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时光:南太行深处的昆山村(一)

标签:
山西陵川昆山村盛夏避暑30多家农家乐淇河-昆山河 |
分类: 巍巍太行┈┈游记 |
02.上篇说到,昆山村到底有啥好的,值得大老远跑来,还要住上十天半月的? 为回答这个问题,从这篇开始咱就来认识认识昆山村。
其实搞懂了下面这几段话,就基本上认识昆山村了:
一、昆山村是藏在南太行深处的小山村,风光没理由不好,毋须解释。
二、昆山村夏天最高气温26,日间平均气温约23(请问您家夏天空调开多少度?)。盛夏时节,与紧邻的河南、山西周边城市有十几度的温差,素来有“清凉胜境”之美誉,每天都有约2000名游客在此避暑、游玩,享受惬意悠闲的美好时光。
三、昆山村本身虽不算什么景区,但处于万仙山与王莽岭(均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大景区之间, 距王莽岭约7.5公里,距昆山挂壁公路约3公里,距万仙山约2.5公里,从村东头到万仙山北门不足百米,一不留神就蹓跶进景区了。所以去以上景区(点)都十分方便。
四、昆山村村民淳朴诚厚。 全村开有农家乐30多家,超过全村总户数的1/3。住宿环境整洁,饭菜可口,价格合理。
这些还不足以吸引您么?(点击可看清晰大图。本篇所有图片均可点击看大图。)

03.昆山村处于太行山一条峡沟中,呈西北\东南走向,昆山河(为淇河南源)从村中斜穿而过,河两岸各有一条大路,北岸大路通向万仙山,南岸大路通向王莽岭,约70户人家分布在河道两岸。
昆山村是个行政村(网上许多文章将其写做“自然村”,是不对的),全村共有90多户,近300口人,分布在6个自然村中。

04.我们入住的世兴园,是北岸从东数的第二家(参见平面图)。
现在让我们先从北岸由东往西,然后再南岸由西往东,来看一下太行山深处这个开有30多家农家乐的小山村其村容村貌是什么样子的。

05.世兴园。

06.世兴园。

07.红岩山居。

08.红岩山居彼时住了一拨特爱K歌的客人,早早晚晚乐此不疲。其中有一男生,跑调不说,声儿还特大,但凡嚎起来就停不下来,一听就是那号武艺不精,还特爱表现且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主儿。我们世兴园与红岩山居紧挨着,深受其扰,不胜其烦,几欲搬走躲他远远的。

09.红岩山居。

10.路旁,山楂累累。

11.龙王庙后视。

12.北岸大路至昆山第一苑处,左转岔出一条临近河道的短路。 注:图中路边这座小庙可不是龙王庙,应该是个土地庙。龙王庙后面会专门介绍到。

13.昆山第一苑。

14.转弯处路两边两栋楼都属昆山第一苑,这似乎是一家专门接待户外爱好者及写生学生的农家乐。

15.昆山第一苑,忙乎的大嫂。

16.河边凌空的鸡圈。

17.河边凌空的鸡圈。

18.还有大鹅。

19.昆山村近年来得天时地利人和,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住宿业, 河两岸大路旁平坦一些的地方陆续建起了30多家农家乐,但在离大路稍远一些的山坡还零散保留着一些以前的民居。
30多家农家乐,这对昆山村来说可不是什么“一道风景线”用来点缀一下的,而是主流风景线,它彻底改变了一个山村的村容村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第一、从建筑样貌上来说,农家乐与传统民居是迥然不同的。南太行山区传统民居是人字形屋顶,建筑材料外观为砖木或石木结构;而农家乐呢?建筑材料已是现代的钢筋水泥,屋顶多为平顶(昆山村的农家乐现在尚未有仿古样式的)。
第二、从建筑体量上来说,农家乐比传统民居要大出许多。传统民居多一至两层,每层三至五间,一家人居住足矣;而农家乐呢?它不是由传统民居改建而来,传统民居的格局、采光、通风已不适合游客居住,一套民居的容量也远不能满足数十人居住,所以,昆山村农家乐都(无一例外)是近几年新建的,每家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客房不等,自然比单栋传统民居的体量要大出许多。(这一点从平面图上看得很清楚)
第三、从建筑数量上来说,农家乐虽然比不上传统民居多,但它们占据了村中两条大路旁最好的位置,在本就没多长的两条大路旁30多家分两溜排开,人们走在村中,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农家乐的建筑,传统民居呢?多已退居二线,即退到农家乐的后面被遮挡住了。(这一点从平面图上看得也很清楚)
所以说,昆山村的样貌与一般山村是大不一样的。孰优孰劣,您自个儿评价吧。

20.回望昆山第一苑。

21.河边闲聊的仨大爷。

22.对岸的柳仙居。

23.河畔农家。

24.河畔农家。

25.来到昆山村,如果您不是刻意地去寻觅那些传统民居,还真就不容易找得到。 相对那有点现代化的农家乐来说,这些老房子才是来此写生的美术院校学生们格外青睐的描绘对象。曾多次看到学生们在老房子前写生,可惜忘拍了。

26.老房子。

27.老房子。

28.新老交替间。

29.村中小径。

30.村中小景。

31.村中小景。

32.把昆山村一劈为二的河道,叫做昆山河,似乎还叫南河道河。 它是淇河的南源,最起码也是淇河南源沙窑河的一大支流,腾讯地图就把该河标为淇河的源头。
淇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诗词之河。 在我国历史上首部诗歌总集《诗经》305首诗中,描绘淇河两岸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歌多达39篇, 采自淇河卫地的诗歌有44篇, 与淇河卫地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诗歌有61篇。 遍查华夏境内,与《诗经》关系之深密程度,还有在淇河之右的吗?2014年9月,中国诗歌学会正式命名淇河为“中国诗河”,这也是我国首条以诗歌命名的河流。北魏时期,淇河被古籍收录,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其多有记载。
淇河水的含沙量比较小,水流清澈,水味甘甜,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是中国北方污染最轻的河流之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滺滺,桧楫松舟”,厉害了,淇河;厉害了,昆山河。

33.因在昆山村西北方向峡沟内的淇河南源老潭根处,沿山腰建了一条引水渠, 所以流经村内的昆山河现在水量不大,于是在河上拦腰建立一道水坝,沿坝上溢洪阶可去河对岸。

34.先不去河对岸,继续沿河北岸大路往西走。

35.河畔,格桑花盛开。