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店村的记忆
(2016-03-19 07:47:26)| 分类: 平遥轶事 |
深秋季节,踏着满山落叶,再次登麓台山,进上店村。那近百孔青石砌成的窑洞沐浴在秋日阳光之下,显得更加沧桑与沉重。正如翻阅一本残缺破损的古籍,每一片残损的石块、每一处坍圮的建筑都携带着远去的历史的印记。
从真武庙到村北口土地庙,这又是相对独立的单元段落。村民叫“窑湾”。依然是北向青石窑洞建筑,家家门前路比较宽,足以行的开轿车、马车之类。村中心有一庙宇建筑,坐北向南,称为“憩马庙”,同样是石窑洞外加挑檐,对面是戏台。虽然建筑比较简陋,但在山区村落已经是屈指可数的了。憩马庙据说是神仙往来也要在此休息方能继续赶路,因此村民搭建戏台供过往神仙看戏。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村民都要筹资请乐班唱戏或者秧歌的,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还有一个叫许大亮的组织的业余剧团。究竟神仙是否确实在此休息过,看不看戏,谁也没见过;但行人却肯定要在这里休息的,因为山路实在太陡峭了。
翻开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里面确切记载了在康熙二十五年时任知县的黄汝钰亲自题写的《重修上巅山路碑记》。碑中清楚地交代了当时僧人寂果倡议、县邑绅士刘泽民响应筹资修建山路的状况。明清时期,这是一条由平遥通往武乡的商贸之路。从平遥县城东南方向,经邢村(喜村)、辛村铺、坡地、七里窑、十里窑到上店,继续南行到现在孟山乡后庄、大滩过昌源河到武乡南关。全程约百里许。上店处于交通要冲,当时平遥和武乡之间商品贸易以粮食、棉花为主,运输以骡马驮运(称为高足)为主,到了上店这个地方一定是人累马乏,总是得打尖休息。时间长了,行人会安排时间,行走到上店便住店休息。这也就是上店在明清两代成为深山集镇的原因。山区自然村落形成除了政府组织的移民之外,大都是开荒、避乱、避难等等逐渐地滋生蔓延发展起来的。历史上上店镇的形成我推测是因为来往行商经常在此休息,山外的某一个或几个具有经营头脑的人从中看到商机,为行商提供食宿方便而修筑房屋,提供服务。后来慢慢地开始开垦土地,发展生产。由此看来,是交通贸易催生了这个古镇。据许林福说,来上店的第一人是本县襄垣乡白城村许姓人氏,尽管他说不清楚是来开店还是开荒的。
上店毗邻麓台山,作为风骚一时的深山集镇它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如今每一处略显破败萧条的院落都携带着繁华的历史印迹。作为历史遗存,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笔者认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复苏,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保护这种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的意识。让每一个人透过其沧桑感真正体味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任何形式的复制或者刻意的雕琢反而会使其失去本真的价值。
上店村位于距离县城80余里的麓台山西侧,现属于朱坑乡苏家庄村委管辖。三户人家不足十口人继续守候着这处家园。如果不是村里负责人许林福介绍,很难想象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居住着三百口人。随着上世纪末农村社会的变革,村小学的撤并,加之交通条件不便、生产条件差而导致大部分村民投亲靠友,纷纷外出谋生。人口急剧下降。如果不是许林福和另外两户各放养着十几头牛常年居住在这里,恐怕上店村早已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壳村而像邻近的果子庄一样夷为平地、彻底地从地图上消失。如果翻开那部康熙四十六年版的《平遥县志》,我们会发现,就这个处在万山圈中的上店村曾经是平遥县明清时代一处车马不断、商旅往来的重要集镇。
和许多山区村落一样,上店村的先民将村落选在向阳临水的阳坡上,肥厚的黄土层非常适合种植谷物。村落分成三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段落。由南沿石砌道进村一直到村内真武庙,村人称这段叫“街上”。一条石砌路贯穿南北,路的两旁都是临街的清一色用青石修建的窑洞。窑洞的建造十分考究,每一块券石都是工匠精细打造而成。石块之间的间隙均称严密,虽然大多数院墙已经坍圮,但支撑门楼的石柱尚有遗存。在进村之后路东一户乔姓院落,从残存的窑洞支腿上我们还发现了雕刻精美的石雕太阳神龛。神龛全部用青石雕成,上面是龙的图案,左边雕刻狮子图纹,内有金钱、如意等纹饰,狮子相貌吉祥喜合,绝无凶恶之相;右边雕刻回首牡鹿图纹,内有松树、仙鹤纹饰。期间镶嵌一联“早晚一炉香
朝夕三礼拜”。可以想象当时主人的生活品味。其他的院落有的门外建有歇栅,专供来往行人驻足歇息;有的门前有石柱,据说用来拴马的。许林福说,村上人口口相传,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日夜不断,都要在此打尖休息,每天夜晚,临街的院落灯笼高悬,幌子飘摇,行商相聚的喧闹声、哒哒行走的马蹄声和清脆的马铃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村落的东面还有一个独立的段落,当地人叫“堡上”。这处的建筑更老旧,更沧桑,所用的构建大都不像前两处的精致,很多窑洞都是用薄小的片石砌成。虽然残破,但层次有序,设施齐全,碾盘、石磨等各有其位。显然这应该是上店先民最先居住地方。
倘若单单说看风景,这里的一切或许并不是独特的,连绵不断的荒山、四处散落的石块、长可齐腰的野草也许会让人感到兴味索然,甚至有些失望。这也和我们现代人阅读那些繁体竖版的古书一样,时间长了不免犯晕。当如果你仔细观察脚下的看似不规则的一块块长满绿色苔藓的石块时,往往会精神一振,这那里是散落的石块,分明是人工铺成的道路。旧日的车辙依然非常的深刻而光滑。可以想象到当年车辆流水般往来的盛况。不错,确实是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到清末已经废弃不用了近百年的石板古道。
交通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实,上店这条古道,村里还有“寡妇道”的说法。传说县城有一妇女,丈夫常年在武乡经商,不料客死他乡,为了其夫棺椁返乡,该妇女散尽积蓄,倾囊募工,用石块铺成了从坡底到上店的道路。上店集镇的繁荣与路息息相关,其衰落同样也和路有很大关系。到了清末,白晋线(祁县子洪到武乡南关)开通后,上店古道便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通道了,因为白晋线比上店古道更为平坦易行,自然行人多选择白晋线往来,这里过往的行商渐渐稀少,古镇开始褪掉往日的繁华,直到成为完全的农耕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不少人开始离开土地,外出经营。虽然曾经组织开通了从本乡苏家庄到上店的山路,但终因人少缺乏投资、缺乏养护而崎岖难行。后来学校也并入苏家庄,八百亩土地大都荒芜了。在麓台山眺望上店,就会发现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层层叠叠地布列着梯田,只是梯田中全都被荒草占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