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16 19:3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论文 |
美术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学生的美术作业是检验学生美术学习效果和美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我们评价一堂美术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学生作业完成的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教育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课的作业由传统的单一式临摹向多样化创新型发展,但随之而来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找问题答案,解决美术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美术教学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剖析教学中的一些普遍现象,探索美术作业问题的成因,透过作业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旨在加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
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那么美术作业的完成则是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享受艺术的快乐的过程。学生的美术作业是检验学生美术学习效果和美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我们评价一堂美术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学生作业完成的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喜欢完成作业,并在创作中体会到艺术实践带来的快乐,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反思的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前美术常规教学中学生作业形式多、实效差现象普遍,学生作业明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内容缺乏层次、学生逐渐没兴趣。
学生因学习基础的不同,因智力、情感发展的不同,他们的美术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有高有低,参差不齐。明显反应到作业上来就是作业速度快慢不一,作业水平高低不等。当前美术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作业内容仍普遍缺乏层次。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很轻松就能完成作业,但有的学生却是困难重重。基础好的学生有很多时间无事可做,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也受基础好的学生地影响不能用心去完成作业,而去赶时间应付老师作业,长此以往,使他们对美术丧失兴趣,美术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差。此外也造成课堂纪律混乱,这也是导致美术作业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作业练习不切主题、教师学生都疲劳
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吃不透教材,分不清那些是已有知识,那些是新知识,在设计时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将所有内容混在一起,一股脑抛给学生,教学中抓不住重点,一节课下来费时费力,收效却难尽人意。例如:有一位教师上《画夜景》一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夜景,然后采用“油水分离法”示范表现迷人的夜景,学生被教师直观的示范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所打动,迫切尝试的创作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这时,教师却让学生欣赏一些其它表现形式的作品,随后作业要求可采用任意方法创作,很快学生探求新方法的注意力被分散转移,最后大多数学生运用剪贴、简笔画等学过的方法进行创作,形成学生练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两张皮现象,结果表现方法太多教师辅导手忙脚乱,学生练习材料准备不充分,作业草草收场。另外,由于作业形式多样,评价标准不一,教师无法一一评价,最终评价流于形式,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搞不清,对比教材中的范作,自己为什么总是画不好?…… 教师同样一脸迷茫,不明白为什么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总是完成不了?一节课下来,师生心情郁闷,身心疲惫。
3、作业评价方法单一、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中小学美术作业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等级式评价法。学生作业中最常见的是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等简单的评价语言。如果长期这样评价,学生就会缺乏新鲜感,对于评价的结果缺乏重视。其次,简单的评价语言,反应不出作业中优劣的具体问题,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作业评价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另外如此评价虽可以对学生作业划分等级,但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培养其学习美术的自信心,从而使其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逐渐降低学习热情。
4、作业评价忽视过程、影响学生综合评价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很少去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只是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作业,往往以构图是否适中,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作为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
另一方面,学生抓住教师评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特点,那些不太爱动手的学生常常会请人代笔,这样,老师也较难发觉。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和不认真的作业评价结果区别不大,有时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作品反而获得高分,极大的刺伤了好同学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惰性,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这些现象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造成影响。
我认为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情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便是学情分析。我们先要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美术水平达到何种程度,只有清楚的了解教学对象,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面向全体,创设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要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成功与表现自己提供机会,老师要改革布置作业的方式,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可追求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让他们都充分参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如在一年级的《剪窗花》教学中,一位教师对平时动手少的同学提出最简单的“田字折”“米字折”,再在上面剪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形;而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则要求会更多的方法,“放射折”、“五边形折”等,剪刻时也要求更复杂的图形。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2、吃透教材
新课程中强调教材是一个载体,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式达成目标。
例如人美版教材第十四册中《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一课,教材中显示要学习帽子的设计和制作以及在文化衫上设计图案,并要穿着展示,教师如果死搬硬套,不顾及自己学区情况,可能就会感到难以实施了,这时假如我们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话,就可以结合自己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如删减学习内容,只学习文化衫的设计,利用纸板绘制学具代替文化衫、挡在身前来展示,照样可以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课外自己研究帽子的设计与制作。
再如:人美版教材第十三册中《未来的我》一课,有些教师因为电教条件所限,避开这课不上,其实完全可以用相片进行贴、画的方式来上,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说,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读透教材、抓住重点、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反过来,如果说课堂效果反映学生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学习任务不易完成,这就得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了。
《画夜景》一课教师如能同样灵活处理教材,教学结果将呈现另一番景象。
3、关爱鼓励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充分信任老师,能与老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的烦恼和困难才会向老师诉说,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点燃学生心中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例如:课堂上教师每次在学生作画时,逐个走到学生面前(尤其是学困生),辅导这节课的作业,当面肯定作品的成功和指出不足之处,有时亲自动手帮他们修改。加深了师生的感情,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批改作业时巧用鼓励性评语,让学生时刻感受老师的关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的作业受到教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业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这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如:“你比老师都还要棒些!”, “你进步了、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假如你能……就更好了”……等等。教师每一次真诚的表扬和鼓励都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专业语言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学习美术离不开美术语言,学生只有掌握相应的美术语言和技能,才能形成相应的美术素养。因此,给学生作业作出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评价外,还应运用体现每课知识点的美术语言来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努力目标,逐渐养成从美术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从而热爱生活,达到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完善人格目的。
如:“三角形构图合理,突出画面稳定效果。”、“笔墨浓淡干湿掌握较好”、“线条流畅,但缺少粗细、疏密变化。”、“画面色彩对比不强烈,试着提高纯度……看看会有什么改变”、“这些同学的作业或创意新颖、或线条简洁明确、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表现……非常棒!最关健老师很欣赏她们那份认真的态度。”等。
5、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活动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之前,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
过程加终结全面评价有利于学生成长。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相信,只要我们美术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有心人,多研究、勤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找到自信,享受到艺术实践带来的快乐与美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