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上阅读亲子阅读互动方式 |
分类: 爱上阅读 |
图文一豆一菩提
一眨眼,豆豆已经25个多月了,而我和豆豆之间的亲子阅读,已经坚持了一年多了。
记得刚开始亲子阅读的时候,我压根还不知道有亲子阅读这一说。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了汪培廷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立马被里面的“喂故事书”理念吸引了,从此,开始了给豆豆讲故事的里程。
刚开始,都是我讲、豆豆听,基本上没有什么互动,豆豆是一个。这是最初的阶段和模式。
后来,随着豆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慢慢地开始有了互动,从最初的我提问,她从书中找开始,比如:豆豆,小象在哪里?小猫在哪里?再到角色扮演,亲子阅读脱离了豆豆被动地听的模式,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
我总结了一下,目前,我和豆豆之间常用的亲子阅读互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我一直认为,学龄前的孩子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所以,我会挑一两个豆豆很喜欢听、又适合“角色扮演”的故事,在给豆豆重复讲过多遍后,尝试着和豆豆一起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豆豆进一步体会阅读的乐趣。
有一段时间,豆豆很喜欢听《弟弟打老虎》。起初,我也只是照本宣科:
小弟弟,扛大枪,要去打老虎。
小花猫,好奇怪,跟着小弟弟,去看打老虎。
小弟弟,扛大枪,要去打老虎。
小花猫,好奇怪,跟着小弟弟,去看打老虎。
咦,怎么没看见打老虎,只看见电视机呀?
原来,大老虎躲在电视机里呀!
“砰砰砰,叭叭叭”小弟弟不怕大老虎。
“嘻嘻嘻,哈哈哈”大老虎不怕小弟弟。
小花猫,小花狗,笑着在地上直打滚。
有一天,我正在给豆豆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刚好看到边上有一根塑料小棍子,就信手拿过来,放在肩上,充当弟弟的“大枪”。然后,在客厅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夸张地念着《弟弟打老虎》。豆豆一边听一边哈哈笑。
我看到豆豆笑得很开心,就再找来一根更小的棍子,递给豆豆,问她:豆豆,妈妈当小弟弟,你当小花猫、小花狗,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豆豆很开心,在我的帮助下,把小棍子放在肩头,跟在我后面,装模作样地扮演起小花猫小花狗来。
考虑到豆豆还小,所以这样的游戏目前还不是很多。以后随着亲子阅读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豆豆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适当地增加“角色扮演”的游戏。
我觉得,角色扮演这种亲子阅读的方式,有几个好处:
其一,可以使阅读动起来,更好地诱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其二,可以加强孩子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其三,可以增进家人和孩子的感情;
其四,可以让孩子得到不同的体验,感受书中不同人物的感受。
这是我最近无意中“发明”的互动方式。说起来,也挺好玩的。我上班的时候,豆外婆会念儿歌、讲故事给豆豆听,但豆外婆的普通话是相当的不标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豆外婆抱着豆豆,嘴里念着儿歌《排排坐》:
原话是这样的: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吃完果果来唱歌,唱起歌来真快乐。
结果,豆外婆用她的方言式普通话念起来就变成了:“排排坐,吃gege”了。我听了一愣,这时,豆豆急了,说不是“不能,不是吃哥哥”。
我赶紧纠正:老妈,不是吃哥哥,是吃果果。
可怜的豆外婆拗着口音又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排排坐,吃gege”。
豆豆都被急哭了,一边摆手一边说“不能,不是吃哥哥”。
后来,百般无奈的豆外婆干脆把这句改成了“排排坐,吃苹果”。其实,还是不难听出,豆外婆依然把“guo”念成了“ge”,但是在豆豆听来,只要不是“吃哥哥”就OK啦。
再后来,豆外婆有意无意地说起,给豆豆讲故事、念儿歌的时候,偶尔她念错了,忘词了,豆豆会说“不是,不是”,但她只知道正确的不是这样念的,却还不会纠正。一旦外婆念对了,豆豆就不吭声了。
有了这个发现后,我再给豆豆讲故事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故事“出错”,等着豆豆来“纠错”。婴儿画报乐悠悠儿歌里有这么一首儿歌《分豆豆》,原文是这样的:
小兜兜,装豆豆,豆豆分给小朋友。
这首小儿很短小,但豆豆很喜欢。我打破平时规规矩矩念的习惯,故意把“豆豆分给小朋友”念成“豆豆分给小娃娃”或者“豆豆分给小豆豆”。这时,豆豆就会说:“不是小娃娃(小豆豆)”。我就会故作惊讶地问她:不是“小娃娃(小豆豆),那是什么呀?”豆豆会认真地回答“小朋友”。
哈哈,这样的游戏,是不是很有意思啊。这本小书里还有一首豆豆喜欢的儿歌《乖娃娃》:老爷爷,年纪大;系鞋带,蹲不下;我帮爷爷穿好鞋,爷爷夸我乖娃娃。我会故意把“爷爷夸我乖娃娃”念成“爷爷夸我乖宝宝(乖baby)”,豆豆也会马上纠正说“乖娃娃”。

我觉得,这样的游戏,同样是建立在对故事内容的重复阅读基础上的,只有当孩子对这些内容熟悉了以后,才能进行。而这样的故意出错-纠错方式,无疑可以增加孩子对故事内容的记忆和辨识能力,而你一句我一句的问答形式,无疑中又给阅读增加了趣味。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简单,适合于像豆豆这样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孩子,等孩子再长大些,语言表达能力强了,可以发展为提问式的阅读。
这种方式,是我最近几天才偶尔尝试成功的。大概是2月16日晚上,我给豆豆念了一首新的儿歌《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五只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只小鸭子呀,跳到水里面呀,游呀,游呀。
七只小百灵呀,站在树枝上呀,唱呀,唱呀。
八只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美呀,美呀。
九只小白兔呀,竖起长耳朵呀,蹦呀,蹦呀。
十个小朋友呀,一起手拉手呀,笑呀,乐呀。
这首儿歌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豆豆一听就很喜欢,缠着我一连念了好几遍。有一次,我念完“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的时候,突然听到豆外婆在叫我,就停顿了一下。结果,豆豆自己接了一句 “玩呀”。这可把我乐坏了。要知道,这首儿歌,我都还没记熟呢,没想到,豆豆竟然记住了。除了让豆豆接后面的飞呀、唱呀、蹦呀,我还试着让豆豆告诉我两只是什么,三只是什么。
这个过程,虽然我是刻意为之,但没有故意为难的意思,如果豆豆答不上来,我会很开心地告诉她答案。毕竟,这样的你一句我一句,本来就是为了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如果变成任务,那就失去本意了。
除了儿歌,我还会挑一些豆豆平时已经很熟悉的绘本内容,和她进行一问一答,比如,看《是谁在捣乱》(《路德的快乐生活》系列),我会问:是谁在路德的靴子里放了一个土豆,是谁在路德的杯子里放了个皮球;或者是:路德的头上放了个什么东西,谁在路德的浴缸里洗澡等等。
2012年,我讲故事给豆豆听;
2013年,让豆豆讲故事给我听。
这既是我对新年亲子阅读上个新台阶的希望,也是我对通过亲子阅读让我和豆豆彼此之间的感情更深一步的渴望。
感谢曹小宝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