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2019-09-06 16:42:52)
标签:

数学

杂谈

费曼

3blue1brown

椭圆

3Blue1Brown可视化了费曼的一堂讲座——介绍牛顿如何用初等数学工具,结合开普勒定律和引力的平方反比法则,推导出“行星轨道是椭圆”。用精美的动画演示各种“神操作”,清晰生动,一看就懂。

但还是有两个稍微难一点的地方,我需要暂停视频想一会儿才明白。这里面除了技巧,还隐含着更深刻的东西。我把我的思考论证写在下面,如果你也被卡住的话,这些讨论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欢迎点开B站视频“【官方双语】费曼失传的演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012188/ )” ,看完再回来。

难点一:谁转了θ度?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17分20秒左右:“当行星相对太阳水平偏转了θ度之后,对应的速度图中也偏转了θ度。 ”
英文字幕是“... that corresponds to walking theta degrees around our circle in the velocity diagram.”

令人困惑的是,什么东西在速度图中偏转了θ度?谁在“walk around our circle”?

是速度矢量吗?左边的圆里,表示速度矢量的一堆箭头,尾部从同一个点出发,头部依次向左偏转。是说那个黄色箭头和y轴的夹角是θ度吗?

答:不是的。

左边的θ,指的是桃红色扇形的圆心角。

有两个需要解释的问题:(1)为什么这个角是θ度?(2)桃红色圆心角有什么物理意义?

(1)为什么这个角是θ度?

首先要注意,桃红角和“黄色箭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数值上的关系,因为黄箭头的尾部并不在圆周上(那样的话它们是同一段弧对应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前者等于后者的二倍)。从这个方向入手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换个视角,看看图右边的θ角到底表示什么?

视频13分15秒解释了这个“行星轨道图”的构造:将行星轨道像切披萨饼那样切成小块,使“每一块相对于太阳都有着相同的角度”(在右图中,披萨饼一共切成了24小块,每一块的角度是15°)。

当行星扫过θ度时,图中是扫过了4个淡蓝色小块,即θ=15°×4=60° 。

左边相应的速度变化也是4次:箭头从竖直向上开始,往左偏转4次,来到黄色位置。对应的桃红色圆弧,是4格小圆弧。注意!视频15分50秒处已经论证了:左边这一簇箭头的头部,把圆周均匀的划分成了很多小圆弧,每一个小圆弧的长度都相等(相邻箭头头部之间的连线,即速度矢量之间的差,大小相等、角度依次偏转,构成了一个圆内接正多边形)。小圆弧的个数,跟右边披萨饼的块数相同,也是24。所以这4格圆弧,是整个圆周的1/24×4=1/6,对应的桃红色圆心角是360°×1/6=60°,等于右边的θ。

把“切成24块”换成“切成N块”,把“扫过4块”换成“扫过n块”,我们就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桃红角=360°×n/N=淡蓝角θ。

(2)桃红色圆心角有什么物理意义?

我们知道,淡蓝角表示行星在一段时间内绕太阳转动、扫过黄道面的角度。那么桃红角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物理意义。
 
这个角只有几何(数学)意义。在难点二的证明中,我们会看到它几何上的用处。

难点二:怎么从“左边是椭圆”证出“右边也是椭圆”的?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从18分50秒开始, 剧情突飞猛进、急转直下,三句话即到达论证终点:椭圆。这最后一击是最难看懂的地方。

费曼把左边的速度图向右旋转90°;然后把每一个箭头(图中黄线)绕中点再旋转90°,它们的包络面围成一个椭圆。再接下来他就直接宣布:“右边的轨道图是一个椭圆了! ”

——怎么回事?左边是椭圆没错,右边怎么就“也是椭圆”了?“速度矢量旋转围成的包络面”和“行星轨道”,这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吗?

——是的,它们在物理上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但它们在数学上有相似性。

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如果两个几何图形“在每一个θ角上对应的切线方向都一样”,那它们的形状一定是相同的。

用GIF动图表示是这样: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图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蓝色图形。从任意一点O引出一条射线,与水平方向成任意θ角。A、B点是射线与图形的交点,红色箭头表示过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在每一个θ角上对应的切线方向都一样”的意思是,不管θ角如何变化,两个红色箭头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一定相同。换句话说,如果里面是个小花生,那么外面一定也是个大花生,而不会是正方形、圆形、三叶草形……等等。

为什么呢?微积分可以给出严格证明,但我们现在只从直观上来感受一下:

想象你自己是那个绕着O点旋转的A点,箭头方向就是你此时此刻的速度方向。接下来一小段时间,你会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一点。如果箭头朝向O点,你会往靠近O点的方向走一点点,反之,则会远离一点点。当你绕着O点走完一整圈,同时不断靠近、远离,你的轨迹就画出了整个封闭图形。最初你离O点的距离决定了图形的大小;但图形的“形状”——是圆的还是扁的,凸的还是凹的——仅由这些箭头(切线)的方向决定。

如果还有一个B点,总是和你处在同一角度上,而且每时每刻B点的切线方向总是跟你一样,那么你们两个最终围成的图形“形状”就应该是相同的。A和B可以是绕着同一个定点O运动,也可以把其中一个图形平移一下,让B绕着另一个定点O'运动。这不影响结论。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3Blue1Brown的行星轨迹视频。如果我们能找到两个相等的“θ角”+两条平行的切线,我们就能证明它俩形状相等,一个是椭圆,另一个也是椭圆。

相等的“θ角”我们已经有了。还记得“难点一”的结论,桃红角等于淡蓝角吗?再回顾一下这张图: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等一下,桃红角是和竖直方向的夹角,淡蓝角是和水平方向的夹角,这和我们的“花生图”例子——两个花生的θ角都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一样。

没关系,把速度图旋转90°就一样了: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我们得到了同样大小、同样位置摆放的两个θ角。

接下来是找平行的两条切线:

注意左边黄色箭头。它原本是右上角的黄色箭头,指向行星的速度方向,也就是行星轨迹的切线方向。平移到左边后,跟着整体右旋90°,成了现在的样子。想一想,如果我们再把它左旋90°转回来,是不是就跟右边的切线方向一样了?

动手做一下:

桃红扇形保持位置不动,颜色褪掉。把它左边的黄箭头以中点为轴左旋90°,我们得到一条新的黄线,跟右边的切线平行:

“为什么行星轨道是椭圆?”——两个难点,一些启发

还差最后一个要素:“相切”。我们需要这条新的黄线也是一条切线,这样才能满足“在每一个θ角上对应的切线方向都一样”。

再回顾一下视频。从5分40秒开始讲怎样用这种方法构造出一个椭圆(左边小小的绿色部分),并且,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新的黄线就是这个椭圆的切线,而切点就在那条白色的半径上——这条半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好是θ度(那个桃红色扇形,它现在躺倒了)。

至此所有的事物都联系起来了。我们找到了两个图形,两个相等的θ角(切点到定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夹角),两条平行的切线。以上条件对任意θ角都成立,所以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左边是椭圆,右边就也是椭圆。

行星轨道是椭圆,证毕。(虽然我们还是不太理解,左边那个用旋转的线段围出来的小椭圆,“到底是什么”。)

感想:请安心接受数学工具的“难以理解”

突然一下子,图像脱离了原本的物理意义,成了纯粹的数学游戏。而这些数学游戏倒腾来倒腾去,最终又给出了可以用实验验证的物理结果。像一个魔法。

在标着“Velocities速度”的左半边图中,最初的黄色箭头是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的:它的长度表示行星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大小;箭头指向那一刻如果引力消失、行星会径直飞出去的方向。

把这些箭头放倒之后,图像的物理意义就消失了。把箭头去掉变成线段,再绕着线段中点旋转90°,对每一根线段都这样做,使它们围成一个椭圆……这一系列操作的每一步,都不再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个物理量的观测和表达。我们暂时脱离物理,进入了数学的天空(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用“左边”而不是“速度图”称呼这堆线条:它们已经不再表示什么“速度”了。 )直到几何法则推导出“行星轨道是椭圆”的那一刻,我们的奇幻之旅才又重新回到物理学坚实的大地上。

我们借助数学魔法腾空而起,跃向大地的远方。如果你突然看不见熟悉的物理图像了,不要慌,停止追问“这是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换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你周遭的一切。不要喊:“不是这儿!快放我下去!”请继续做好手头的工作,安心等待航班降落,相信它最终会把你带去你要去的地方。

接受数学工具的“难以理解”,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必经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