属于伪命题。
你觉得晦涩,她觉得通俗易懂。这是最大的分歧。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这是相对论的概念。
黑风马:
冯巍,你这个话题的一和二本身就是个二难逻辑推理。
卜子托塔(湖拮):
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应该说是个相对概念,简单说就是大多数人一看就懂、就明白和反之。诗歌一直就存在着这两种趋向,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许多人想了多少年,易懂吗?难解吗?所以、我认为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追求而已,关键在于艺术质量的绝、妙。如同音乐,大多数人对于通俗歌曲乐于欣赏和接受,但歌剧能够欣赏得了的人不多,我们不能说歌剧就不如通俗歌曲,而且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歌剧比较高雅,所以说,看不懂的诗歌就不能一棒子贴上晦涩难懂的标签。
为什么诗歌会被贴上这么多诗歌外的东西,关键还在于诗者本身是否在意,我的意见是不去管这些,只要能达到最佳的诗意表现就可。
【主持人】冯巍:
黑风马,我觉得很简单,首先,诗本应是通俗易懂,但有时因为受到某些约束,而不得不晦涩。
李悦岭(五莲):
冯巍 没有我把大家引出来,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主持。
【主持人】冯巍:
看了大家的言论,个人表示理解,但大家在没前提下讨论,会天马行空。这是作为主持的我的失败!!!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的讨论,应该是作为文字爱好者范围内的,不知可否?
也就是说,我们本身是能读诗,懂诗的群体!!
若抛开这个前提,今天的讨论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冯恒(陈蒹葭):
我觉得一首诗写诗的觉得好,不会写诗的也觉得好!那就完美了!
如果一首诗只能是写诗的读得懂,觉得好,而不会写诗的他们纯粹读不懂,那也会失去一些读者!
冯巍,也不全是通俗,在不懂诗的眼里很通俗,在会写诗的眼里是不简单,是佳作,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诗!
也许最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做到的。
鹰之@河之南:
你说的是雅俗共赏。那么,雅好,还是俗好?雅。自然有人说晦涩难懂。俗,自然有人说通俗易懂。这些概念,不能一刀切。雅俗共赏,固然最好。
天际微光(雅儒):
雅的也不一定晦涩。本就是素心论诗,反正我是想到啥说啥。
素材新鲜,烹饪高超。
李悦岭(五莲):
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对讨论的热情。
【主持人】冯巍:
冯恒(陈蒹葭),所以,希望我们及所有诗作者为这个目标努力。文化苦旅,我们在路上。
冯恒(陈蒹葭):
是啊,就像一幅画,不懂画画的人一看,嗯,很好!会画画的人一看,嗯,更好!
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很深的内涵!
【主持人】冯巍:
冯恒(陈蒹葭),但作为爱好者,应以此为方向和目标,而不能望而却步。
冯恒(陈蒹葭):
荒城,呵呵,如果写的诗别人都读不懂,我觉得那是孤芳自赏!
冯巍,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所以现在更多的人喜欢看散文或者小说,因为他们能看懂。
呵呵……我觉得我们一直坚持在写诗路上的朋友是非常了不起的!
海风:
“也许最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做到的”,这是最高境界。
我认为诗歌
1.要贴近生活。
2.要通俗易懂。
3.要产生共鸣。
4.要正能量。
冯恒(陈蒹葭):
海风,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喜欢处处分享的人应该还是希望自己的诗能被更多人读懂,乃至流传下去,这也是一种快乐。
香樟树(张晓凤):
《也说现代诗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
首先,我觉得现代诗的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都应该在诗意的前提下。如果通俗易懂,成了口水。如果朦胧晦涩,成了故弄玄虚,那么,这座诗意的大厦,就无需再进行搭建了。无论是通熟易懂,还是朦胧晦涩,都只是诗的语言的两种表达风格吧!
通俗易懂,朦胧晦涩,都应该有诗意的体现,都是为了诗的主旨。通俗易懂的语言他的诗的主旨应该是比较耐人寻味儿,不仅仅是在通俗易懂的表层;朦胧晦涩,也许是他意象的特殊性,也许是读者与诗者没有或者不能够站在同一个平面上。这就涉及到读者对诗的第二次创作。
诗道钟波:
一首诗要想通吃,几乎不可能。作为一个诗人,想有更多读者,这没什么不好。但一生都写不出一首〞让人读不懂〞的诗,这也是一种悲哀。
只需大家都把自已的看法发表出来。并不需要一个〞共同一致〞。大家从中汲取自已认同的。
天际微光(雅儒):
诗写的晦涩,说明他不愿别人看懂,却又不想自己忘记。后人为了想弄明白而苦思冥想。
我们不该追求晦涩难解的。
我认为诗歌1真,2善,3美。
卜子托塔(湖拮):
坚持下去的理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兼顾大众。
荒城:
晦涩朦胧也是诗意需要。
有一类型诗歌表达只有朦胧晦涩才能表达出来。
海风:
“晦涩朦胧也是诗意需要”。但是别晦涩
难懂。
很简单就是想啥写啥。
不知你们看没看,郭小川的诗,很有启发。
把你的美共享,美可以代表一切,比如席慕蓉,比如汪国真,诗是自由的,就是自己感情的奔放。
为啥说诗人的胸怀是博大的。莫言的小说,最纯真。能够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来描绘社会,就是伟大。
冯恒(陈蒹葭):
我觉得我们诗人的使命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他们一种美的享受或者一些启迪!
天际微光(雅儒):
冯恒(陈蒹葭),同意。
有时诅咒也是一种善意。因为它是民意的体现。
【主持人】冯巍:
冯恒(陈蒹葭),同意。
海风,哥,你这论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了。不过,为你点赞。
香樟树(张晓凤):
诗人都是孤独的么。诗人的冷静与客观,很多时候,决定了诗人的孤独。
现在诗坛上通俗易懂的应时应景诗,与真正的朦胧晦涩针砭时弊的诗,似乎是两大阵地呢。
冯恒(陈蒹葭),哦,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比如歌颂,有显性的诗,隐性的诗多为反讽。
诗不应该只是个人情绪的代言。
紫烟幽梦:
文学的目的不就是点悟人的精神层面吗,所以社会责任巨大,冯巍。
敏捷文字:
为什么我们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戴望舒也好,汪国真也好,都是过眼云烟。诗,分两种,一种是朗诵型的,一种是放在纸上,让读者反复品味的。前者注定通俗易懂,后者注定三分朦胧。至于晦涩的诗,那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冷月:
通俗易懂需要语境支撑(如口语诗之类)。朦胧、晦涩是一种形式两个概念,朦胧从意境中体现出的美,是以晦涩为主体的思想无法比拟的。两者略有不同。
小二:
万物分合有度,互为参照。就诗而言,明白和晦涩也是相对,对于一个真正具有诗心的人,写作之时应该各方兼顾,视当时诗境而定,所谓笔随心到,入情自妙。
另外,这里说一下读者问题。如果是一个普通喜欢诗歌的读者,那当然以明白晓畅为最好;但如果是一个具备一些诗歌知识(不说专业),而且也参与到写作中去的人,拿起一首诗,还总质疑于此诗的深刻程度,或者以自身学识的局限而设问文本的荒谬,则应从自身修养改观,不然,可能永远不识庐山面目。
香樟树(张晓凤):
小二 ,所以,诗的表达方式或者方式,就决定了面对怎样的读者。或者说,诗人写诗,给哪些层面。不能仅仅只是给自己一个人吧。
李悦岭(五莲):
小二 简单,但深刻。为你点赞。
青衣人:
我认为诗就是人的情感表达,是有“病”在呻吟。通俗易懂的诗一看便知是“感冒”,“小儿科”,而晦涩的诗,看了半天病,也听了半天诊,不知道“病人”到底在呻吟什么。如果介于它们之间,先看还模糊,再听便确诊,这样的有“病”呻吟,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是大家所说的新诗呢?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诗,还是晦涩难懂的诗,我看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
但太通俗了,那就成了白话了,太深奥了,看得人头痛,怎么办呢?纠结!我看还是雅俗共享为好!
冷月:
如果是给自己看,恁么写都无所谓。但如果也给别人看,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一些。没有人说“床前明月光”通俗易懂就不是经典!
把一生当一天来过很实,把一天用一生来过很虚,这便是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的辩证关系。
李悦岭(五莲):
没有人说“床前明月光”通俗易懂就不是经典!冷月。
海风:
我们写诗是给谁看的?我认为是情感的交流。
“把一生当一天来过很实,把一天用一生来过很虚,这便是通俗易懂与朦胧晦涩的辩证关系。”那是小中见大,大智若愚。
能够把一天当做一生来写,那就太厉害了。
【主持人】冯巍:
经过大家精彩而热烈的讨论,前面说了,是殊途同归!通俗易懂是主格调,但不可避免会因人因事故意晦涩的诗的出现。至于朦胧,应是一种写诗的手法。与前两者有本质的不同。作为诗的爱好者的我们,表现手法上,千个师父万个方,不一而论,无分优劣。但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读者需要应是首选,不知对否!!
水生:
朦胧与晦涩难懂应该是两个概念。
海风:
实际上就是大众化和精英的区别。真正的大师是服务民众的。
冷月:
视距决定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心距决定现代诗歌的朦胧畮涩。
诗歌的通俗易懂与朦胧畮涩因人而异,因诗而异,也与诗人的性格与文化底蕴有关。
卜子托塔(湖拮):
理解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
李悦岭(五莲),很多被认为晦涩其实还是没有走进作者。
怕就怕走不进去就一闷子说成晦涩难懂。就跟欣赏音乐一样,通俗的大部分人能懂,高雅一些的懂的人就不多,譬如歌剧懂的人就更不多。
李悦岭(五莲):
卜子托塔(湖拮),应该是没有走进大部分读者。
刘向东:
按理说,一切文学,包括诗歌,都是为大众服务的,因而都应有大众的属性,但诗是小众的诗人为之写作的事业,同时,一部分诗歌也是只有小众人才能读懂的。
所谓的懂,未必真懂。就像有些大道理,譬如沉默是真,难得糊涂,名与利,舍与得,这意思一看就明白,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没有世事的丰富经历,没有生活的真切感悟,或者说,一般要达到一定岁数,不惑,知天命,且能悟道之人,才能真正懂得。诗歌也一样,既便表面看似通俗易懂,也可能未能真正懂得其深层内蕴,尤其那些返朴归真、达到大象无形境界的诗歌。
蓝雪:
通俗易懂不应等同于直白浅显,既然为诗,就应有诗意、有诗的表达方式。晦涩朦胧也不是故弄玄虚和无端断裂式的意识流、梦呓式的自说自话,而是不管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和留白,诗中始终有一股气息笼罩。而且这种气息是通畅统一的。
小二:
冷月,香樟树(张晓凤),老师好!其实,写作应该或说最好不要存在给谁看的概念!(应用文除外)你应该敢于写给所有人,只有这样情感才会真实。我还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如浅白的诗,或者说这里讨论的口语诗,其实早已有之。从五代元勰的《问松林》,到孟效的《游子吟》,再到龚自珍的《杂诗》莫不如是。或者你如果读过五四时期沈尹默,饶孟侃等人大作,就会明白先人也早已先行一步。我们现在所做,于诗歌也不过“踏着前人的脚步”。
【主持人】冯巍:
各位老师,再次道声周末快乐!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精彩的发言。对于诗歌选通俗易懂还是朦胧晦涩,在这里比较明确,朦胧诗是一种手法,而通俗易懂与晦涩是一种形式,概念不混淆。
其次,诗歌的形式上,做到雅俗共赏是文学爱好者追求的方向,但会出现晦涩,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不应是追求方向。
今晚的讨论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老师!
http://s12/mw690/002uJIwKzy7bgm3fCKn4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