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唐诗三百首》选了李白的诗30多首,而这30多首中竟有一半以上是送给朋友的诗,使我不禁联想到李白的一生。根据史料记载,李白的一生是在远游中度过的,他自年少时离开四川,就开始了仗剑江湖的生涯,他的为人豪爽,行侠仗义,而且他的诗歌又往往是一鸣惊人,在那个诗意纷飞的年代里是一朵奇葩。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为人,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而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
唐诗,宋词,元曲各占一代之文学已经是世界公论,后人学诗恐怕再没有超越过唐诗的高度,而在唐代繁华似锦得诗坛上,有一朵奇葩,同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关于他的历史甚至引起了国际纷争,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他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名字叫“李白”。
从我们现有的史料看,李白据说生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也有人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但无论生在那里,和我们研究他的诗歌都没有妨碍,因为他的诗歌是在盛唐大放异彩的。唐代科举进士以诗赋取士,恐怕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大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看,这一政策也促使了游学的兴盛。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富贵的目的是自古有之,唐代更是兴盛,我们叫得出名字的唐代诗人都有远游的经历。那么这些人在在远游的途中难免要相遇,难免会惺惺相惜,而且往往都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作为诗人,最拿手方法就是通过诗这种途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这一方面,李白尤是如此。他壮岁出川,远游江河,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他在政治仕途中失意,却在朋友交往中收获颇丰。与朋友的诚挚友谊,便是他远游过程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于是他为朋友写下了多少诗篇,也为后人留下了几多感叹。他和朋友的情谊辉煌了整个盛唐,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就让我们在时光中穿行,去寻找那些美丽的乐章。
要从李白的远游谈起,就不能不想起《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据说是李白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时的的作品。尽管诗意是对月抒情,却将月人格化了,变成了对友人,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首尾两句交相呼应,看到山月随着江水跟自己远去,诗人的心中涌上一种思念之情,想起留在家乡的友人,思人恋月,惜别之情顿时充满全诗。
还有脍炙人口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赋予江水人情美,写它不远万里的送诗人乘舟远别,但送别而未别,一句“万里送行舟”把江水和诗人的情意变得绵长无尽。
我认为此类诗歌尽管没有指明友人是谁,却是李白友情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的心目中,他已经和自然、和宇宙融入了深深的情谊。如《金陵酒肆留别》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送友人》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都写的率真自然,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震撼而持久的感受。这些诗不仅是为友谊而写,更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内心流露,是诗人坦荡胸襟的真实写照。
当然李白不是后世的蒲松龄,结交的尽是山精树妖、鬼狐精怪,他在远游生涯中曾有“饮中八仙”、“竹溪六逸”等称号,就说明了他结交的人很多,而且范围很广,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都是一见如故,推心置腹。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结交的朋友总有天各一方的时候,尤其对于李白这样远游之人,更是经常面对离愁别绪。那种对朋友的怀念,对知音的惜叹,甚至对平凡之人的感慨如何来表达,只有寄赠诗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对于这些欣赏他以及他欣赏的人,诗人更是将诗歌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写下了许多至情诗篇,至今被人广为传颂。这些有名赠诗相对于上一部分来说,似乎更能体现李白对友情的看重。如这首《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的一生仕途曲折,曾屡试不第,后来遁入自然的山水田园当中。他尽管大李白十多岁,但和李白的性情相同,情谊非常深厚,可谓忘年之交。这首诗就写于两位诗人心灵情感互通之时。因为孟浩然的诗名早已誉满天下,所以诗歌正如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开门见山,以灵动的真情描绘了一幅隐士图。尤其巧妙化用《诗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由可爱归结为敬爱,生动传神地体现出高度的欣赏,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后世竟有无耻小人由此传言李孟两人有断袖之癖,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玷污唐诗,玷污纯洁的友谊。)
再如被人历来传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说李白的结交范围之广,从这首诗中就可见一斑。相传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了一封特殊的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旅游,“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对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说当然欣然而往,等去了才发现上当,但村民汪伦的热情好客让他深受感动,以至于离别之际倍受感动,以潭水之深度尚不及朋友情深,这样看似普通却耐人寻味的句子写下这首千古绝唱。道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自然而又情真,成就后世送别之经典。
至于《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是成为了李杜君子之交的友谊见证。李杜之相遇和李孟之交如出一辙,李白在认识杜甫时整整大了杜甫11岁,但杜甫的性格抱负与李白意气相投,俩人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在之后的各奔东西之时,李白曾赠杜甫诗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自送别之后,从那种充满友情与欢乐地生活中变为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心情可想而知,更加觉得友谊的珍贵。于是情之所出,感人肺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歌以自问开头,追忆往事,竟达到欲醉不能,欲歌无心的地步,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答案,联系之前与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面对这浩荡的汶水,思念之情向着杜甫行的南方喷涌而出,流水不息,相思无尽,幻化出绵绵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
要说李白的此类诗歌代表了李白一生对友情的看重,可举诗句的还有很多: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深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之关怀;如“升沉应以定,不必问君平”之劝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之悲痛等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李白流露在友谊中真挚的感情,我们应该感悟诗人的真情,只为理解更深。
纵观李白的一生,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阅读李白诗歌中的这些友情篇,我们的心常常为诗中所流露的真挚友谊而感动不已,以致产生共鸣与鼓舞。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为人,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我们相信,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友谊存在,也就有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存在。就让我们在这些真挚情谊的感动下,传承文明,渐行渐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