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张十一》翻译
(2013-10-06 21:04:58)
标签:
例如:高考教育 |
分类: 经典文化 |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篑笛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踯躅 zhízhú杜鹃花 花中西施
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山鹃
翻译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 ,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这首诗是韩愈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写的。张十一,名署,又称张功曹。贞元十九年(SO3),天旱民饥,当时韩、张二人在京任监察御史,直言劝谏唐德宗皇帝,要求减免关中的徭役赋税,因而触怒了权贵,两人同时被贬。韩愈为了开导对方,也为了表达自己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强抑内心的悲怨,写下了这首深沉含蓄、意味深远的诗篇,以赠答张。
诗的前两联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交代诗人居住地阳山的环境,突出山野的幽静、住户稀少。春天的阳山空气新鲜、山色清净、江水清澈见底,哀猿的啼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里诗人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同时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诗人年仅三十五岁,正值中年,本应为君王、为国家效力,却一下子由皇帝身边被贬到这荒凉的山区。京城的繁华热闹,山野的冷僻荒远形成很大的落差,触动诗人对仕途坎坷的哀怨,因而他愈觉寂寞、孤独、不平和激愤。然而这种感情还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孕含在景物中。“篑彗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这一联是由全景到局部的转笔,诗人把镜头拉近,让读者在荒僻的背景上看到了春天的生机。是粗大的竹子;踯躅,是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里。二月花发时,漫山都被它染得火红,月余不歇。句中“竞”与“闲”对仗工稳,生动传神。以上四句,诗人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山色、水色、哀猿、村舍的勾勒到绿竹、红花的浓描,把阳山地区的景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幽静、冷僻的背景上,刻画了哀猿凄婉的鸣叫,这哀猿与诗人自我形象互衬,猿声与诗人的心声相和,让读者透过生机勃勃的春景,领略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愁。
诗的后两联叙事抒情。五、六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是全诗的关键,是诗人内心复杂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韩愈给张十一的完满答案。“未”字领起“报”与“知”。一个被贬的罪臣,未知身死何处,仍然心系“君恩未报”,希求不要虚度余生。这是何等的情怀?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被贬的怨愤、回归无望的感慨,更多的却是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己、对友人的勉励。七、八句“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这一联紧承上联提到的“死所”、“瘴气”的愁苦,进一步明确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从对未来的向往回到现实,吟罢张君的诗,无法摆脱的愁绪又涌上心头,令诗人一下子白发倍生。品味全诗,诗人的愁思一刻也没有摆脱。身处“闲地”,心念“君恩”;不知死所,仍念余生功业;愈加愁苦,却需将激愤、悲愁压在心底……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萦绕心头,才令他白发染鬓。至此,诗人的深重愁情与张十一思乡思隐退的愁绪达到了共鸣。这也正是韩诗深沉含蓄、意味深远的集中体现。
前一篇:韩 愈【答张十一】 翻译
后一篇:少年游·江南节物 杨亿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