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海之權——印度洋的“群雄角逐”》

(2016-03-30 08:28:50)
标签:

杂谈

海權之論肇始歐美,尤以盎格魯——薩克遜傳統為核心,蓋海權者,賴以近代商品社會之雛形,遠系于一國海運商貿進出口之爭論,就此而言,古來海權勝負者問鼎世界之霸權也,海權之文明乃全球化文明肇始之時代特征,與今日亦不可不知。海權之爭不同陸權,未有勢力劃分之可能,唯有一家之所奪,所謂利益均等之說乃陸權之特征,無法與海權所獨存。

15-17世紀,地理發現前後,海權之思想逐漸萌芽,15世紀之前海戰之思想乃集中于地中海一隅,而自15世紀以來橫與大西之海,蓋西、葡二國者,海權首創,二國早淪與穆斯林,就西歐文明之體系低於歐洲大陸,唯海外拓展乃國力良策,又自教宗劃戰略一線,于亞美利加之地併吞諸國首展海權,荷蘭、英法後來居上,尤以英吉利,不復有荷西法等諸國與歐洲大陸之包袱,可獨立自身,自16世紀無敵艦隊之役乃潰西班牙而後雄踞西洋,再戰荷、法。藉德法爭歐際獨佔雄風,終獲霸權,雄踞西洋近二百餘年。此後雖有法蘭西拿破崙帝國之挑戰,然特拉法爾加一役大獲全勝而鞏固海權之霸勢。使大西洋之域乃英吉利一國之獨行也。而后雄經太平洋,橫掃馬六甲,控三洋四海之地,以立霸權。

http://ww2/large/883a5ea6gw1f2ekywap7wj20dw06yaba.jpg

此後法國漸弱而德國雄起乃至一戰,英德日德蘭海戰乃為大西洋海權之絕唱,自此役后,大西洋海權爭奪之戰近于尾聲,蓋二戰所謂英德再戰不過近海之爭,早已不復大西洋海權之控制,英吉利乃于一戰終落帷幕,大西洋海權爭奪核心地位亦隨之落下帷幕。

http://ww1/large/883a5ea6gw1f2el0da1zxj20g409raat.jpg

夫美利堅繼其國志復立海權,自1898年,美西大戰以來,美利堅攻略太平洋之要衝,首開太平洋海權之爭奪,乃至1921年華盛頓《四國公約》之肇始,可視為海權核心由西洋轉入東洋之大勢。蓋太平洋海權之爭奪遠廣于大西洋之役,海權肇始東洋之日,中日、日俄、英日利益之糾葛反復不絕,蓋日本一國獨大,甲午、對馬二戰橫掃殘敵,獨雄東亞,日美之海權大戰視為東洋海權之役核心所致,二戰肇始即有競雄,乃至珍珠港一戰終顯白熱,中途島日本敗北亦遠東海權喪失于美之標誌也,亦象征艨艟巨艦角逐之時代終止于此。

http://ww4/large/883a5ea6gw1f2el13x2glj20er064dgg.jpg

今日國際海權之役,尚未擺脫太平洋之海權主宰,然利益瓜分逐漸明了,中日逐強,海權之戰于東亞太平洋之利益除東南海溝之資源之爭,再無意義,我中華與日,東南諸番海權之爭,不過東洋近海之論,較東洋全海之海權盡數落于美利堅之手,利益糾葛逐小,由此可見,未來太平洋之海權之爭已經過去。

且說未來海權之主導,實在北冰洋與印度洋之間也,今日北極之地,海權之爭已近白熱,近人多以未來海權之大勢者,在北冰洋也。實則不然,北冰洋之際冰封與內,航線之時間、路程近與短小,漁業、資源之爭,域內群雄環繞,各分一利尚且艱難,故而北冰洋之海權實久遠之海權。吾所當視海權未來之核心非在北冰洋,而在印度洋也。

印度洋之地理志勢非一國,遠已有之,乃為大西洋外,唯一縱橫三洲之大洋,經蘇伊士運河可直入歐洲腹地,過馬六甲海峽可染東亞,亦有波斯灣為石油戰略要衝之門戶,為各國勢力之紛爭,必為未來數年海權之核心爭奪區域。自第烏海戰肇始,印度洋海權幾經易手,而後中東乃至東亞皆不可守,由見印度洋海權之特色不同大西洋、太平洋海權之紛爭,非一國海軍實力之強弱,乃為一族海權之生死也。

http://ww3/large/883a5ea6gw1f2el1pdiegj20sg0lcgsy.jpg

昔大西洋之海權,不過諸侯爭霸;太平洋之海權,是為二雄爭鋒;獨印度洋海權之戰,實非群雄并起而乃列國爭雄之勢,較之大西洋、太平洋之強國所為,印度洋固有之海權強國皆弱,僅有印度一國爾,是故權力真空必為群雄紛爭之肇始。

蓋昔沙俄彼得帝有言:俄羅斯富有四海之日,乃君臨天下之時,沙俄近數百年來之擴張,已謀奪太平洋、波羅的海、北冰洋、里海、波羅的海出海之權,而彼得帝亦有開印度洋海權之野心,曾有三策,南拓至印度洋,後雖阿富汗一役俄國敗北而削此計,然今俄國謀奪伊朗,過里海爾謀出波斯灣之心業已昭然。

夫美利堅乃近代以來海權之強國,近數十年來強控波斯灣以東之區域乃為美利堅一國之獨大,然中東回教之勢力亦生對抗之間隙,考兩伊、海灣兩役,中東各國海軍之血戰甚為慘烈,然皆近海之戰術,若縱橫大洋之海權之事,回教無力奪之。

日本遠據亞細亞之東,離印度洋千萬之里,然考其歷史拓張之策略,無不在意印度洋之門戶,蓋其所為兼併韓臺,氣吞中國之目的,無外君臨印度而獲印度洋之出海之權,此司馬昭之心,至今未絕。

我朝海權肇始于古,而緩于今,中國亙古海權之範圍乃為東亞、南洋二區,蓋我國古代遠洋之海線,海上絲綢之路之命門,乃在東印度洋處,昔有大明之時,我海軍攜巨艦百艘,南下西洋而入印度洋,開我國遠洋海權肇始之先河,是故,我中華海權之脫困,他日海權之肇始,乃在印度洋而非南洋。若黃白種族之最終對決,削盎格魯-薩克遜之海權獨大之局面,亦首在印度洋也。

日俄所用之術,不過以陸拓海,今我中華與有制海職權,必依此策而脫近海之困局。然甲午、二戰兩役,我海軍乃于近海淪喪,未可建遠洋海權之歷史,戰術、戰略之空白,海權目的思想之短缺亦為短板,南洋群狼環伺、東海亦有日韓鉗首,遠拓西洋,何其難也。今日群雄紛爭之勢漸起,若無海權之能,更無擊潰印度洋諸雄之力,石油短板、貿易商貿之詭區必不可破,遠海之力亦如掐喉之命門,必使國家喪久遠之發展也。若屆時日俄再強,中國必再復列強宰割之命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