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哥动漫:揭去国产动画繁荣泡沫“遮羞布”

标签:
动漫产业动漫经济国产动画繁荣泡沫大拇哥动漫 |
分类: 动漫资讯 |
炎热的夏天,“铭诺特种兵”们在挥洒青春。
孙悟空闹起了“3D天宫”、葫芦兄弟从剪纸脱胎真人……言必称“技术”,正如同中国赶日超美的动画产量、规模庞大的动漫园区、数量可观的动漫公司一样,俨然成了中国动漫繁荣的个个佐证。然而,当原版《大闹天宫》的梨园风骨、《小蝌蚪找妈妈》的翰墨飘香、《哪吒闹海》的酣畅淋漓踪迹难觅时,单纯追求技术和表现手法的“伪大作”,也反过来成了国产动画繁荣泡沫的“遮羞布”。在“技术流”汹涌澎湃的今天,要想真正摆脱国产动片“大而不强”的窘境,击退技术至上、内容滞后的“跛汉”,还应有股与故事内容“死磕”的勇气。
“贴牌”动画仰仗外力难服众
如果耐心查阅近年来有幸出现在银幕、荧屏上的动漫作品,便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动画公司均自觉不自觉地显现出“贴牌”举动,即完全依靠国外团队打造所谓的“中国原创”。“师夷长技”本无可厚非,但全盘仰仗外力沽名钓誉的手段却难服众。况且,这外力仅仅指的是技术方面的支撑,仍然难以取悦爱听故事的小观众与在动画作品中寻求“原味”的大观众。
纵观如今动画片市场,海量动漫舶来品涌入银幕与荧屏,加速了国产山寨动画片的趁势而起,足球小将、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海贼王的“中国兄弟们”粉墨登场,此时,中国动画更多的身份成了投融资媒介,而非艺术作品。动画作为文化前沿产业理应具备商业价值,但作为艺术作品,努力提升本土作品质量,才能体现动画人的良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我省资深动画人告诉记者,目前的动画公司对各类资本趋之若鹜,高、精、尖器材已成“标配”,却对观众呼声置若罔闻;动画从业人员也大多将手中画笔作为谋生手段,而非实现梦想的途径,全无老一辈动画人的淡泊与执著。“动画技术的更新只是拉动产业发展的短线行为,如何制作出具备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的动画作品,才是左右动画发展格局的关键。”
优秀编剧凤毛麟角制约发展
记者向专业人士了解到,以盈利为目的的部分动画公司着眼于衍生产品开发和政策资源套取,对于最应被摆上台面以供人评说的动画内容却得过且过。动画制作费用水涨船高,动辄有投资数千万甚至过亿的所谓动画“大片”亮相,但多数集中于技术创新应用方面,作为动画核心的剧本始终乏善可陈。国产动画票房喜景催生许多公司投入创作大军,但“盾”制作精当了,矛却尚不锋利。作品低幼现状自然难以激发知名作家投身动画作品编剧行列。
然而,与优秀动画编剧人才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童话和儿童读物作家,个中翘楚非“童话大王”郑渊洁莫属。郑渊洁从事童话创作40余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和极大的社会影响力,经由郑渊洁童话改编的《舒克和贝塔》、《旗旗号巡洋舰》、《魔方大厦》等动画作品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几代人的共同回忆。由此可见,将读者耳熟能详的优质童话改编为动画作品,不是为缓解动画编剧人才压力和吸引知名作家进入动漫领域开疆辟土的成功途径。
动漫人才供大于求问题在哪?
曾几何时,全国各地高校、民办学校、动漫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动漫专业课程,动漫人才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热门行业中的香饽饽。然而,当众多学子挤进这扇大门,梦想着在动画世界里打拼之时,中国已然甩掉了“动画外包大国”的帽子,开始寻求真正的动漫人才。什么是真正的动漫人才?并不只是拥有依葫芦画瓢的本领,而要具备创新意识。如此一来,造成了动漫从业者供大于求、动漫高尖人才却相对匮乏的境况。
中国动画正因偏执于技术而走向发展瓶颈,中国动漫人才也正接受着产业车轮高速运转带来的冲击,如何破题?想必还要从认真聆听观众诉求、潜心制作入手,多一些真诚与挖掘,也将收获观众的真情回应。
更多动漫资讯,请关注大拇哥动漫官方认证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