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359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
(2016-05-21 11:10:45)
标签:
古诗文 |
分类: 同步教案 |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皇祖靖,晋东安太守。皇考翘,字显宗,郡功曹。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夜生,神光照室尽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树。及长,雄杰有大度,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伟。家贫,有大志,奉继母以孝闻。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皇考墓在丹徒之候山,其地秦史所谓曲阿、丹徒间有天子气者也。又经客下邳逆旅①,会一沙门②谓帝曰:“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
初,为冠军③孙无终司马。晋隆安三年,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帝便奋长刀,所杀伤甚。遂平山阴,恩遁入海。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谢琰。八月,晋帝以帝为下邳太守。帝又追恩至郁洲④及海盐,频破之。恩自是饥馑,奔临海。
元兴二年十二月,荆州刺史桓玄篡位。寻迁晋帝于浔阳。玄从兄桓修以抚军将军镇丹徒,以帝为中兵参军,入朝,帝从至建邺⑤。玄妻刘氏尚书令耽之女也聪明有智鉴尝见帝因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必不为人下宜早图之。玄曰:“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待关中、陇山平定,然后议之。”三年二月,帝集义徒二十七人,愿从者百余人,义军攻克京城。
玄复挟天子至江陵,因走南郡。益州刺史毛璩遣从孙佑之与参军费恬送弟丧下,璩弟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诱玄入蜀,恬与佑之迎射之,益州督护冯迁斩玄,传首建邺。
义熙十二年十二月,晋帝加帝位相国、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
(节选自《南史·宋本纪上第一》,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妻刘氏/尚书令耽之女也聪明/有智鉴尝见/帝因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必不为人/下宜早图之
B.玄妻刘氏/尚书令耽之女也/聪明有智鉴/尝见帝/因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必不为人下/宜早图之
C.玄妻刘氏/尚书令/耽之女也/聪明有智鉴/尝见帝因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必不为/人下宜早图之
D.玄妻刘氏尚书令/耽之女也/聪明有智/鉴尝见帝/因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必不为人下/宜早图之
A.“考”意思是高寿,旧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文中的“皇考”刘翘是刘裕的父亲。
B.文中有几处像“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夜生”一样的句子,称刘裕为“帝”,这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一种现象,是对传主的尊重。
C.“江表”中的“江”指黄河,“江表”指黄河以南地区。晋朝都城洛阳属于中原地带,以此看黄河以南,地处黄河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D.“饥馑”,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指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在文中指孙恩兵败后缺乏军粮,士兵挨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是汉代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代孙。晋朝东迁,刘裕所在的家族迁居到京口里。他的父亲叫刘翘,做过功曹一类的官。
B.在京口竹林寺,一个僧人看见卧在讲堂前的刘裕上方有五色龙纹,认为他必是人中豪杰。后来的桓玄也确实看到了刘裕的长处。
C.刘裕作战勇敢。他做过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曾与谢琰、刘崇之两次讨伐在会稽作乱的孙恩,并最终打败乱贼孙恩。
D.刘裕后来与志同道合之人兴义兵讨伐篡位的桓玄。桓玄篡位不久,便把晋帝挟持到江陵,但桓玄最终被益州督护冯迁斩杀,刘裕后来被晋帝封为宋公,地位极高。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一沙门谓帝曰:“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5分)
(2)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待关中、陇山平定,然后议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此诗是年近花甲的诗人赶赴惠州贬所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赣州至万安三百里间有十八处滩头,惶恐滩水流最为湍急。②二毛:头白有二色。③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④帆腹:帆被风吹起,像大肚子鼓起来一样。石鳞,鱼鳞似的石头。⑤知津,知道渡口,意为识途。
8.请分析诗歌首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5分)
9.有人评价此诗说:“前为凄苦语,后作旷达观。”请简要分析指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即将失败危亡的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是:“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之中写到别人的东西虽然小但是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
4.B
5.C(“江”,长江)
6.C(“两次”错,起初有谢琰,后一次没有。注意D——篡位是二年十二月,迁晋帝到江陵,是三年二月,时间不久)
7.(1)恰巧(遇到)一个僧人对武皇帝(刘裕或武帝)说:“江南地区要发生战乱,能让江南安定的人,大概说的就是你吧(大概应当是您了吧;这说的就是你吧;那个人就是你吧)。”(5分。“会”“安”“当君”各1分,句意2分)
(2)我正要扫荡平定中原,除了(不是)刘裕其他人不能做到(非刘裕不可)。等到关中、陇山都平定了,然后再商议这件事(再讨论他)。(5分。“方”“非”“议”各1分,句意2分)
8.
示例1:(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1分,情感不求全)
作者运用了夸张、比喻(或:对比,衬托;对偶,也可以)的手法。(2分,答出两种即可)夸张地说自己被贬到七千里外,途中在十八滩颠簸飘零,自己就像一片树叶在波涛中翻滚,又用“十八滩”与“一叶身”(或者:“七千里”和“十八滩”)进行对比,(2分,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即可,与前边对应)极言自己处境之艰难无助(或: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凄苦)。(1分)
示例2:(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1分,情感不求全)
夸张,“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突出诗人迟暮之年仍被贬谪的苦闷;
比喻,“一叶身”将自己比喻为天地间一飘零的落叶,形象的写出的诗人被贬的无助、无奈,内心的凄苦;
或:“十八滩”与“一叶身”(或者:“七千里”和“十八滩”)进行对比,衬托出自己被贬途中的凄苦。
9.(6分)前两联交代了自己被贬路途的艰辛,以及思乡情切和对国事的忧愤。这正是作者遭遇的凄苦情境。(或: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3分)
而后两联所写到的是途中赶上顺风顺水,船只快速行进反而让作者远离了此前的痛苦,而且作者认为自己经历的人生风浪多的是,眼前这点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后两联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或:坚强的意志)。(3分)
10.(6分。丢字、多字、有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1.(1)B,3分;C, 2分;E,1分。(A “刚刚”不准确;D“强调女性的独特之美”错;E强调“备足三个月的食物”更为妥帖)
参考译文:宋高祖武皇帝,名讳为裕,字德舆,小字寄奴,是彭城县绥舆里的人。姓刘氏,是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晋朝向东迁移,刘氏就移居晋陵丹徒的京口里。皇祖父亲刘靖,是晋的东安太守。已故的父亲刘翘,字显宗,是郡里的功曹。武皇帝刘裕在晋哀帝兴宁元年的一个夜晚出生,神光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这一天晚上甘露降在祖墓大树之上。等到刘裕长大后,他雄伟杰出、度量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异不凡。家中贫穷,有远大志向,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曾经在京口竹林寺游玩,独自卧在讲堂之前。他的身上有五色的龙纹,僧人见到了,十分惊讶并告诉了刘裕,刘裕独自窃喜地说:“高僧您不要随意说话。”已故父亲的墓地在丹徒的候山,那个地方就是秦史当中说的曲阿、丹徒之间有天子之气的地方。又经过并客居在下邳的旅店,恰巧有一个僧人对刘裕说:“江南地区要发生战乱,能让江南安定的人,大概说的就是你吧(这说的就是你吧;那个人就是你吧)”
最初刘裕做冠军将军孙无终的司马。晋隆安三年,反贼孙恩在会稽郡造反,朝廷派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向东讨伐。刘牢之请刘裕作参府军事,命令他和几十人一起侦查敌人的动向。遇到数千名敌人,刘裕便拿着长刀,杀掉了很多敌人。于是就平定了山阴,孙恩逃跑隐匿到海上。四年五月,孙恩又进入会稽,杀掉了谢琰。八月,晋帝任命刘裕为下邳太守。又追赶孙恩到郁洲和海盐,多次打败他。孙恩从此军粮匮乏,逃到临海。
元兴二年十二月,荆州刺史桓玄篡位。不久把晋朝皇帝劫持到浔阳。桓玄的堂兄桓修以抚军将军身份镇守丹徒,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桓修进入朝廷,刘裕跟着他到了建邺。桓玄的妻子刘氏,是尚书令刘耽的女儿,十分聪明,有才智和鉴识。曾经见过武帝,于是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顾盼神态不凡,一定不会居于人下,应该早做计划。”桓玄说:“我正要扫荡平定中原,除了刘裕其他人不能做到。等到关中、陇山都平定了,然后再商议这件事。” 三年二月,刘裕聚集了二十七个起义者,愿意跟随的一百多人,发动讨伐桓玄,攻克京城。
桓玄又挟持天子到江陵,于是逃到南郡。益州刺史毛璩派遣自己的堂孙毛佑之和参军费恬送弟弟下葬,毛璩弟弟的儿子毛修之当时做桓玄的骑校,引诱桓玄进入蜀地,费恬与毛佑之迎面射击他,益州督护冯迁斩杀了桓玄,把他的首级传到了建邺。
义熙十二年十二月,晋帝加封刘裕帝位相国、扬州牧,赏他十个郡封他为宋公,准备九锡之礼,又加赠印玺、远游冠、绿綟绶,地位在诸侯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