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急须:源于唐代的茶器 (载《温州日报》2015年1月23日

(2015-02-20 21:31:40)
标签:

瓯窑

急须

潘国森

茶器

分类: 陶瓷篇
急须:源于唐代的茶器
2015-01-23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50123/20150123297691.jpg(载《温州日报》2015年1月23日" TITLE="急须:源于唐代的茶器 (载《温州日报》2015年1月23日" />
五代瓯窑青釉急须,潘国森藏

http://img.wzrb.com.cn/epaperfile/20150123/2015012330440.jpg(载《温州日报》2015年1月23日" TITLE="急须:源于唐代的茶器 (载《温州日报》2015年1月23日" />
日本急须型茶器

 

毕生致力于瓯文化研究与鼓吹的潘国森先生日前因病去世,令人不胜伤感。潘先生收藏有数百件古代瓯窑瓷器,其中一件五代瓯窑青釉单柄壶曾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该壶满施青黄釉,高流,矮足,球形腹,有盖,盖上有两孔,可与同样有孔的壶耳相系,与壶嘴成90度处伸出一个方圆形的直柄,柄身中空。冷丁一看,很像我们过去常见的砂锅药罐和置于灶膛中热水的汤罐。

温州博物馆拿它借展时,与另一个唐代的类似瓯器均标明为“盉”。盉乃古代酒器,其实,它不叫“盉”,并非酒器,而是一种古代茶器,通称为单柄壶,古人则称之为“急须”。

北宋福建茶人、曾任礼部尚书的黄裳,在《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里写道:“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诗下自注曰:“急须,东南之茶器。”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唐代,当时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法或煎茶法为主,急须就是用来煮茶的一种茶器,所以把壶嘴做的很高,以免茶汤溢出;将直柄做成中空,则是便于插入导热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时烫手。唐代长沙窑也有这种青釉急须茶器,但造型不如瓯窑的漂亮。急须是唐代茶器组合中的重要一员,如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藏有一套唐代随葬的石质茶器,包括茶碾、风炉台、茶器台、茶瓶、茶瓯、茶盘、茶托、茶釜等,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急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由煮茶法变为点茶法,急须也随之由茶器演变为以酒器为主了,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谈及都城杭州的店铺时云:“平津桥沿河布铺、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碗器。……酒市急须、马盂、屈卮(酒器)、滓斗、筋瓶……食托、青白瓷器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停止生产用以点茶的龙凤团茶之后,民间便时兴用散装茶叶泡茶并延续至今,是为撮泡法。如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至此,急须就逐渐退出了茶器行列,真正“沦”为了酒器,“吴人呼暖酒为急须……急须者,以其应急而用”(明都卬《三馀赘笔·急须仆憎》)。

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将饮茶习俗带回国,并发扬光大为茶道,不但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茶器的原始名称,如急须,而且还一直将它作为一种通用的茶器在使用。在百度里搜索“茶器急须”,出来的几乎都是日式茶具,凡柄与流成直角相交的茶器,都称为急须型茶器,也叫唐羽茶壶,实乃简化、矮化了的唐五代单柄壶——急须。唐时流行于日本坊间的急须,好多就是温州的瓯窑产品。当然,我们还要感谢当年的日本遣唐使,使急须这一湮灭在历史烟云中的大唐茶器的名称得以延续至今,并逐渐再度为国人所熟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