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话不是方言,是联合国承认的国际语言!使用率占全球第16位!有1.3亿人在使用!
(2012-01-23 09:22:22)
标签:
文化 |
粤语文化历史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岭南的称谓“越”(通“粤”)。
1.粤语(Cantonese)简介
1.俗名:广东话、广州话
2.英文名:Cantonese
3.地位:香港、澳门法定语文。
4.与普通话的联系和区别:粤语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与普通话同属于汉语(Chinese),其中普通话(Mandarin)是国家通用语,而粤语(Cantonese)是汉语下属的一个分支语言。
5.使用国家及地区:中国大陆(广州、广东其他地区)、香港、澳门、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粤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
6.区域
广东省、香港、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桂林一带除外)、海南省一部分。 海外有东南亚、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
7.使用人数 7000万~1.3亿
8.世界排名 第16 位
9.语系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粤语
10.词汇分类
粤语(广东话)的词汇分为汉字词,外来词,固有词。
汉字词:最常用,占词汇的大部分,如“时间”;
固有词:即广东话特有的,属于古代汉语词,现在汉语中其中上不用或消失,如“攰(累的意思)”,“睇(看的意思)”;
外来词:外来词则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如“巴士”。
11.官方地位
广州、香港、澳门
12.管理机构
香港政府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言事务部
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中心
13.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2.语言定义
粤语,是一种发源于两广地区(广东、广西)的汉语方言,也是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占有主流地位的语言,故称广东话或白话。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通行。谈到粤语的发源地,一般权威学术界的专家大多都认为是发源于古代苍梧郡广信(古代广信,即是今广西梧州大部分地区和广东封开少部分地区)。古代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学术上,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语。不过,粤语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从北方或者邻近的福建等地搬迁过来的,到了广东后,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粤语。不过,由于他们都是外来人,比较难接受当地口音,要学得准的话确实不容易,所以就出现了今天的粤语地区语音差异,不过跟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差不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粤语。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潮州话、福佬话、雷州话、黎话、海话)、普通话,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近年来,有不少外国人也移民到广东,所以在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还有部分人使用英语。
2009年,中山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历经10多年,终于权威证实:粤语的真正发源地是古代苍梧郡广信,即是现在的广西梧州。(注:古代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基本通行。古代广信,曾一直是两广的管辖政治中心。)
粤语具声母二十,韵母五十六,声调曰九声六调,名九实六也,入声有三。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3.地位争议
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普通话是完全无法通话的,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不过,一般认为,这并非语言分类的唯一标准,如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虽然可以通话,却列为三个不同的语言。并且粤语也与汉语其他方言同具有书写文字和使用族群的高度统一性,这也与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
4.粤语定位
广东,简称粤。而粤语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所讲的语言,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粤语’了。”这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说它是错的。这跟“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它又叫“‘阿拉伯’数字”的道理是一样的。粤语因是在广东省内流行,且占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广东话”是科学的。其实在粤语族群,民间对这种语言的称呼为“白话”,以别于当时读书所用的文言文。这是老百姓对自己所讲语言的称呼,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粤语最恰当的表述。
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这大抵已是不争的事实了。至于粤语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方言”,这就纯粹是划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问题了。单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可说两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近似度有多少(一般从基本词汇的统计出来),而不可能科学地划一条线,说过了这一条线就是语言,在线以内的就是方言。方言和语言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是政治问题。
例如
欧洲的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根本是一致的,但因为两个民族关系恶劣,因此视为两种语言,这又是不是我们划分语言方言时应作参考的例子呢?
这不是政治干预学术,而是方言语言的划分往往建基于语言使用者的族群自我认知。用该说,讨论“方言”、“语言”划分这学术问题中,一定要把政治社会的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有点像社会语言学。但把一切有政治成分的学术问题都说是政治干预学术,就又有点过犹不及了。
至于粤语的起源,经与同好反复论证及查找资料得出结论是:起源于广西梧州,而以广州为正统。梧州一带是汉人在秦时首先到达岭南的驻守地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南方汉文化的中心。
1995年初,《语言研究》杂志发表了两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国泉,广东省政府参事副教授罗康宁的论文《粤语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粤语起源于古广信--今之广西梧州,广东封开”的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引起轰动.当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会两次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论证会,对此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结论.此后,报道这一消息的新华社电讯传遍全世界,在世界华人中产生震动。
众所周知,粤语发源于古广信。古广信就是今广西梧州,广东封开是广信县的辖地,而不是治所;岭南最早的“首府”设于今梧州;经灵渠通长江水系的漓江才有可能成为古代水上“丝绸之路”。依据:《前汉书》云:“苍梧……有漓水关”;“有漓水东南至广信”。传统的说法,包括权威的《辞海》、《辞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当代专家学者的说法,均指古广信就是苍梧郡治的今广西梧州市。虽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说广信是在今之广东封开(封川、封州),但不为大多数严谨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学者所取。例如,被唐宪宗称为“博闻强学,知历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岭南节度使的杜佑,其史学名著《通典》,说到“封川”、“封州”时,均从晋代说起,此前之沿革均只字不提。
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国吕嘉之乱,完成了南中国归汉的统一大业,重赏立功将士,下令将南蛮之地的岭南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辖地包括今之两广。五年后,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设在苍梧郡治的广信,使之成为整个南中国的首府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09年之后,汉献帝设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并设治所于苍梧郡之广信,那时尚未有广州之名。
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显然就十分重要。
5.分布特点
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等地。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广东封开县
注:已有出土文献证明),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