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山,衢州市最原始的一个古村落

从坞口绕山公路的尽头,到周公山自然村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一路上要过三座
古石桥, 最后一个小瀑布边是一片茂林修竹,竹林尽头村落隐现。http://s9/mw690/002uCOXIgy71PsLphlS78&690
周公山,位于柯城区九华乡境内,离市区23公里,原村里有47户,137人,2013年行政村调整后划归坞口村。据《黄氏家谱》记载:这个村的祖先从福建上杭县迁入,因他排行第九,人称九公,山以其名,又九与周谐音,所以村名取周公山(清代以前叫九公山)。
村里除一户人姓徐,其他都姓黄,黄姓人家自400多年前迁于此算起,如今己是第23代。据说 400多年前,黄姓祖宗到此,看到这里有山有地就在此住下了,开始以种殖靛青为生。靛青,这是一种染衣服用的原料。几百年过去了,这个村的习俗与其他邻村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每年的农历12月30称为小年,正月初五称为开年,也就是说初五以后才叫过年。
周公山,这个深藏于千里岗深处的古村落,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没有一丝丝的现代生活气息,似乎一切都归于寂静,处在原始。http://s8/mw690/002uCOXIgy71PsObGDlb7&690
清一色的土坯房
村道由块石或条石砌成,不见一间砖瓦房,全村是清一色的土坯房,40多幢土房依山势而建,全由夯土筑成,座落在一条狭小的山垅中。
据老人说,这里山高路陡,地无三尺平,出门都是坡,因此,建屋是件很难的亊,现有的这些房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老的一幢古屋己有103年。现在看去,一幢一幢错落有致,地势一幢比一幢高,房前屋后都有用块石垒起的高高石墙。因为交通不便,砖瓦从外面挑上山太难,所以直到60年前村里清一色的土坯房,屋顶看不到一片瓦。
周公山村四周群山连绵,竹海摇曵,竹木繁茂,溪多谷深,站在村对面的山坡上看,富有层次的民居由低向高,顺山势而建,随山势起伏,黄墙黑瓦,犹如天空造物。山上两股清泉蜿蜒曲折在村前汇合后,绕着村落流向苗源溪,几座石拱桥象纽带沟通全村的道路网络,周公山朴实的,用泥瓦构筑的房屋与大山和谐融为一体,吸引着众多的游人。http://s5/mw690/002uCOXIgy71PsYbAqM34&690
古 石墙
这个村第二个奇特之处,一进村就可看到一道道高高长长陡陡的石墙,墙壁90度垂直。这是村里古人建房、造田时垒砌而成的,最长的一堵高四五米,长40多米。几百年前垒砌起的这些石墙,那时是没有水泥,也没有石灰的年代,可如今百年过去,任凭水冲雨蚀,这些石墙不倒不塌,石头也不会分化。只是因为时间久远,如今石墙已呈黑色,长有青苔,但石缝中鲜有杂草。这种石墙在村里有40多堵,堪称村里一大奇观。
为什么要垒那么多,那么高的石墙?与山争地,让地于耕?平地造田留作耕作,坡地垒石墙用于建房,抑或是出于这些方面考虑吧!据说,几百来,周公山几十代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垒起一道道石墙,建造起一丘丘梯田,大的几分,最小的只有20多平方,这些散落在一条条山垅中的田地,虽是弹丸之地,日照也短,但用以种植玉米、番薯等,这些粮食虽然不够口粮,但也足以填饱村人半年的肚子。
古
周公山原是柯城区唯一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要到周公山,必须走一条古道,古道始于坞口村,长4里,为石头路面,由毛石砌成,路面宽约2米,建于清朝,东西走向。
前些年,从坞口新建一条公路通到山脚,自公路尽头往左上古道,路面约1米,登上古道先要过一座古桥,然后沿着陡峭的z形山路向一片竹林中延伸。向上攀行约300米,古道开始走一段横路,再往前走不到10分钟就是周公山的村口。这里有一条从村里流下的小溪,溪上有一座古桥,哗哗的清泉从桥底直泻而下。过了第二座石桥,沿宽宽的石板路继续蜿蜒向上,有一棵古树横在路中,这是一棵300多年的古樟树,10多年前,骤然被大风连根拔起,己活了数百年垂垂老矣的大树虽然倒下了,但它仍倔强地以倾斜姿势不肯完全倒下,依然顽强地活着,并在驱干上长出绿叶。
走进这个村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原生态,没有一点被现代人破坏的痕迹,40多幢清一色的泥瓦房集中在一个山坡上,三条由下而上
,七八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似一条条脉膊联结起村庄。联结村中户与户之间的道路都是古时用石头砌成的,这些石头大而坚硬。如今,住在村里的人渐渐少去,大部分村民己搬下山,走的人少了,古道光秃秃孤零零,唯一的伙伴便是山野中的野花和草木。在村中古道上绕行一圈,可见四周群山环抱,
山中
葱葱郁郁,林木盛茂,翠竹青青,古树参天,雾气满山涧。加之路上路下一幢幢错落别致的黄泥房,小桥流水,乡间山水的自然地貌,勾勒出一幅美仑美奂的风景长卷。http://s14/mw690/002uCOXIgy71Pt6Qjwx8d&690
原始的生活方式
社会在飞速发展,生活方式在彻底改变,帷行走在这个藏于深闺的古村落,给人最大的感念还是一切依然故我。如同从前,村里没有电冰箱,没有空调,看不到煤汽灶,煤球炉,至今仍然烧土灶、用马桶,手机找不到信号,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村民手里抱着一个篾制的、陶土钵作为内贶、里面盛滿炭的火燪,便是御寒神器,抱着它到处走动。
真的,在衢州,周公山是个最能找到古村落感觉的地方,在这,可以看到原先只存在童年的记忆中,或现在只能从农具博物馆中看到的老物件,如今在这里仍能不期而遇,泥房的外墙壁上挂着筛谷篮,蹲守在院落角落的石臽,原始粗扑的木头栅栏,扇谷用的风车,鹅卵石砌的村道。墙上常挂着一排排村民自己从山上采摘的棕箬,古道旁,房前屋后竹篱笆上晒着一札一札的笋干,有时还能见到用一种特别的用于晾茶叶的竹熔器。有的房前屋后还摆着一捅捅蜂箱 ,土蜜蜂从小窗中进进出出。
水田、古树、土房,这个小山村的各种元素十分协调,无论是仰望,还是鸟瞰,一派原生态的山水田园风光。看大婶就着溪水冲洗衣物、慵懒的土狗打哈欠,村民们满意这样的生活,因此,还有6户人家至今不愿下山。
山上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因为与外界的相对隔离,饭后茶余三个一群,五个一堆,爱在一起闲聊,他们留在村里不舍下山,除了情结,主要是山上还有些山货收入,村民老黄说,“村里竹子多,原来一年竹子收入近万元,今年销售遇冷,卖不出去,靠点茶叶、笋干卖些钱,养点鸡鸭,屋子冬暖夏凉,就是生病了不方便……”也许是这些缘由,至今仍不愿不想下山,还有个原因是这里生态好,空气好。
如今住在村里的人渐渐少去,大部分村民己搬下山,只有十来个人仍坚守在山上,村子里不再有昔日的热闹,许多房屋因长久无人居住行将倒塌,那些人去房空的庭园里杂草丛生,门和窗上都结起蜘蛛网。一条小溪贯穿村庄,村中留有三座古石桥,颇具苍桑感。这些老物件藏在竹海深处,和岁月一起静静地老去。走进山村,除了寂静,还会感受到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