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作文评讲——让你的论述更深刻”(区高三语文教研会上的公开课)
(2017-11-22 14:46:56)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教学 |
1、女老师辞职追梦了,她便会没有遗憾,不会后悔,至少她曾经努力过,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取舍。
2、女老师辞职追梦了,她便会没有遗憾,不会后悔,
更可贵的是,这一次辞职,会让她丢弃患得患失的顾虑,具备了走出去的勇气,有了追寻美好的决心。(精神)
如果人人都有着这样的勇气与决心,这个社会少许多不满与抱怨,多许多祥和与自在。(社会)
美例欣赏:
例:
1、任性地活出自我,可以缓解压力,忘掉烦恼;(感觉)可以享受生活,陶治情操;(心情)可以提升品格,放飞思想。(思想)工作烦闷时,可以任性的请假去旅游;学习困难时,可以任性地运动来减压;友情受挫时,可以任性地大呼来沟通。任性,不需要理由!(尹舒杭)
2、人,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动物与人的区别;(表象)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奋斗的喜悦;(心情)正是有了梦想才得以站在自然界的最高点主宰万物;(世界)正是有了梦想才让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历史、未来)(胡杰)
3、我们应该做一个对梦想有坚定执行力的人:不要去管别人的闲言碎语,不要理会别人的不解与猜疑;(外部因素)要勇于放下顾虑,放开一切束缚;(自身心态)要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前冲。(自身行动)相信前方就是梦想的彼岸。(裴巧林)
4、一个人如果整天待在家里不出去走走看看,那这个人就只能面壁生活,变得孤僻,变得虚弱。(个人)一个国家如果把国门死死关住,不与外界联系,那等待它的便是落后与凌侮。(国家)(沈冬)
5、这位老师任性了一回,放弃稳定的工作去看世界。她可以观赏各地的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开阔眼界;(视觉感受)她可以游走于各国的城市乡村,尽享自由;(心情)还可以了解到各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提升知识,升华思想。(思想)这种种好处,都是任性的结果,是在学校在一方小天地里学不来的。(冯定海)
课堂练习:
化简:
女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毅然辞职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梦想,那么他在他的旅行途中一定是快乐的。
快乐在于能领略湖光山色,大漠草原等不同风景的奇异美妙;(视觉感受)
快乐在于放下工作压力,摆脱人群喧嚣的闲适与自在;(心情)
快乐在于放下顾虑,率性追梦,战胜自我的豪迈;(精神)
快乐在于不断开阔眼界、积累知识从而脱胎换骨,人生增值。(人生)
试想,如果她没有一颗追求的心,那现在还是在学校中过着埋头教书的日子,依然平凡单调、喧嚣繁忙、庸庸碌碌,被局限在一方小天地里想出去却出不去。又怎能看到世界的多彩?又怎能增长见识?又怎能体会到梦想实现的幸福呢?
二、 对比
美例欣赏:
1、如果所有人都任性的渴望自由,不去承担应有的责任,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员工会丢掉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任性离开,公司就会倒闭;农民播种到一半就任性离开,那就可能颗粒无收;父母任性的放弃老人小孩,他们便会因无人照顾而面临悲剧的命运。
如果不任性,而是努力承担应有的责任,你会发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遵守着自己本来的责任,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好的做到和平交流,世界也会变得井然有序,更加美好。(梁婷)
2、谁都曾年少,谁都曾拥有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只是,有的人恣意潇洒,背上行囊说走就走;有的人迫于生活,不得不将梦想一再放弃,直到初心被岁月掩埋。这封辞职信之所以被大赞,是因为被生活束缚住的人们看到了女老师重拾初心的勇气。
(王琪惠)
2、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从事着繁重的工作,他们总是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了一步;他们安于现状,不敢抬头看世界。因而,他们平安稳定却也庸碌无为。
材料中,那位教师毅然辞掉了供职11年的铁饭碗,理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此,有人赞成,说有勇气追求自由,这是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有人反对,说太过任性。
而我从中,感到的却是疑惑。
(说现象)
她为何如此热切地想要看世界?她说“世界那么大”,可见,她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太狭小,不够精彩。看世界大可放在假期,但为何,要辞职看世界?可见,她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的不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住。又为何,供职11年还是对工作不满?可见,11年来,她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与困难,都不能报以平和坦然的心态,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女教师,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面对不喜欢的工作,她毅然放弃稳定的收入,勇敢潇洒地看世界去了。这真是值得推崇的情怀吗?
不,在她的勇气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逃避,是不敢直面困难的怯懦;在她的自由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任性,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自私。
(析原因)
离开狭小而忙碌的学校,走出去看世界,的确可以得到一时的逍遥自在。但轻松自在之后呢?看完世界又如何?
钱包空空如也,总得再去工作,养活自己吧;已从学校辞职,总得四处奔波,从头开始吧。没有人会因为你看了世界而把你当神拜,看世界归来,该上班还得上班,该受累还得受累,该干嘛还得干嘛。
而这个女教师,年近40,没有特长,原来的学校已是回不去。就算勉强找到工作,也必定不如从前;凭着她的心高气傲,任何工作都做不长久。人到中年,却要为生计担忧,飘泊流离。这个时候,她应如何面对自己的将来?如何挑起家庭的责任?如何面对父母的眼神?又如何看待这一次任性?
上周的新闻里说这位老师在看世界5个月后,打算再回到原来的学校任教;昨天的新闻又说,她和新婚丈夫定居成都,用余下的积蓄经营旅馆。种种消息表明,她不得不放弃看世界的理想,回归现实的柴米油盐。可见,没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理想与情怀,终会被现实击败!
(探结果)
女教师的冲动辞职,送掉了她下半生的稳定生活,委实不值得!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追求理想和现实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呢?
我想,应该摆正心态:如果心中有一片春天,看到的便是生意盎然;如果心中是一片寒冰,看到的便是荒凉破败。再美好的事物也有瑕斑,再恶劣的环境也有精彩。何必出去看世界,何必辞职寻求精彩;只要心怀乐观,狭小的学校也有精彩;只要心够广阔,我就是世界!
(寻方法)
二、说课
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作文水平不高。偏题、举不出例子、议得不深刻,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这个“追问因果”的写作结构,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用这种结构写出来的文章,不易偏题,不需要多少例子。只要能写得深刻一点,就可以得高分。于是,让学生练习这个结构,教他们深刻的方法,便成了我备课的目标。
我先是让学生按这个结构写了一次作文,写出来效果不太好。好些同学不知道如何议论,于是内容要么短,要么乱。在改这次作文的时候非常吃力,我先要理清他们的思路,又要寻找改进的方法。可以说,改这次作文,是有生以来改得最累的一次。平均一个作文10分钟。
改完之后,又有新的问题了,我不能很好地把追问的方法传给学生。组上的老师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比如:要细化追问的方法,要多用例子佐证,要顺带讲一下对比这种既好用又出彩的方法。他们的建议让我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解决了备课中最难的问题。也得出许多有用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能上完这堂课,非常感谢张庆老师和我们语文组老师们的支持。你们让我悟出二个道理:1、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2、一个知识点,要想让学生学懂,老师先得学透。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专家的指导游,希望你们不吝赐教,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三、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节,终于把这个课上完了,效果还是不错的,和预想的一致,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二中的李老师就明确地提出,方法很实用,但应少讲一个环节。
于我,这堂课下来,我内心最真实的感觉是:真的是有效果的。但是,应多试讲一次的。这堂课上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内容多了一点,虽说重点突出,但也用不着加内容了。当然,这是次要,重要的是,我认为,对追问的方法,虽说是讲清楚了,但还不是很透。应在那个环节上,多打磨一下语言才是。或是,应在那个环节上多作准备,再把对比的这个环节去掉,把时间用到追问的写和评上面来这样兴许更透一些。
细想一下,离上次上公开课,已有一年半了!这一年半没上,虽说功力没退步,但还是应常常上,这样才有课感,才会时时都处在追求卓越的心念上。所以,以后要常常打机会上公开课!一些高层次的奖,可以去赛下课,如果实在没有赛课的机会,可以自己请录像师来录课。相信,只要有心,是绝对会遇着机会的!
这次赛课,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
1、 真正清楚了追问的方法
2、 明白了一个知识,要让学生懂,老师必得先透。就如同试讲的时候,我对追问的方法都不清楚,所以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但是后来我把这个方法想通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而且,这个方法,我是在想了30分钟才想出来的,而学生真的很聪明的,一旦我用有效的方法讲了,他们在几分钟之内可以做出来。在这里,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有的名师课堂实录看上去没有什么方法,但就是可以引爆学生。那是因为,那个名师的智慧,已如同六脉神剑化为体内了,无招胜有招,不讲方法,但我对方法太熟了,我就针对你的特点,临场作提示,不是方法,胜似方法啊!所以都说,名师的课是学不来的,以前不明白为何学不来,现在才明白,之所以学不来,是功底还没有到。方法,只是个技上面的东西,而真正的要用活,有功底,还得靠道,道如何而来?如同古人练功,几十年练来的。老师的道如何而来?同理,天天思考,天天写,天天练题,天天文本解读,天天看书。方能积累一身的功力和过硬的本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由此想开来,教学上的难点要思考,生活工作上的难点也要思考,而不是躲。一个人,只要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方可所向无敌,成为人生赢家。
下面,记下我以后要做的事情:
1、
把这堂课改好,写出实录
四、课前构思(学生作文分析)
学生作文分析
一、学生对这种文体不熟。
之前写引议析联结的时候,第一次写的时候,可不就是遇到问题了吗?那个时候,遇到的问题有:不知如何举例,不知如何联现实,不知如分作分析,不知如何作小结,不知如何作过渡。也就是说,有五个问题。而这一次,也有几个问题:1、不知道如何去深挖;2、不知道如何去联系现实举例子;3、不知道如何去过渡。不过呢,总算是进步的,问题越来越少了。而我的任务,就是要在评讲课上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二、我对这种文体不熟。
虽说我写过几篇例文,但终究不是常写,也没有一次上过这种类型评讲课,所以改起来很是吃力。既要理清学生的思路,又要思考这些不足应如何改正。所以,这次改作文,是用时最久的一次,但是收获也是巨大的。
其实,任何事情困难,就表现在对这个事情没有找到方法,一旦找到了方法,那自然也就容易了。找方法的过程,打造模式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万万要报着享受的态度。
接下来,说说学生在作文上表现出的不足:
1、 议得不深刻;2、全是议论,十分枯燥;3、议论与议论之间没有过渡的段。
下面,一个个地解决问题:
1、 好多学生的议论不够深刻,泛泛而淡,或是说得少,或是说得表层。这种问题如何解决?我在想,学生的议论不深刻,要么是出在原因层面,要么是出在结果层面,其中出在结果层面的更多一些。因为原因,别人做什么事的原因,我们只有去猜,所以,原因上即便是不深刻,也无伤大雅,但结果如何,一定要仔细分析。那么,如何才能把结果分析好呢?应本着这个原则:
所谓的结果,也就是作用。一件事情,出现了好的结果,就是正面作用;出现了坏的结果,就是反面作用。一个观点,要有说服力,势必得在这个作用上下功夫———想要证明这个观点,就是把她的作用说得好到极致,相反,想要推翻这个观点,就得把她的反作用说到极致。所以,在议论上,说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要一层一层地,越来越深入越影响严重地去推一推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这样,才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眼前到长远,让人们认识这个观点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当然,析原因,原因要分析得深,势必从人性上去说。比如铺张那个话题,先分析人们为何会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面子,接下来就分析这么做的结果,会影响到什么什么人群。可见,在中学生的分析上,原因层面一般只分析得一两层,重点还是在结果层面,这是一个避重就轻的技巧。
所以,要解决学生议得不深刻的问题,重点是让他们多想,除了这个结果,还有那些结果,除了这种影响,还有那些影响?当然,有的学生,也答了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还是不深刻,为什么?因为这几个方面,都是泛泛而谈,点到即止。是并列的关系,如果,可以把这个并列的关系变一下,不把它弄成并列的,而是纵向的,这样了,会导致什么样?又会导致什么样?这样的话,便可层层的深入下去了。
也就是周老师所说的追问。只是不断的追问,方可达到深刻!结果如此,原因也如此!如果,一篇文章,能在原因上追问到二到三个,在结果上追问到三个以上,那势必就深刻了。
由此可见,追问,真真是引导思维出深度的一个极好的办法。
要让学生写出深度,就一定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此可见,议论不深刻,就是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而要做到深入的思考,就得不断地问下去,不断地思考下去!
2、 全是议论,十分枯燥
经过上一段的分析,其实全是议论也不会十分枯燥,议论得好,文章也会充满了理趣。但是,这一点,许多学生在现阶段是达不到的。于是,就有了一个弥补的方法:如果,只能追问出一两步应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论证不足例证补!既是追问,特别是对于结果的追问,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是好还是不好!既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作用,那么,论证与例证皆可。而且,能联系热点焦点来作例证,也是很让人眼前一亮的。
所以,在说结果的段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用上一段联系现实的排比,那势必效果奇好!
3、 议论与议论之间没有过渡的段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但必得先弄清为何要犯这个问题。没有过渡的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强,只知道照着这个结构来写,甚至是不照着这个结构写。为何会没有观点意识?因为在写作的时候,目的不是为了把文章写好,不是为了真正证明这个观点是好还是不好,而是把文章写完。报着应付的态度来写,自然就没有全盘的逻辑了!为何会报着应付的态度来写?因为不知如何写,没有写作的兴趣,没有体会到成就感。所以,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写作问题,而实际上是方法与心态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做到:1、老师在好用的方法;2、学生要多练,在练中有提升,方可有趣!
总的来说,这次作文评讲,要强化学生写作的三个意识:
一、 结构意识
二、 追问意识
三、 联系意识
五、教案初稿
一、 简案
二、 详案
1、 回顾结构,分析情况
对,这几个步骤就是“追问因果”式作文的写作步骤。这种写作模式的好处是:不易偏题,不需太多的例子,容易写出深度。重点是哪几部分?原因越是分析得透,结果越是看得远,方法越是有新意,这篇文章就越深刻。
下面,进入这次作文的评讲。前几天我们重写了第一次月考的作文,这是我们第一次用“追问因果”的模式来写议论文。总的来说,效果比预想的好,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次全班26个同学上46分,其中48分以上13人,50分以上3人。
2、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从这次写作的情况看,大家对“追问因果”这种写作的大模式是掌握了,都能按照现象——原因——结果——方法——总结的顺序来写。但是,在小的板块里,部分同学却不知道怎么写,或是怎么写好。于是,每一个板块,都有议得混乱,或是议得肤浅的情况。(板书:混乱、肤浅)这节课呢,我们通过两种方法,就来解决作文中的这两个不足。
3、 结合例子讲方法:
(先抽学生答)
也就是说,这段话的内容混乱。而且,说来说去,就说到了一个结果:追梦不会遗憾。仅仅一个内容,怎么能撑起一个片段呢,当然是不深刻的。我们说,语言是思想的表现。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个同学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深入思考过,追梦的结果有哪里些?兴许没有,兴许有,但想不出来。
对结果没有深入的思考,能想到的不多,表现在作文上就是:要么写得很少,字严重不足;要么胡乱凑字,导致内容混乱。所以,不管是写得乱也好,写得肤浅也好,根源就在于没有深入地去思考。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深入的思考呢?
这里,我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追问法”(板书)。所谓追问法,就是面对一个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地问下去,你的思考,就会越来越深刻。比如,这个女老师,辞了职有什么好处?——实现梦想;实现梦想,换了环境,但仅仅只是改变了环境吗?更重要的是,还改变了什么?———还改变了生活方式,这就是心态了,她从以前的患得患失不敢辞职变得勇敢,这是精神上的改变。继续问下去,改变了精神,还有些什么会跟着变啊?人生!她会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再问下去,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改变,哪社会会如何啊?
对,我们看这个修改的段。读。小结:这个修改,就从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追问法,递进法,其中,递进是文字表现,追问是思维逻辑。在追问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现象——心情——精神——人生——社会等等,从表及里,这样,我们的思考,就是一点点地深刻起来!
在这次作文中,班上好些同学,也有意无意地用到了追问法,写出了深度,下面,展示几个例子。
读例子:
让学生写例子
小结追问法:有的同学想得很艰苦,这是个好事,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艰苦的,但是,只要你想出了一次,二次三次就比较容易了,多想几次之后,你的头脑中就是生成一个思维的模式,那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到时,不用多想,深度的思想就会自然流出。
讲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