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考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导学案
(2019-01-02 16:02: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现代文阅读 |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导学案
复习目标:
1、鉴赏把握重要词语含义。
2、掌握解题思路,注意答题规范化。
一、高考典题感知
【典题】(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答案】①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②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作者写作意图:作者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几家生活风格。第⑤节作者正是作者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家的生活风格——“孱弱”。二要联系语境,“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充实”,这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承的词语,二者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从第⑤节具体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的生活风格也正是在与第一家的比较中产生的。联系具体内容,主要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的。这样“孱弱”含意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同时要注意答题顺序,先答表面意义:主要是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再答深层意义: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答深层含意一定要联系本文写作意图。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所谓“文中”,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二、常见题型: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几段中※※的含意。
4、第几段中“※※”“※※”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三、常考“重要词语(含短语)”特点: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意图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
5、有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
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7、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注】词语本身的字面义叫“基本意义”,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语境义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之上下词语、上下句、上下段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外部语境指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方言基础构成的个人语境。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反语义、双关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
②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③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④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四、理解重要词语解题思路
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具体如下:
1.找出词语所在句子的位置,作出标志并采用逆推法。
2.分析句子结构特点,找出指代对象。
3.分析词语的语法特点,准确理解和表达。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五、拓展练习
1、(2010四川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自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问题】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
2、(2014上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问题】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3、(2013浙江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问题】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渐
丰子恺
①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犰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陂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申,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②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③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④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⑤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⑥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恩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⑦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问题】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加点字在文中的含意。(6分)
句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参考答案
1、【答案】①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②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2、【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3、【答案】“铁牛”指耕地用的拖拉机,在水乡田里却发挥不了作用,“拖拉机”反而陷入要水牛“拖拉”的尴尬。作者之所以要加引号,其用意在:
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4、【答案】①“圆滑”人生的衰变是渐变的,不能觉察衰变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人生被确实肯定了。②“骗人”大自然没有显著痕迹的渐变,让人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让人产生恒久不变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