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工作的目的赚钱愉悦正面意义育儿 |
分类: 生活感想 |
告诉孩子,你为什么去工作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上,匆匆忙忙地赶着出门上班,豆豆却缠着不让我走,哭着嚷着让我抱,让我陪她玩,不要去上班。豆豆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让外婆抱着跟在我后面走,后来会走路了自己追着我走。
作为妈妈,心里也是有些不舍的,尤其是看到宝贝女儿哭得稀里哗啦的。为此,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好话说尽,应对她的“纠缠”和“不舍”。
等豆豆再长大点,我会耐心地告诉她:妈妈要去上班赚钱,给豆豆买衣服、买书、买玩具。豆豆听得似懂非懂。
宿舍边上有一只流浪的母狗,生了一群小狗。由于缺吃的,母狗经常在宿舍边晃悠,到处寻找吃食,小狗则跟在后面“汪汪”叫着要吃奶。当时,豆豆刚好手里捧着一个奶瓶在喝牛奶。我就跟豆豆说:豆豆,你看,因为汪汪妈妈不去上班,所以小汪汪没有牛奶吃,对不对?豆豆听了,歪着小脑袋,不吭声。我又接着说:豆豆有牛奶吃,因为妈妈每天去上班赚钱,对吗?这下,豆豆听懂了。但是,豆豆毕竟还小,懂道理是一回事,真要她不哭不闹又是一回事。所以,每次她缠着我不让我上班的时候,我就会和她玩“因为……所以……”的造句游戏,加上豆豆外婆在边上故意催我“哎呀,叫妈妈快点走,又要迟到了!”这招还挺有效的,虽然不是每次都有效,但豆豆哭闹的次数明显少了。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为人父母者,不能只给孩子灌输“爸爸妈妈去上班,只是为了赚钱”的“消极”思想,而是应该很认真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上班,工作可以给爸爸妈妈带来很多的乐趣。
我看了以后,大受启发。一直以为,自己能把“工作是为了赚钱”的“真理”灌输给孩子,已经是做得比较到位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为了“赚钱”,是一种获得经济基础与谋生的手段。去上班才能赚钱,给孩子买玩具、买衣服、买书。有时,我给豆豆买她中意的玩具,看她喜欢得不得了,我就会装作很无意地和她说:豆豆喜欢这个娃娃吧,这是妈妈用上班赚来的钱给你买的哦。其实是想强化豆豆“妈妈上班是为了赚钱”的道理。
无容置疑,工作通常是繁琐的、枯燥的、单调的,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烦躁心理,就像歌词里唱的“想要说声爱你真的好难”。尤其是当早上看到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母爱泛滥的我,心里的不舍、不耐就会膨胀。可是,如果因为这样,就不去上班,或者消极怠工,或者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对工作的不满或者郁闷,这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工作、上班是一件很让人讨厌的事情。如果从小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他以后的成长,应该不是一件好事吧?
其实,仔细想想,工作在带给我们工资、奖金等更好的经济收入的时候,也带给我们很多满足和快乐,尤其是当我们全心全意地完成一件事时,那种成就感和愉悦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满足了最初的温饱后,人们会倾向于获得更多的尊重、满足,而工作,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不然,为什么很多不为生计发愁的人,却每天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呢。
所以,以后,等豆豆再哭着不让我上班的时候,我会很认真、很愉快地告诉她,妈妈喜欢上班,就像豆豆喜欢找小朋友玩一样,上班可以给妈妈带来快乐。这种积极而具有正面意义的回答,我想会比单纯的回答“工作是为了赚钱”积极得多了,还可以让孩子明白“自食其力”的道理。
另外,我还曾经在书上看到,有人做过调查,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个自信、事业有成的人,而不喜欢父母碌碌无为。孩子们觉得,有个让自己崇拜、让自己景仰的父母,不仅能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挺直腰杆”,更能激发自身的信心和斗志。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到头来,孩子却并不领情,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这倒不是看不起那些做全职主妇或者妇男的爸爸妈妈们,能当好全职奶妈或奶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导向,让他(她)明白工作并不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上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感谢燊燊妈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