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望海潮》教学设计
(2017-10-08 15:03: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案精选 |
《望海潮》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三、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结合注释理解。 2、再听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请一位学生读)
3、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诗词。(或教师范读)
四、师生共赏本词,思考:这首词是怎样打动杭州太守孙何的?(提示:要打动太守,自然是夸他治理有方。)
(学生不一定按顺序分析,教师随时点评)
(一)经济繁荣,城市富庶(板书:物丰)
1、“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
(二)江潮浩大,西湖秀美(板书:景美)
4、“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卷”字写出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怒”字将钱塘江潮的盛世之况表现出来。(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点评:如果有学生说这句。可以启发:写到城市自然风景的还有没有呢?)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如果学生将3和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三秋桂子”,也让人想起一个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到中秋,就会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写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也有“山寺云桂子”的诗句。美丽的传说给西湖带来神秘色彩。据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时,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入侵南宋之志。传说虽非可信,但足见柳永词的魅力。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真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三)生活闲适,官民同乐(板书:人乐)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这样的生活多美好!(百姓为什么这么悠闲快乐?——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优雅。我们知道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老师点评:这是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
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问:是什么打动了孙何?是柳永,是他的词。
四、思考探究:
1、问:这首词仅仅是为了赞美杭州,打动孙何吗?(引入最后一句的分析,帮助加深理解: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明确:他是希望得到地方官的举荐。从这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种渴望,一种对功名的渴望。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而这又体现出他的积极向上、踌躇满志的心态。
2、教师小结并过渡:我们想一个既有才情又踌躇满志,志意仕途的年轻人,他该不该考上?(学生明确:该)这次进京应考他考上了吗?
明确:对,他名落孙山。不过年轻的柳永此时并不在乎这一次的失利。他淡然一笑,在词中写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来日方长,有时可待。可等了六年,柳永再次赴考,又是榜上无名。他提笔濡墨,写了这样一首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时候的柳永很有点叛逆精神,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狂放不羁。那他真的无意功名了吗?(对,不是)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为什么?
学生明确:因为原来那首《鹤冲天》竟然传到宫中,传到了仁宗手里,柳永真不愧是北宋流行乐坛最著名的作词人。他压根没有想到这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他也没有想到他写的那些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北宋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鹤冲天》传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再度失败,柳永真的愤怒了,他干脆专心投身于市井深处,专注于词的创作。并解嘲的说我是“奉旨填词”。从此以后,官场上少了一位才子,市井中多了一位词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他词的流行程度,柳永一生穷困潦倒,客死襄阳时,身无余财,但他却在市民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隆重下葬。
3、问:纵观柳永的一生,他的人生遗憾吗?
学生明确:当然不遗憾。(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补充:有人说过诗人的不幸正是诗的大幸。正是官场的失意才成就了这朵市井文学的奇葩;正是人生的坎坷才使他成为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一个人生前,能有那么多人吟唱他的作品,爱戴他,欣赏他;一个人死后,还能有那么多美丽的词句流传于世,每每吟诵还令人齿颊含香。这样的人生,能有什么遗憾呢。
让我们再次回到柳永的《望海潮》。去品味那生花妙笔下杭州绝美的景象,去体会一下那个曾经的风华少年踌躇满志的情怀。
五、再次诵读课文,深入感知。
1、播放课文视频录音 2、请一位学生朗读,体会词的音韵美。
3、再请一位学生作配乐朗读,在朗读中结束本课。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3、练笔:《写给柳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