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电影的第五次技术革命——48帧的秘密

(2012-06-25 17:46:19)
标签:

娱乐

分类: 影画音尚


    世界电影的第五次技术革命——48帧的秘密

   彼得·杰克逊回应了詹姆斯·卡梅隆关于电影应该从每秒24帧向每秒48帧甚至每秒60帧发展的观点,表示他正在拍摄的两部《霍比特人》都将采用每秒48帧的技术拍摄,并希望到上映的时候全球会有超过1万块银幕有播放每秒48帧电影的能力。两位电影技术大神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起去,看来48帧这个技术或者说概念将在3D浪潮之后再次席卷而来,改变未来电影的面貌。

     那么,到底这“每秒48帧”是什么意思?比90多年来拍电影沿用的“每秒24帧”有何不同?会为电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又面临着哪些困难?且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免得跟不上潮流的发展吧。

    第五次电影革命?

    自从1895年电影诞生起至今,从技术、形式上已经出现过了四次重大的变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到3D。而现在,当电影的3D化大潮还方兴未艾时,从每秒24帧到每秒48帧的第五次电影革命已经近在眼前了!

    观点提示:
    如果您想先对这个问题有个大概了解,可以看看以下概括出来的问题和结论,基本上就会对每秒48帧这个技术革命有个大致了解。

 

    什么是每秒24帧?48帧?
    简答:简单说就是一秒中拍摄或者播放多少格画面。

    每秒24帧有什么问题?

    简答:运动画面抖动、不清楚;看起来有点晕。

    每秒48帧有什么好?

    简答:画面清晰稳定,动作镜头看起来连贯顺畅,快速镜头不头晕。打个比方,每秒24帧拍出来的电影好像近视的人看周围,每秒48帧拍电影则像让他戴上了眼镜后看周围。

    当初电影为什么设定为每秒24帧?

    简答:省钱。这是看得过去的最低标准。

    从每秒24帧发展成每秒48帧有何困难?

    简答:用胶片拍摄放映的话改起来难度很大,数字摄影机和放映机则比较容易。

    每秒48帧和3D电影技术有没有关系?

    简答:每秒48帧技术会让3D电影看起来更清晰更舒服。

    什么叫“帧”?
    我们都知道,电影是依靠人类的视觉暂留现象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以前的拉洋片就是让纸片上的渐变图案在你眼前快速掠过,你看起来就感觉画面动起来了。在电影里,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Frame),而研究表明,只要达到每秒24帧,人们的眼睛就会被欺骗,以为看到的是运动的画面。动态的画面则按每秒钟显示多少帧来衡量,这就是所谓的“每秒帧速率”(fps)。



    电影为什么要制订成24帧标准而不是更高?

     90多年前,电影工作者发现只要达到每秒24帧的速率,就能形成动态的影像,1927年的电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堪称是确定了这一标准的影片。如果把这个速率提高,那么拍摄电影需要用的胶片以及播放电影的成本都会增加——如果提高到每秒48帧画面,就意味着要采用比每秒24帧多一倍的胶片。那时候的影片里几乎没有大动态、高速度移动的画面,也没有CG电脑特效镜头,每秒24帧完全足以满足电影工作者以及观众。因此,电影这种形式就以每秒24帧的格式确定了下来,后来更出现了戈达尔“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相”的名言,24帧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彼得·杰克逊说:“在有声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电影人选择每秒24帧的速率是为了技术上的要求。我猜想24FPS是获得清晰音轨的最低速度。而那时35mm胶片那么昂贵,大家只能选择尽可能慢的帧速,来保证制作成本。因此,我们就这样在24FPS下度过了90年。这并不是因为24FPS能给我们带来最佳的效果,而仅仅是因为那是1927年前后能提供可接受效果的最便宜选择。”

    24帧的电影有什么问题?

    有人说,我已经看过几千部电影了,也没觉得每秒24帧有什么问题啊。但正像彼得·杰克逊所说的“其实这样的影片中每一帧都会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运动的镜头中。如果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就会有抖动(judder)或者频闪(strobe)。”我建议你找来有高速运动镜头的电影来注意看一下(例如《谍影重重2》或者《变形金刚》),你会发现快速的动作场面往往让你看不清人物动作;而快速的移镜头也会让观众产生晕眩感——这种感觉就是因为看不清画面而引起的。


即使你一帧一帧的来看这些动作场面,仍然会发现模糊和抖动的问题,
无法看到清晰稳定的画面。


    48帧、60帧与24帧的区别

    24帧真的不行么?我们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电脑、游戏等行业中,每秒24帧早已成为了一个阻碍而不是标准。如今随便一台LCD显示器都能达到60Hz的刷新率,也就是说,它能以每秒60帧画面的速率刷新率来显示画面,如果低于60Hz,你就会觉得电脑画面闪动、有残像,容易眼疲劳。而现在的显示器以及电视都在推行120Hz的刷新率了,它们都可以通过帧插值(这个下面会提到)的技术让画面变得更加平滑稳定。下面我们用几个小动态画面来直观地为你呈现不同帧率的不同视觉感受。


每秒15帧,我们能感到方块的运动不连续,有残像


每秒30帧,已经相当顺畅了


每秒60帧,几乎看不到方块运动的轨迹,极其平滑流畅

      我们可以看到,每秒60帧的画面看起来非常舒服,而每秒15帧则几乎无法忍受。但拍电影为什么必须要24、48、60这样的帧数呢?因为如果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升级改造,最好就是设计为原有每秒24帧的倍数,这样只要调整播放的速度(例如48帧是2倍速、60帧就是2.5倍速),就能保证画面放出来是正常的。如果设计成比如49帧,那么就很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正常播放。

      彼得·杰克逊在谈到每秒48帧电影技术时说:“以每秒48帧的频率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会非常有助于摆脱这些问题。它会让电影看起来更逼真,观看起来也更轻松,尤其是在3D电影方面。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长时间的看着以48帧拍摄《霍比特人》的测试片和样片,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看着3D画面却不觉得眼睛疲劳。那画面看起来真棒,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此了。到这个地步,再看其他电影,感觉就很原始粗糙了。周日的时候,我在影院看了部新片,结果一直被抖动的摇镜头和模糊的画面感所困扰。我们被每秒48帧惯坏了!”
24帧曾经惹的祸 48帧将要起的浪

      每秒24帧的设定为电视、录像带、DVD、蓝光、电脑等等领域惹来过无数的麻烦,很多人对其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了。由于电影产生在电视之前,而电视受技术的限制,一开始就采用了另一套标准,也就是50Hz(PAL)和60Hz(NTSC)。传统的电视信号都是隔行扫描,也就是说不是每行都有信号,而是上一秒单数行有信号,下一秒双数行有信号这样。那么问题就来了:电影是每秒24帧(24FPS)的逐行信号(简单理解为每行都有内容);要怎样把它放到50Hz(也就是25FPS)或60Hz(30FPS)的电视上去呢?


电视信号以往都是隔行显示的

       如果不做任何修改,在电视上看电影就成了快动作搞笑片,于是人们必须采用一种叫Pulldown的技术,把24FPS的电影画面转换成25FPS或者30FPS的电视信号——所有接电视的设备,例如DVD机、录像机、蓝光机都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非常令人头疼!为了不影响电影感,各种pulldown技术纷纷产生,有2:3 pulldown、3:2 pulldown、2:2 pulldown等等解决办法,因为过于技术,这里不做详细解释了。反正你知道,每秒24帧的电影画面设定为除了在影院的其他设备上看电影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和问题。

      纯粹主义的电影迷一直对改变24帧标准这件事很纠结,因为他们认为这会改变电影的纯正感觉——正像有人始终对CRT显示器情有独钟看不上LCD一样。他们认为即使有闪烁、模糊、抖动等等问题,用每秒24帧拍摄的电影仍然显得有“感觉”。彼得·杰克逊对此评论说:“电影原教旨主义者可能会批评缺乏模糊和频闪的电影没有艺术品味道,但我们剧组中有很多这样的电影纯粹主义者都已经转变了。你会很快习惯电影的新面貌,并发现它给我们带来了更逼真和更舒适的视觉体验。”

      不过这些纯粹主义者也并非没有道理,如今的电视已经发展到了120Hz的时代,在这样的电视、投影上放映电影,你可以通过插值运算把影片从每秒24帧提升到每秒60帧的画面——之前的插值运算是在中间加入黑屏帧,现在则可以智能运算增加中间帧画面,令画面更真切,当然不会有原生40帧或者60帧那么好。但这样播放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看电视的感觉,流畅则流畅,却没有电影那种独特的感觉了——你总不希望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看起来像是美剧《Days of Our Lives》吧……


电影的未来也许就在眼前改变(《老无所依》中的剧照)

      总的说来,每秒24帧的电影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从长远看,未来的火种似乎已经由彼得·杰克逊和詹姆斯·卡梅隆这样富有远见的技术大神所点燃。变革在开始时总是显得不那么可靠,但最终世界的面貌会慢慢改变。如果在3D之后,48帧真的是另一个改变电影面貌的大潮,那么我们该欣喜有幸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