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邳州大鼓自白书

(2016-03-28 10:05:29)
标签:

杂谈

2016-03-28  来源:十分民生

        咱们邳州传统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邳州大鼓》就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剧种之一。今年,在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邳州大鼓》作为曲艺类入选,今天的《我的这五年》专栏一起去了解下邳州大鼓。

        清朝初年形成  武书为主

        大家好,我是邳州大鼓,事实上我也叫“打鼓说书”,清朝初年,邳州辖宿迁县和睢宁县,受到北方梨花大鼓书的影响,苏北大鼓书形成于这个时候的邳州地区,受下邳文化影响最为深厚。

http://yw.biz.umsg.net/Public/uploadfile/image/20160327/1459055991182794.jpg

        邳州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从大鼓的素材,地方的征战文化影响非常大, 90%以上是武书。

        80年代末迎盛时  如今境地尴尬

        的确,我所诉说的内容多为公案、征战类演义、史书等,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我在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苏北宿徐淮连从艺人数最多的一大曲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迎来了繁华时期。

http://yw.biz.umsg.net/Public/uploadfile/image/20160327/1459056003752777.jpg

        最繁华的时候解放初期有二十多人唱的,五六十年代有六七十人唱的,到80年代末90初尤其是80年代末,来唱大鼓的最好一百二十多人。

        发展至今,我的乐器是一面大鼓和一副钢板。演唱时,艺人右手执鼓棒,左手夹钢板,唱时只打钢板,说白时打鼓。作为曲艺类,我可是和国粹京剧一样,都是讲究手眼身法步,字正腔圆的。

        虽然繁荣时我那么傲娇,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好像逐渐脱离了大众的生活圈,自己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能听到我的朋友更少了。

        老艺人不离不弃 《邳州大鼓》成非遗项目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老朋友,比如唱大鼓的老艺人,他们有的坚持一辈子都在唱大鼓,和我不离不弃。这些老伙计们,对我保护的愿望也越强烈。“只要有人学,我就传授给他们,使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邳州是驰名的曲艺地区,不能让它断绝,就得有好的节目把它发扬光大,希望能集中一些老艺人,把聚齐的书目综合起来写下来,别失传。”听到他们的心声,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感动。

http://yw.biz.umsg.net/Public/uploadfile/image/20160327/1459067190497690.jpg

        除了有广大市民朋友对我的热情,咱市文化馆也是保护我的坚实后盾。据我了解,自从2006年开始,市文化馆就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申报等工作,甚至还将为前来学习的市民朋友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通过大家和各部门的努力,市文化馆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我们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我感到特别开心。像国家级非遗我们就有2项,省级包括去年,包括今年批的又增加了5项,其中就有邳州大鼓,现在省级项目总共10项,徐州市级项目也达到14项,我们整个邳州市、县级以上项目总工186项。

        当然,我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众多非物质遗产项目伙伴们的代表,我希望自己和小伙伴们能够被传承和发扬得更久远。

编辑/张甜 文/林琳 图/方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