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篇:千年南塘竞风流
(2011-08-11 23:04:33)
标签:
南塘街王羲之南塘河东瓯诗存 |
分类: 南塘篇 |
因河而兴,以文为荣的南塘街,曾有众多温州历史名人以及与温州有着深厚渊源的“新温州人”,在南塘街跨越千年的历史星空里,划出过一道道璨然生辉的亮光。
六朝:王谢贵胄 南塘竞风流
王羲之(321-379):作为晋代第一豪族琅琊王氏的第四代子孙,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出守吾永嘉”,其乘船在南塘赏荷的风流轶闻成为“南塘旧以荷花名”的最早注脚。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是记录书圣南塘赏荷故事的第一人:“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百里芳》)。对此,历代方志也都有载,如宋《方舆胜览》卷九《瑞安府》“百里荷花”条:“《郡志》: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即此也”。宋《永嘉志》:“南湖旧时荷花百里,王羲之尝游于此,父老竞携壶相候”。明《弘治温州府志》:“南塘在城南瑞安门外,即南塘路,连瑞安,自瑞安门运河七十九里。旧时驿路百里荷花正在此塘畔也”,“南湖出瑞安门外为南郭。……出南湖大湖直抵瑞安,延袤七十余里,王羲之登舟赏荷即此。” 景以名人传,直到千年之后的清代,人们仍津津乐道王羲之的南塘赏荷游。如文学家朱彝尊于康熙二年在温凭吊题咏的《吴桥巷》:闻说吴桥港,荷花百里开。当年王内史,五月棹船回。又如同治温州知府戴文俊的《瓯江竹枝词》:荷花百里远生香,五马辉煌七宝装。父老相看风日美,提壶先自下南塘。
谢灵运(385-43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与琅邪王氏并列六朝最显赫家族的陈郡谢氏,历世十几代,延续三百年,其中之佼佼者有422年被贬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苏东坡)。永嘉的山水因谢公的屐齿而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尽管当初还没有南塘这个地名,但谢灵运在南塘附近留下的《游南亭》、去大罗山、仙岩景区途径南塘留下的《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等,使我们对史前南塘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弭楫向南郭,波波浸远天。拂鲦故出没,振鹭更澄鲜”。永嘉山水,不但成就谢灵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成为谢灵运后裔的永久家园,谢离温之时,将长孙留在了楠溪江畔,衍生成今天的永嘉鹤盛谢氏,文学传家历千年,代代都有诗人出,如其八世孙,“尚志不仕”的谢隽伯(1225-1278),在风雨飘摇的宋元交替之际,就在塘河之畔深深怀念最早吟咏塘河荷花的先祖:思远楼西平屿东,会昌湖上藕花风。水亭隔岸湘帘卷,人倚阑干忆谢公(《西湖偶成》)。而谢灵运的第15代孙谢承南(1469-1509),则随父怀昌于明代成弘年间迁居南塘,并有吟咏南塘风情的《湖心渔唱》传世:“湖月白兮湖风清,渔舟一叶烟波轻”。
宋代:名流云集 南塘显文名
杨蟠:台州人,北宋绍圣二年(1095),在杭州给苏轼当副手并相互吟诗唱和的杨蟠,以承议郎知温州,在任两年,政绩卓著(如改造城内三十六坊),文思泉涌,所作《永嘉百咏》,成赞美温州之经典名句,如“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咏温州》),“为官一十政,宦游五十秋。平生忆何处,最忆是温州”(《去郡后作》)。其中所忆的,自然包括曾“红烛夜行舟”的南塘: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南塘》)。杨蟠的诗,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深得大文豪欧阳修的赞誉:“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南塘》是其代表作之一,并成为历代诗人中直接以“南塘”为题赋诗的第一人。
韩彦直: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子,南宋淳熙五年(1178)知温州,在任期间,调查了解包括南塘在内的柑橘种植情况,写就我国第一步柑橘专著《永嘉橘录》,在涂泥上种植、以河泥施肥乃保证柑橘味美和生态平衡之举,千年不竭。
沈枢: 安吉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淳熙十二年(1185)知温州。得知南塘年久失修,遂在到任后的次年冬天,发动沿途百姓,倾政府之全部财力,历时半年,整治疏浚完成温州到瑞安的七铺塘河,修复完善河岸石堤,辟为“南塘驿路”,并遍植莲藕,南塘因此得有“旧时驿路,百里荷花”的美誉。从此,“水行御舻,陆行蹑踵”(宋陈傅良),温、瑞两地的水陆交通畅通无阻,而这水路,便是连接温州(永嘉)和瑞安之间的水上交通大动脉----温(永)瑞塘河,古称南塘河。南塘街之所以成为宜居宜商之地,沈太守功不可没,百姓感恩戴德,“夹道欢呼百里间,不论扶杖与胜冠”(陈傅良)。沈枢在修建南塘的工程开工后,曾率同僚亲往视察,并赋诗为纪:沈枢《视修南塘反,同陈君举诸贤游梅雨潭》,诗曰“登临有余兴,恍若在蓬瀛”。
我昔髫年侍此翁,自甘穷僻古人同。道修白业曾先悟,官近青云却未通。
庭长嫩蝌新戏雨,径存衰柳旧摇风。世间荣落私情尽,留得清史是至公。
陈傅良(1137-1203):人称止斋先生,乾道8年(1172)进士,永嘉事功学派创始人薛季宣的大弟子,因薛早逝,陈实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之巨擘。1163-1167年,年仅26岁的陈傅良以一介布衣儒士受聘为南湖塾的主讲,“岁从游者常数百人”。陈破旧创新、不同凡响的讲学效果,史载甚详:“止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数百人,文名大震”(吴子良《林下偶谈》)。“初讲城南茶院时,……
皆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亦籍名陈氏。由是其文擅于当世”(叶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初,傅良讲学城南书院,时以科举旧学,人无异词,于是芟除宿说,标发新颖,学者翕然从之”(《四库存目丛书》)。在城南书院师从陈傅良的学生有蔡幼学、曹叔远、周勉、王绰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永嘉学派的佼佼者。陈傅良在城南书院当老师的第二年,还拜在薛季宣门下当学生,同学者有徐元德、薛叔似、王楠(叶适的老师)、沈有开等。
陈傅良为南塘留下了许多题记诗篇,如为文友沈枢整治塘河所作的《温州重修南塘记》、《作南塘记郡守沈持要以诗来谢次韵奉酬》)、《观南塘四首呈沈守》以及为儿女亲家薛叔似在南塘新落成的“薛圃”赠诗(《寄题薛象先新楼》)等。
薛叔似(1141—1221):字象先,鹿城区人,薛季宣从侄,陈傅良的同学和同科进士,永嘉学派干将,官至左补阙。嘉定三年(1210)退休回温后在南塘街建薛圃以颐养天年。薛圃楼高百尺,“阖郡台池皆下瞰”(陈傅良),朱熹还为之题写了“老松堂”和“书林艺圃”匾额。隐居不仕的乡贤薛师石来此专访后还留下了《题南塘薛圃》诗:“门对南塘水乱流,竹根橘柢自成洲”。
叶适(1150-1223):世称水心先生,大儒,瑞安人,1173年以进士第二名及第,官至光禄大夫(从二品),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自称与陈傅良交往从游“四十余冬”,十三四岁迁居永嘉时,就在南塘城南书院旁听,并受教于毛崈:“我昔髫年侍此翁”(叶适《毛崈夫挽词》)。叶适的名句“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是当年南塘和南塘河畔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堪称古代南塘河的代言词。
蔡幼学(1154-1217):瑞安莘塍人,少时,即到南塘城南书院读书,乾道8年(1172),与“朝夕侍侧者十年”的老师陈傅良同登进士榜,后官至兵部尚书,永嘉学派的继承者。
曹叔远(1159-1234):中国进士第一村瑞安曹村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永嘉学派继承者。“南塘旧以荷花名”就出自曹所著的《永嘉谱》,该书后曾辑入明《永乐大典》。曹还为乃师陈傅良辑编出版遗著《止斋文集》51卷,使陈之学说得以流传。
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同为南宋温州人且字号中都带“灵”,彼此志趣相投,诗格相类,遂称永嘉四灵。四灵泛舟南塘河,写下无数吟咏塘河及其沿岸风土人情的诗歌,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翁卷就有一首专门题吟南塘的《南塘即事》传世,堪称古代南塘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的代表作:半川寒日满村烟,红树青林古岸边。渔子不知何处去,渚禽飞落拗罾船。
潘柽:永嘉人,北宋末年武状元潘文虎之子,曾出使金国。“平生喜为诗,下笔立成,声名籍盛,永嘉言唐诗柽始”,是备受叶适、孙锵鸣推崇的本土诗人,潘曾在南塘采风,并留下《出郭》诗:酤酒三家市,题诗十里塘。薄云鸥外影,空翠马头香。出郭知无事,寻僧有底忙。终当成野逸,小筑近沧浪。
徐献可:永嘉人,好碑帖款识之学,曾知泉州。对南塘的风情观察细微:南塘新雨过,风暖橘洲香。水长侵官路,桥低碍野航。竹棚人卖酒,花笠妇移秧。近日频来往,春归有底忙(《南塘》)。
陈昌时:瑞安人,宝祐间登论秀科,授廉州教授,为南戏鼻祖高则诚之岳父。“外有江心,内有湖心”,当年南塘绿水环绕的湖心屿,有寺有塔有风景,自当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陈昌时就是第一个吟咏湖心风光的诗人:出城五里凄无尘,清湖无底秋浸目。水仙飞结空中栖,佛香吹化莲花阁(《留湖心寺》)。
陈鬲(1204-1258):乐清人,宝祐5年,通判海州,与来袭元兵激战而死,海州赐庙旌忠。出仕前也时常逛逛南塘的湖心寺:水边曾看题碑石,知是诗人扁寺名(《湖心寺呈萧峰陈明府》)。
元代:风光依旧,南塘胜桃源
年。清《东瓯诗存》中元代入选的第一首诗,就是郑昂的《舟至南塘》:
陈高(1314-1367):平阳人,有《不系舟渔集》15卷传世。至正十四年(1354)登进士第,授庆元路录事,被誉为“元季之铮铮者”(《四库全书总目》)。至正24年(1364)正月避世北上,途径南塘,客居文友家中,于半月间吟成《客南塘》诗四首。诗人笔下南塘秀美的水乡风光和诗意的人文景致,堪比桃花源:雨霁南塘春水多,日光浮动绿生波。风前无数蜻蜓舞,柳底成群白鹭过。垂钓老翁真可画, 荡舟女子最能歌。眼见景物浑依旧,飘泊风尘奈老何。
明代:名臣荟萃 南塘编府志
淮评“为止斋后一人”。虞曾与同乡文友雨中泛舟南塘,游弋于荷花丛中,仿古人“青荷碧筩”饮酒法,成南塘版的曲水流觞和文人雅集。
畔的梧田大堡底村建有瓯滨郊墅,选在南塘修志,倒也算近水楼台。
侯一元(1512-1586)、侯一麟(1517-1599)兄弟:乐清人。温州历史上唯一的一门四进士,就指侯一元及其父、子和孙。一元历官豫、桂、赣按察使、布政使,正值壮年,便辞官归里,在南塘街筑南塘楼居别墅,“登高临流,雅歌咏诗,为一方文宗者二十年”,《东瓯诗存》选录其作品多达133首,为历代温州诗人之最,其中起首之作就是《南塘寄怀舍弟》,另有《南塘楼居书怀》。一元胞弟一麟,“廉洁刚果,貌古能文”,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被乃兄荐为江西万年丞,新编《温州文献丛书》就有其所著之《龙门集》。应兄之邀,与兄在南塘街同住(《春自郡中移居南塘》),盛赞家兄南塘定居之举:南塘山水清,可以筑钓矶(《奉和家兄南塘楼居书怀》)。侯一麟在南塘街的诗作甚多,如《夏日南塘杂诗》。侯氏兄弟经常在南塘会聚文友,吟诗作对,泛舟塘河,其乐融融,有侯一麟的《秋日家兄偕黄丈及弟侄自南塘泛舟至白泉庄各赋》、《
张璁(1475-1539):永强人,嘉靖首辅,世称张阁老。曾7次赴考落榜,传说他曾在南塘文昌阁复读,文昌阁也叫魁星阁,专门供奉主管人间科举的魁星,阁高二层,外有连廊,原址在划龙桥河与南塘河交汇处,解放后被毁,现多有呼吁重建之声。也许正因为张阁老在南塘呆过,所以对南塘河上清香沁脾的南塘荷花是记忆犹新:“楼船正忆南湖上,百里香风夜未回”(《藕塘》)。
清代: 追踪王谢,南塘忆旧游
周茂源(1613-1672):上海人,任处州知府次年(顺治15年),因仰慕王羲之的赏荷之旅而到南塘作体验游,周作为书圣的“骨灰”级粉丝,爱屋及乌的将南塘称之为王羲之的莲塘:“南塘十里种莲花,逸少风流在永嘉”(《过王右军莲塘》)。
朱彝尊(1629-1709):嘉兴人,擅长诗词古文,为浙派词的创始者。因抗清失败,于康熙初年来温避祸,逗留数月成就的永嘉之作,为谢灵运、永嘉四灵之后温州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其倘徉南塘一带,追踪当年王羲之、谢灵运之足迹,吟就《吴桥巷》、《南亭》等诗。
徐凝:永嘉人,廪生,身当明清易代,隐居大罗山,诗格颇高,经常陪友人经南塘游仙岩:五月熏风好溯游,南塘一带雨初收(《奉陪苏兵宪游仙岩因访天目和尚》)。
王臣法:永嘉人,康熙岁贡。三月三,文友会聚南塘湖心寺:佳节恰逢上巳日,群贤更见永和风(《初度寓湖心寺同社诸公移尊见访漫赋》)。
梁祉:乐清人,康熙岁贡,笃志好古,吟咏多真趣,曾在南塘饮酒赏玩水乡美景:记得南塘路,风帘是酒家(《感旧》)。
郭钟岳:清末扬州人,在温40年,同治(1862-1874)间任温州司马,1901年因庚子教案受斥离温。他于光绪5年(1879)温州海防同知任上手绘的《浙江温州海防营汛图》,是温州唯一一张古代立体的全域图,史料价值最为完善,并在题图中对十年之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似有所察。郭钟岳于同治十一年(1872)刊行《瓯江竹枝词》一百首,其中的第78首就专述轻松欢快的南塘踏春游:踏青伴侣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